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的一天从“讲排场”的早饭开始(央广网记者 张卓 摄)
央广网荆紫关7月10日消息(记者凌姝)脆爽美味的炒笋瓜,热气腾腾的玉米粥,再配上煮好的土鸡蛋,蒸好的包子,荆紫关土专家张军的一天从这顿丰盛的早餐开始。
“这么吃可不是为了摆谱,是为了尊重历史”,吃饱喝足,四十来岁的张军开起了玩笑,“我这饭桌摆的地方不一般,楼上是我们河南最宽的明清古戏台,原来荆紫关繁华的时候,湖北的汉剧、河南的豫剧、陕西的秦腔都在上面唱,各省的商人就聚在这里听。”
河南省荆紫关镇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秦楚于此交界,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朝秦暮楚”典出于此;明清时期,荆紫关更登上了自己的巅峰,凭借丹江航运,成为水陆要塞,商业重镇,“百艇接樯,千蹄接踵,熙熙攘攘,异常繁华”。
历史的烟云飘散,眼前五里长的明清古街上,700余间店铺林立如昔,人烟却稀少,唯有雕梁画栋的商行、会馆无声诉说着往日的热闹。十年前,张军来到荆紫关镇搞文物保护工作,从企业半路出家,他至今仍记得对这片古建筑群的初印象,“既震撼又惋惜,荆紫关是历史文化名镇,保存这么完好的古街在全国也不多见,但当时给人感觉还是有些破败,没有好好挖掘整理。”
张军翻越古街历史掌故(央广网记者 张卓 摄)
惋惜过后,张军自己着手收集荆紫关古街的历史掌故,搜罗整理周边的民俗物件,一不留神就成了三省边区旅游界响当当的“土专家”,三镇的干部都认得他。五里长街,任挑一幢古宅,他里里外外都能说得上来龙去脉。
张军以此自豪。几句话聊下来,他便用地道的河南话夸奖自己,“我就是和陕西湖北交流的一座桥”,话刚说完,打起哈哈,尽显“中原文化”自信,“我们这个小区域里,作为河南人肯定还是骄傲的,基础设施我们建的好,教育发展也是我们好,你就说这个明清古街,这不是说湖北和陕西想有就有的。”
以禹王宫为家,住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里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央广网记者 张卓 摄)
如今,张军以明清古街里的禹王宫为家,住在这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里,既方便修葺照看,又能为来往游客讲解释疑。
禹王宫,又名湖广会馆,是两湖、两广的商人在嘉庆年间集资兴建而成,没料想百年后唯一的房客却成了河南人,好在“志在五湖”的气质还有,大门黑漆脱尽露白,红纸黑字一幅对联贴于左右两扇门:“作神仙护佑四方,当君王思泽万代。”两个门环横闩为锁,推门而进,门环叮当,当庭一方小小的玻璃柜,虽不打眼,却载满了张军日常搜罗的三省物件,日常的算盘、茶盏是有的,稀奇古怪的物件也不缺。
张军搜集的三省物件(央广网记者 张卓 摄)
石头“馆藏”(央广网记者 张卓 摄)
张军笑称这属于自筹自建的三省民俗“博物馆”,又抛出几句“建馆”心得作为注解——“陕西人实诚,好讲价,荆紫关古街附近的人开价就黑了” ,“其实湖北、陕西资源也是有的,但是我们荆紫关的台子搭得好。”
小城初夏,骤雨初歇,既非暑假,也非周末,古街上的行人拉拉杂杂,眼瞅着下午没什么看顾讲解的需要,张军便锁了门去丹江河滩里寻石头,这也是他丰富禹王宫“馆藏”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