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月15日,著名书画鉴定专家刘光启在天津去世,享年87岁。刘光启是河北冀州人,他的去世,标志着琉璃厂“冀州帮”最后一段传奇的落幕。
北京琉璃厂是闻名全国的古玩一条街。它的兴起,冀州人功不可没。近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冀州古董商人到琉璃厂经商、学徒,留下了一段又一段传奇。像孙殿起、孙瀛洲、雷梦水、张泰恩、陈济川等大师级人物,至今备受业内和学界尊崇。
刘光启
1932年出生的刘光启,是“冀州帮”里的小字辈。刘光启的师父傅凯臣,是鉴光阁掌柜。而傅凯臣的师学传承,又来自名店信古斋、茹古斋,经验丰富。刘光启成天在这种环境下耳濡目染,自然练就了一副好眼力。在鉴定界,刘光启有“刘半尺”的美称,就是说他的眼力好,字画仅打开半尺,即能立判真伪。
刘光启之后,店铺公私合营,这种传统的师徒传承即告结束。刘光启1960年到天津市文化局下属的文物商店工作,1970年调入天津市文物公司,这都是国企,与琉璃厂的古玩店截然不同。
刘光启自述
虽然给公家干活儿,刘光启的“神眼”却一点儿都没含糊。经由他鉴定的知名文物包括:明代杨维贞的《梦游海棠城》、宋代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六朝写经《大方广佛华严经》、西晋人写经《羯摩经》、唐代摹王羲之的《寒切帖》《干呕帖》、宋代银粉书《妙法莲花经》、元代赵孟頫《大洞玉经》、元代赵孟坚《水仙》、元代钱选《花鸟》、明代林良《芦雁图》、明代周臣《辟纑图》等。
刘光启在鉴定字画
要说最传奇的经历,还是鉴定国宝《干呕帖》的过程。十年动乱时期,刘光启所在的天津市文物公司负责接收和清理抄家来的书画物资。一天,刘光启象往常一样分类清理查抄来的书画,突然他在堆积如山的大纸堆中发现了一卷黄黑色的旧纸卷,他抽出打开一看,眼前展开的是一件年代久远的草书纸本书帖,内容为:“ 足下各如常。昨还殊顿。胸中淡闷,干呕转剧,食不可强,疾高难下治,乃甚忧之。力不具。王羲之。”
干呕帖
刘光启大吃一惊,原来这就是销声匿迹30多年的故宫流失国宝《干呕帖》。这件宝物是溥仪带到东北去的。后来,这批东西流落到民间,直到文革,一抄家才抄了出来。身世如此不凡的宝物,刘光启自然不敢怠慢。他花了三年的时间反复鉴定,还找来唐代勾填本《寒切帖》相对比,最终判断《干呕帖》确是王羲之的真迹临摹本,年代为五代至北宋。
如今,这件从纸堆中偶然发现的《干呕帖》成了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可能有人会问:有着如此眼力,他一定很富有吧?其实不然,刘光启生活清贫,退休后每天还去单位转转。他认为,有幸饱览天下这么多书画国宝,自己已经是最富有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