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客CEO联合创始人 林超
以下为分享全文
我们正式开始吧!最近也确实出了几件比较有趣的事情,就是新世相地铁丢书的这个事情。刚好在那之前的一个星期,我们跟徐小平、张伟在一个饭局上(真格也是我们共同的投资人)聊起新媒体的问题。
因为世相之前积累了挺多的粉丝,但被封号了之后,新世相出来,整个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大的营销环境都已经不一样了。当时与他同一时间在做的,还包括know your self几个,都是真格一起投资的自媒体圈大号。现在大家都发现,要涨粉或是做一些有影响力的事情,就需要有差异化。不能单纯依靠写文章,而是要做出一些反应当下思潮的,能够引发社会反思的现象级项目。所以从新世相的角度,他们自己非常清晰的是,要做一个大框架,一个大的思维体系。创造有别于传统、有别于老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一个新城市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有明显区隔感的,不管是否会引发巨大争议,但是特征都是非常明显的。
所以从丢书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很清晰看到,张伟在讲一个非常大的故事,就是一种现代人都市生活的新故事。很多人说他是文艺教主、小资,他自己肯定不这么认为的。他讲的是一种,更加有中国当代城市文明中的,年轻人的新故事。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他会拿那些非常具有标志性的一些符号和象征,来跟自己联系在一起。比方说逃离北上广,毫无疑问他会跟飞机啊、跟旅行社等联系在一起。然后这次丢书,大家把自己跟书籍联系在一起之后呢,他就可以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一起来讲这个大故事。
所以就回到我们这个今天讲的这个主题——故事革命。今天讲的这个大话题,其实是说在互联网下半场的时代,流量的获取和游戏规则已经发生很大改变。那所谓的故事革命,就说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将内容呈现到游戏规则上,并从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大众的认知习惯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这件事情我们还是从一个故事开始讲。在美国有一个乞丐,他在乞讨的时候挂一个牌子,最初这个牌子上写的是,I'm blind, please help(我是个盲人,请帮帮我)。这个盲人用这个牌子在路边乞讨的时候,一天时间只有几个人会给钱。故事的转折点出现在第二天,NEW YORKER的一个撰稿人路过的时候,把他的牌子翻过来,然后重新写了一句话。那句话让他当天的乞讨率增高了非常多,据说当天有两百多人给他钱。而且最关键的是,有人把这个牌子拍了下来发到Twitter上面,然后一下就火了。
那这个撰稿人到底给他写了一句什么话呢?这句话使得他的瞬间流量转换率,从几个人到两百个人增高了几十倍。那个人写的是:今天是美好的一天,可是我却看不见。这句话是非常艺术的,因为它把我带入一个场景。首先他唤醒了你的一个共鸣,“今天是个美好的一天”,但是话锋一转,“我却看不见”,这个代入感就非常强烈,而且带入了之后你会感到非常悲伤。我们前后比较一下,这两句话的字数是差不多的,第二句的英文是what a beautiful day, but I can’t see 。字数差不多,但是你会发现,只是改变的表达手法,整体效果的差别就会非常大。第一个版本,第一句话 I'm blind 我是盲人,这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句,陈述一个现象;而第二个版本则完全不一样,他说“这是个美好的一天,我却看不见”,这其实运用了一些非常有趣的手法,他激活我们大脑的镜像神经元,这个镜像神经元的作用就是叫做移情,就是同理心。另外,他还激活了大脑的另一个神经中枢,叫做边缘组织,这个区域掌管的是人类的欢乐与悲伤。如果你讲了一句话就能够把对方带入一个场景,在产生移情同时引发对方的情绪,那毫无疑问,对方会更容易记住你,印象也更深刻。
另外一个例子呢,大家应该都在网络上有看过。有一段文案是这样的:“当你在挤地铁的时候,西藏的苍鹰正在在天空中翱翔;当你在写ppt的时候,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当你在早晨等班车的时候,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梢。”这个是一个非常好的旅行广告文案。这个文案的好在哪里呢?他好在一个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把我们带入了一种情景和场景,跟刚才的“what a beautiful day”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更加具体。这个文案最初的版本是这样写的:当你挤地铁的时候,别人正在旅行,当你在写ppt的时候,别人正在旅行。你会发现这又回到了陈述句的表达手法,所以说用代入场景的方式,我们叫做要有故事感,营造具体场景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表达手法。因为他唤起了我们大脑里面,后脑勺的这个区域。不管起名字、还是讲话,当人有画面感的时候,会更容易记住。原因从脑科学上讲很简单,大脑的视觉神经中枢是最强的,它相比我们的嗅觉、听觉、味觉和触觉,大脑的视觉神经中枢的神经元数量,是所有其他感官的数量加起来的五十倍到一百倍。这个巨大的差别意味着,当你能够唤醒视觉神经,那你的很多信号会更容易被对方记住。
那我们还可以举个反例,就是最近支付宝的这个事情,我觉得这是刚好跟新世相的事情是两个极端。我们说到视觉神经中枢唤醒,支付宝在做这个营销的时候,非常赤裸裸地采用了这种异性图片的来唤醒视觉神经中枢,这是互联网我们讲拉活儿的时候,非常常用的一个招数,这种方式在PC时代就已经非常流行。我前两天跟一个投资人吃饭的时候也聊到这个事情,这个投资人做互联网投资也有十几年了,他说最早在网页时代,这种手段其实是非常非常常见的,常见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见怪不怪的,不管是阿里,还是新浪还是搜狐、网易,都曾经都有过很长时间利用这种策略,来进行KPI达标的操作。大家知道以前阿里的PR能力是非常强的,但凡说是阿里的PR公关,在市场上是公认的,能够搞定所有的负面消息。但是过去的三年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很多自媒体诞生。他独立发声,你买通不了他,而且他们人数非常的多,流量非常大,这种情况下你不知道该去买通谁。而现在消费者对内容细节的感知能力,以及自媒体发声能力,比以前也强很多。
所以阿里在操作这个事情的时候,显得完全力不从心。蚂蚁金服实际上是阿里最最龙头的产品线,但是他都搞不定这个事情,倾阿里之力都搞不定。整个事情的扩展速度是非常迅猛的,大量自媒体都在转发和传播。这个事情也证明了,在这个时代,你要做营销也好,要流量也好,你的内容质量是越来越被看重的,你仅仅还只为满足KPI,那已经完全不够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打个比方,就像刚才讲的那个乞丐的例子。以前在这个市场上,乞丐相对少,流量相对多。比如说一万个人里面只有两三个乞丐,而且这个乞丐占据非常重的流量地位,那么你会发现他只要坐在那里,我们零售业叫净销利,就自然会有人给他钱。但现在市场改变了,大家开始争夺流量,来争夺流量的个体和区域也变多了。形象上来讲,就是乞丐变多了,而且是多了很多,那条街上有一万个行人,你会发现那条街已经有两万多个乞丐,而每一个都在抢夺你的注意力。
这样的情况下,导致了做乞丐也需要有核心竞争力。做乞丐,你也必须要有综合素质了,你必须会写诗,你必须有产品思维,你必须自己懂得包装,你必须要有很高的综合技能。为什么?因为你要stand out,因为抢夺流量的人已经太多了,所以你必须站出来。而且你搏出位的动作,还要经得起推敲。反过来讲,这里面就需要我们在内容层面上花费更多的精力。
回过头来说支付宝的事情,中国现在最大的流量转化机器就是阿里巴巴,他(马云)在今年双十一的时候也明显意识到了这一点。这次的双十一,阿里用很大力度在动员大会上,要求每一个商家去思考自己的产品如何产生内容。就是如何让自己的的产品产生故事,让产品跟时事热点相结合,跟明星结婚、绯闻等等产生相关性。而通过这样产生的连带性销售,叫做内容式营销。现在看手机淘宝的微淘,你会发现他越来越多地把自己往一个新闻客户端的方向转换。当然了,手机淘宝里的微淘这个模块,能不能成功地把自己转化成一个类似今日头条的新闻客户端,这个另说,但他确实意识到了这件事情的重要性,意识到了内容化的重要性。
不过呢,当我们去跟淘宝的很多的店家和商家去沟通的时候发现,他们其实意识到了,未来淘宝会在内容化方面花大量的精力。如果自己能够写出很好的内容,那一定可以得到淘宝的流量支持。但是,他们没有这个基因。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普通公司的人员结构,会有生产部门、销售部门、也会有行政部门HR,但是一般公司里都不会有媒体部门。除非公司做到很大了,你才可能会有专门的PR,而这个PR还不一定是撰稿人,一般公司很难会有一个专门产生内容的部门。
这个特别好理解,但是问题是时代进步太快了。很多的公司现在有公众号,有今日头条号,包括淘宝的网商他们现在微淘号,接下来你会所有的内容分发平台,越来越多地是按照“优质内容优先被推荐”的原则去分发流量。谁能产生好的内容,谁就能够占据整个流量分发体系面的有力地位。我们讲生产爆款已经讲了很久,病毒式营销、做爆款,谁都想做,但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讲,他们更加可行的方式是持续产生内容。我们现在也逐渐发现,其实有很多很多中小型企业,他们的员工,他们的老板,他们老板的群,尤其是随着我们手里的群越来越多,这些群天生就是一个内容分发的途径。
之前我们有跟美国基金BCN的研究部门沟通过,他说现在在facebook的Facebook Messenger和WhatsApp里面,每个用户产生的可传播内容,可以触达到的用户是2500人,因为WhatsApp是跟微信一样,你不用去加每个人为好友就能触及所有的人。假设你公司员工有20个人,你会发现你已经拥有了20000多个一级触达渠道。这是很了不起的,所以你不要想着说,如何让写的文章一夜爆红怎么样,你只要想想,如何能写出一篇别人愿意打开的内容,然后在这大概20000多个浅显的一级渠道里面去转一轮,其实已经有很好的效应。现在还有一种方法叫,发红包转朋友圈,这种方法其实现在也在被大量使用。
到此时,你会发现核心的难点在于,能不能持续的产生还OK的内容。比方说,现在很多的公司都会写自己的用户故事,不管你是做个人用户,还是做企业用户,尤其是做企业用户的产品,写用户故事其实是非常有用的。还有就是如果你们公司做了一个活动,或是参与了什么活动。有的时候活动主办方他自己没有很好的媒体表达和内容沉淀,但你作为活动参与方,你写的特别好的文章,你发到这个活动层面,可能就能获得很多转发。只要你控制住生产的权力,你就可以把自己的品牌和自己的服务理念进行软植入,这是一个化于无形的力量。这个时代被称为自媒体时代,也被称为“我的时代”,大多数人还是愿意转发那些跟自己相关的,写的比较深入的内容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的公司叫做厅客,厅客在做的就是撰稿人服务。我们平台上有很多的相对比较优质的撰稿人,性价比很高。大家都知道传统媒体已经式微,近两年也有很多人写微信公众号,但公众号自己的粉丝养不活自己,所以这些作者现在非常乐意与跟其他商业级的客户合作,进行撰稿服务。我们之前有个客户,他是做欧洲出行旅行的。那他的目标客户群全部都是高净值用户,大概每个用户的存款要一百万美金以上,这是相当高的一个净值人群。他一直以来非常头痛的问题就是怎么获客,因为他做的是欧洲深度游,他的旅行故事其实有很多可以写的地方。他在我们平台大概有三个长期合作的撰稿人,撰稿人帮他写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就是他每一次去旅行的时候,他把拍的照片和当地一些见闻全部记录下,把这个素材拿回来,然后让这个撰稿人把它写成一篇旅行游记。每个团大概是有三十多人,而你为这些高净值用户写的深度故事,他们其中有一部分人确实是会转发朋友圈,这个方式可以很容易得到这些高净值用户非常稀缺的爆发能力。这是非常典型的,通过产生内容而直接产生获客能力的案例。
这个案例给的我一个启发,我们很多人开了公众号,特别是很多的企业也开了公众号,但他的公众号不知道要写什么,大多数公众号要不就荒废,要不就随便找一些转载的文章。更有甚者,这个公众号里面每次更新的都是促销信息。在公众号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别人看媒体公众号都已经觉得很烦了,还有谁会去看你的企业公众号呢?所以企业公众号应该去改变自己的思路,我们要做好一个心理准备,那就是企业公众号本身就是没有人读的。如果不是跟你利益强相关的人,是不会主动去读企业公众号的。但是企业公众号能产生什么内容呢?而且应该持续产生什么内容呢?我们现在发现一个比较好的策略和方式,就是企业公众号应该持续产生跟企业展现实力或展现企业经营、客户的满意度有关的,且经过一定的程度加工的故事或者是内容。首先语句要幽默诙谐,行文要流畅而且素材要丰富,但这也不表示说你发到媒体上一定会帮你发。
产生了这样的内容之后,需要企业动员自己的员工和客户、利益相关者去进行传播。最好是有一套比较合理的机制,定期在群里面去发东西。每一个人他自己身边总会有比较活跃的群,那你定期在群里刷存在感,就是你定期生产这些关于自己企业的内容,你再去群里刷存在感刷着刷着,总有人在想起某些事情的时候就找到你。
而过去的半年我们也发现,自由撰稿人的大量出现,其实改变了原来公关公司和一些传媒公司写软文的游戏规则。因为大家知道,以前别人说撰稿都是想到写软文,这件事情在很多时候是由公关公司代理操作的。公关公司收费往往比较贵,每一篇文章的价格大概能要到一万多块钱。但是你现在很多撰写企业故事的需求,比如说一篇一千多字的这个企业故事文章,他的收费可能是几百块钱,顶多就一千块钱。这样对比下来,自由撰稿人确实比公关公司要便宜很多。然而公关公司在接了案子之后,他还是会找到同一个撰稿人去写的,因为他们也有很多自由职业的稿件供给者。
所以这个在互联网的发展历史中,已经见怪不怪。当某一市场成熟后,就开始出现了去中心化。非常严重的一个现象就是,很多的自由撰稿人绕过了中间的代理机构,直接可以跟客户进行沟通。而且直接沟通之后呢,还会跟他们长期合作。因为即使你雇佣撰稿人,大多数的企业客户都是希望长期雇佣的。好不容易一个人了解我的生意,跟我沟通磨合的很好,那我肯定不希望这个写手只帮我写一篇文章,到后面我还需要写公众号文章的时候,我还得找另外一个人。
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故事革命”,但是我后来发现,包括我跟身边的朋友沟通,大家发现其实写故事这个事情的难点,不在于说我能不能够构思一个故事,而在于有没有人能把它落到纸面上,且能够不断的去写。比如说写用户故事,这个故事写的多么天花乱坠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有没有人用比较好的形态组织它。因为以前的大家传播企业的内容都是很干巴巴的,非常官方的语言,但是现在流行的方式是,采用一个更加亲切的口吻或第三方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比方说最近很流行一种新的产品介绍方式,叫做深度测评。这也是我们平台上很受欢迎的一种写作方式。假如你现在要宣传你的面包店,过去的宣传手法可能是持续不断地去讲,我的面包店什么时候开啊、然后多少多少年的历史啊,这样不断地去讲。但是现在的策略是,有人会进行深度测评,他以第三方的口吻,好像记者采访一样去深度拜访你的面包店和试吃,然后他会说一些优点也会说些缺点,但又很中立,这样的内容其实是有更多人去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