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复联4》落幕之后,也许之后最热议的漫改片都会落到《小丑》身上,这部电影封神分三步,从威尼斯拿到金狮奖,再到国外的票房大爆,一口气要冲上近10亿美元,此前只有两部DC电影能比《小丑》高,而且考虑到几千万的超低预算,几乎是盈利率最高的电影,剩下就要看奥斯卡奖能有多青睐这部电影呢?
除了关于影片的精神内核之外,其实小丑给了观众一个略显孤僻、古怪的表演者形象,除了他的疾病体质之外,其实也有某种疏离感伴随着他。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小丑,还得从这几个方面去看看他的生存背景到底是什么样。
关于喜剧
每个人都能遇到些喜剧启蒙,印象中有一些喜剧大师,比如憨豆先生、金·凯瑞、周星驰或者赵本山。《小丑》对于经典的喜剧电影也有致敬,片中用了些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的致敬,有相似的配乐,电视上也放了一些片段。对于卓别林有兴趣的观众,请从这部老电影中深入了他一下。
关于情绪疾病
开篇就能看出主角亚瑟·弗莱克患有一种情绪疾病,表面上与常人无异,却在激动时候只能无法自主地用笑来表达,可以看出许多次他都是在止不住地笑。从医学角度这个病叫假性延髓效应,俗称假哭假笑症,就像情绪失禁,脑补受损之后才会这样,可见亚瑟童年遭到虐待才成就了他的这种特质。关于这种疾病,其实以往没有什么电影进行诠释,只能从一部纪录片了解,目前还没有中文名,原版叫《Beyond Laughter and Tears: A Journey of Hope》,感兴趣的观众可以自行搜索一下。
关于小丑表演
马戏团小丑,本身是一种低俗又高雅的形式,你可以看出小丑的那些前同事都是些身形奇怪的特型演员。到了现代,小丑愈发没有生存空间,无非是去路边耍耍广告牌吸引顾客,或者去医院或者生日会上逗逗孩子,但正统学习出身的小丑可不只这点追求,才让影片开头有点丧丧的感觉。如果你想放大观察小丑的这一面,可以去看看美剧《小丑梦摇篮》,一张剧照就能表现出干这行表演者的落魄感。
关于单口喜剧表演
稍微普及点的喜剧形式,就是美国的单口喜剧了,有人觉得这很像是单口相声,但又没那么一板一眼,其实就是相当随意的在小酒吧或者咖啡厅一角讲讲段子,在美国已经有了很悠久的年头,门槛很低,谁都能上开放麦讲段子,但水平高超的才能像德尼罗一样登堂入室。最原汁原味的单口喜剧文化,就去看路易·C·K半传记式的电视剧《路易不容易》以及《百年酒馆》,算是单口圈最没门槛的欣赏模式了。
关于脱口秀节目
许多没了解过喜剧演员的观众,对于罗伯特·德尼罗执掌的这档节目不是很了解,或者只看过一些片段。如果你细看的话,会发现整体录制现场的布局都非常复古,目前能找到类似的节目,就是《吉米法伦秀》,每集四十多分钟和美剧差不多,完整看一集就能体会一下这种喜剧形式。其实必然蕴含着欣喜,但也带有某些辛酸。
关于纽约的底层生活
导演托德·菲利普斯不止一次表达过,他的偶像是马丁·斯科塞斯,就是最近深情款款地怼漫威的那位大导演。为了致敬斯科塞斯,《小丑》整体风格都致敬了当年的经典作品,从表面上看也许是《喜剧之王》(不是周星驰那部,也是德尼罗演的),其实那种人性腐化的内核更是致敬《出租车司机》,好多镜头都暗示了。当代人把《小丑》捧上了天,殊不知《出租车司机》在当年也是也是拿到过金棕榈的。
关于小丑的本源
《小丑》虽说是漫改电影,但并没有直白的原著内容,如果非得抓住点相似的狂躁,可以去看看《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分上下部,加起来两个多小时),恰好有一场戏也是小丑登上脱口秀,虽然他只是个小配角,却也干掉了一名脱口秀主持人,这个情节在电影中得到了延续。而且城市中的一帮面具暴徒,也在这部动画中有所呈现。
另外想去动画或者漫画中探索小丑那种无序的精神内核,还可以看看《致命玩笑》,作者是阿兰·摩尔,《守望者》也出自他手。
关于城市暴乱
到了影片结尾,哥谭已经陷入一片混乱,却不知如何平息下去的,多少缺了点群戏把影片推向万劫不复。小丑的信徒就此消失,不知道何时才能复辟。最后私心还想安利一发DC的精神续作,也就是近期开播的《守望者》电视剧,恰好出现了一帮罗夏神教,没有了罗夏的领导,他们只能追随者虚无缥缈的精神来实施一些种族主义的暴行。虽然《守望者》有点神乎其神,不知道剧情会有什么走向,但从星星点点的铺垫也能看出些风暴即将来临的不安感。
以上就是与《小丑》有关的种种元素,对于对于这部精彩的漫改片不妨一看再看,也希望能从其他一些电影中或许更多知识和乐趣。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