文 | Karen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副主编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思是从7岁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未来人生的发展。
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灵感就源于耶稣格言“给我一个男孩,直到7岁,我会还给你一个男人(Give me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其实就和我们所说的“七岁看老”类似。
1964年《人生七年》的第一集《7 up》播出,7年一次,每一部的豆瓣评分都在9.2分以上。
节目组跟拍了14位未谙世事的孩子,有从小就在读《金融时报》的精英学校的孩子,也有农场主的儿子,从小就对科学感兴趣。
到今年最新一季《63 up》,当年才7岁的孩子已经63岁,其中有人已经离世。
这部片子最初的目的,就是片头的一句话:“我们把这些孩子聚在一起,因为我们想一窥2000年英国的样子。2000年英国的工会领袖和公司高管现在只有7岁。”
导演想要探究,一个人出身的阶层会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他的未来,是否“富人越富,穷人越穷。”
56年过去,大多数的孩子都印证了导演的猜想,他们都没有跳脱自己出生时所在的阶级。
但随着纪录片的拍摄,从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这14个孩子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如何凭着自己所拥有的的条件去拼搏、去生活。阶级固然存在,但简单地用阶级去定一个人着实浅薄。
正如导演艾普特所说:“在整个项目的核心处,我们能看到人生最神秘的东西。我们是怎么成为今天这样子的。”
教育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14个孩子中,只有尼克打破了自己所处的阶级壁垒。他本来是农场主的儿子,要接手父亲的家业,在农场里过一辈子。
但是读书,改变了他的一生。
从小尼克是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
7岁时候的尼克就思考过一个问题:要把世界变成什么?他的回答是:闪闪发光的钻石。他也会对着镜头说,“我想去研究月球。”
尼克虽然在农村长大,却从小对物理化学很感兴趣。13岁时读到一本书,书上说人类的污染问题非常严重,于是决定攻读物理。
21岁那年他考上了牛津大学物理学系,想研究核聚变,那时候的他提到物理眼里都有光,当女朋友问他为什么研究核能时,他回答:“我想要拯救世界。”
在25岁的时候,尼克离开英国,成为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助理,年薪三万,跃入中产阶级。
富家三公子之一约翰则有着和尼克不一样的经历,可以说他就是上流社会的代表:
7岁就开始读《观察》和《泰晤士报》;14岁有私人钢琴师;一路私立学校21岁考入牛津大学;28岁成为高等法院的律师;娶的是前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人生仿佛开了挂。
或许在观众心中,他只是一个养尊处优的特权阶层。
实际上,身为精英阶层,他们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从小拥有更多的选择,但就像约翰所说:我确实比别人拥有更多,但也意味着要承担更多责任。
他在21岁时曾对镜头说,在节目中你们只看到了所谓的贵族子弟,确实如之前计划好的,一步步向名校走来,只看到了所谓美好的结果,并没有看到他自己的付出。
实际上,在56岁那年接受采访时,约翰才说出了自己的秘密:9岁丧父,他的母亲为了他的私立学校开销非常辛苦,他很努力地拿下了牛津奖学金,才有了我们眼中顺风顺水的人生。
谈到英国的阶级差异,尼克说:“来自优秀公学的人不一定是最适合管理这个国家的人,他们有光鲜的外表,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但尽管如此,就管理国家而言,他们是唯一有清晰管理思路的人。”
(富家三公子:左约翰;中安德鲁;右查理斯)
上好的大学,让尼克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虽然在42岁的时候因为研究一直没有突破,他不得不终止了研究,转而成为一名大学教授,教书育人。
同样,对于出身精英阶层的约翰而言,家庭的变故更让他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母亲的全力支持和他自身的努力,也不会有看起来开挂的人生。他始终鼓励家长把钱,全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
正如另一位精英阶层的孩子安德鲁,在回首人生时说道,“家里能给孩子的,最重要的还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没人能夺走。”
领养130个孩子,来弥补缺失的父爱
节目中,很多人在回首一生时,提到什么对自己这一生是最重要的,不是金钱、地位,而是自己的家庭,因为家人让他们感受到了爱的力量。
布鲁斯和西蒙有着截然不同的出身,但相同的是他们从小都缺乏家庭的关爱。
布鲁斯出身在上流阶层,从小就被送往寄宿学校,7岁的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见到远在另一大洲的爸爸一面。
在《7 up》中,当主持人问到未来想做什么时,他说想做传教士,把财富分给大多数的穷人。而后的人生,他也确实践行了自己的承诺。
在接受了上层社会的精英教育,布鲁斯去了牛津。毕业后,他选择了去最普通的公立学校当老师。
35岁那年,他又跑去孟加拉国支教。回国后继续在普通学校,教了一辈子书。
作为教师,他以一己之力影响了许多孩子的人生,布鲁斯感到很幸福,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是有价值的,也是快乐的。
中年得子之后,布鲁斯把家庭看得比什么都要重要。他会陪着两个儿子玩各种运动。因为“这是爸爸该做的事,他不能缺席。”
也许是小时候没有父亲的陪伴,让布鲁斯深有感触父亲的陪伴对孩子而言有多么重要。
总有一天孩子会长大,会离开父母的身边,但若能在那之前留下更多的美好的回忆,也就弥补了当年7岁的布鲁斯留下的创伤。
在所有的孩子中,西蒙一直被当做是社会底层的代表。他是唯一的少数族裔,从小在福利院长大,13岁的时候才被母亲领走。
因为西蒙的黑人血统,他经常被大孩子欺负,每天都在不安中度过,连睡觉时也无法放松。
7岁的时候,西蒙就曾做过一个梦:他梦见全世界都压在他身上,沉重得让他喘不过气。
从小的成长经历,让他敏感而又内向。
而且父亲这一角色,在西蒙的成长过程中总是缺席的,周围的人总是在问:你妈出去工作的时候,你和爸爸住吗?他只能一遍遍地说:我没有爸爸。
西蒙的人生一向没有什么目标,是混沌的。
21岁的时候他开始在一家冷冻食品厂打工,说自己应该不会被困在这里,他有更大的理想。
但到了28岁还依旧在冷冻厂打工,同样的岗位,同样的工作,甚至没有升职加薪。
虽然西蒙的教育程度不高,有过两次婚姻,孩子也越来越多。
提到孩子,西蒙就很开心,他说他就是要想办法给孩子们自己以前没有的。
导演问,比如呢,你给了他们什么?
西蒙说,他们已经拥有了呀,一个爸爸。
他一直非常努力地想要当个好爸爸,为了方便接送孩子,特意换了一个离学校近的工作。西蒙的一生未曾享受过父爱,现在他想统统补偿给自己的孩子。
除此之外,他和妻子还去参加收养孩子的资格培训,陆陆续续收养过来自世界各地的130多名孩子,因为他说:“我小时候待过的寄养中心太差了,哪儿没有一丁点爱。我想开个不一样的。”
即使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也要努力生活
当我们回想自己小时候,还记得当时双眼发光大声说出的梦想吗?
7岁的尼尔是最招人喜欢的孩子,他总是蹦蹦跳跳,笑容灿烂地叙述自己不着边际的奇异幻想,他梦想着长大后当一个宇航员,或者是巴士司机——这样就能告诉乘客一路上该看些什么。
那时谈起这些,他的眼里都是光芒。
尼尔出生在中产阶级,接受着良好的教育,他的人生本应该一帆风顺:考上好学校,有一份好工作,娶妻生子,儿孙满堂。
但21岁那年,尼尔没有考上自己的梦想学校——牛津大学后,他开始变得消沉。
在阿伯丁大学读了一年后,他选择了退学,开始在英国四处漂泊靠领救济金生活,一直在彷徨。
每一次出镜,他在面对导演时,总是目光闪躲,看起来局促不安。他一直受到精神疾病的折磨,他坦言:我现在完全看不到未来。
35岁的时候,摄制组问他:你觉得自己失败吗?你对自己失败吗?
尼尔说:不知道,我的人生还没结束。
他也确实慢慢地走了出来,因为流浪汉的经历,他对英国底层社会的各种行业非常的了解,他成为了地区议员的顾问,虽然依旧还是靠着救济金生活。
但在影片里看着尼尔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去拉票,你从他的身上仿佛看到了当年7岁的小尼尔,有了信仰,有了目标,在努力地生活着。
成长于伦敦东区的托尼7岁时的梦想是要当一名赛马师,他天天泡在赛马场,14岁的时候就成为了一名学徒,还有机会和自己的偶像同台竞技。
但是在21岁的时候,托尼还是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因为他意识到自己不够优秀。
梦想破灭后,托尼在赌马场给别人跑腿买彩票,那时候导演断言:托尼早晚要进监狱的。
但是7年后再见面时,托尼成为了一名出租车司机,有美满的家庭。在那之后他的人生也过得并不平庸:
去学表演课,最近还在电影《时间中的孩子》里获得了一个龙套角色;曾经去西班牙创业,虽然最后创业失败还是回到了英国;年老后在英国的郊区开了一个小小的马场,养几匹喜欢的马。
在托尼的故事中,很多人都会看到自己的影子:生活的希望总是一次次破灭,尝试过无数次,撞得头破血流,却还是没有突破。
但是托尼最难能可贵的是,一直像7岁那年,脸朝地摔倒后依旧能笑着爬起来继续奔跑,他骨子里对生活的热情和乐观从没有改变。
在最新的一集《63 up》中,与7岁时未来还有无数的可能相比,这些63岁的“孩子”的人生或许已经定格了,从我们世俗的定义去看,有的人很成功,有的人可能很失败。
但无一例外,他们在回首自己的过去时,都变得很平和。当导演问他们每一个人:“你后悔自己没有......吗?”每个人都说“不后悔”。
在《人生七年》里,每个人的出身、经历都不尽相同,这部片子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最初导演想要拍摄这部片的目的,阶级对人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但现在,这部片子带给我们的启发却远不于此。
每个人的个体是如此的不同,却有又如此相同,无论是一帆风顺,还是跌宕起伏,每个人都在努力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专属自己的幸福。
人生无法重来,最重要的是不曾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