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传媒网
民生/社会/时讯/热点
关注
柳村寨烈士遗孤寻访记
任永红
韩城古寨遍布。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踏进了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传统古村落重点保护村——柳村古寨。柳村始建于元朝,因村北原有一片柳树园而得名,明朝时期又建柳村寨和南塬上寨。走进柳村古寨,淳朴浓厚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我无意中走进一户人家,却不曾想在这里聆听到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
这是一个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农家小院。院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给坐在轮椅上身着红袄的老人喂饭。白发老人名叫杜春林,坐在轮椅上的那位老人是她的母亲,名叫马淑珍,是革命烈士杜继伟的遗孀。
马淑珍生于1922年4月, 1944年跟随丈夫前往延安,在延安保育院担任保育员。延安保育院是培养革命烈士遗孤和我党高级干部子女的摇篮。老人听说我也在延安工作过,就问具体在什么地方,当我说起她们工作过的窑洞,以及姚店这样的地名,还有当年西北野战军伏击青化砭、羊马河,攻坚蟠龙镇“三战三捷”之壮举的故事,老人都点头表示自己知道。可不是吗?在这个时间段,她就在这里工作。杜春林说,母亲有时候还不由自主地唱起《东方红》,足见老人对延安这片红色土地的热爱和向往。在老人孙子的引导下,她对当年一起共事的延安保育院院长的名字还记忆犹新。在延安期间,老人还近距离见到过毛主席、林伯渠等中央领导。
当问及马淑珍老人是怎样从延安返回韩城时,杜春林有些动容,她说:“那是1948年春节刚过,有一个慰问团来延安演出,母亲和几个姐妹抽空去看热闹,碰巧遇到了口音是韩城的同志,母亲就上前打听她父亲的情况。那位乡党说,可能已经牺牲了”。杜春林回忆说,那时母亲这受不了突如其来的打击,带着刚满四岁的我,几经周折回到了韩城。随后就一直待在老家,还担任过村上的妇女主任。
马淑珍的丈夫名叫杜继伟,又名杜俊生,1914年11月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38年1月赴延安参加革命,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在湖南省新宁县政府任秘书。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是我党早期的党员。因国民党对解放区实行围剿,他被调往黄龙县游击队任参谋长,成为韩宜游击队组织者和创始人之一。1947年2月,杜继伟同吴沙浪同志返回韩城,在林源一带以烧木炭做掩护,开展革命活动,与国民党反动派做斗争。1947年8月下旬,黄龙军分区司令员王宝珊、政委王俊,率黄龙支队一中队在南峙寺召开东府工委各县地下党负责人会议,史称南峙寺会议。随后,韩城合阳游击队、韩宜游击队组织了约500人的兵力袭击官庄敌保警队一个中队,激战三个小时打跨敌人,缴获机关枪40余支、轻机枪一挺及全部军用物资,生俘敌中队长杜士斌,揭开了解放韩城的序幕。1948年1月8日由于叛徒杨明录告密,杜继伟及11名地下游击队员被捆绑,并送往韩城邀功。杜继伟他们被关在国民党设立在韩城县北关的地下牢房里。在革命熔炉里锤炼的杜继伟,从一个文弱书生成长为一个振臂高呼、应者云集的革命组织者和领导者,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仍大义凛然,革命意志坚强。当敌人给他钉铁脚镣、用火烙铁烙他时,仍临危不惧。他义正词严地说,你们不要嚣张,解放军很快就要解放韩城,消灭你们这帮反动派。1948年3月6日,杜继伟在南桥附近殉难,时年34岁。
1949年12月,中共韩城县人民政府西庄区一乡全体人民送其金匾一块,上书“后者标帜”的大字。这正是“壮志未酬千载恨,英魂永驻万世辉”。1983年8月1日,民政部颁发革命烈士证明,杜继伟同志在解放战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以资褒扬。2014年清明节,值此杜继伟烈士诞辰100周年之际,迁往韩城市烈士陵园安葬,让烈士“热血挥洒澽水畔,英魂回归九重天”。
杜继伟曾托付妻子一本《苏联共产党》,也算是两人的爱情信物吧。马淑珍冒着生命危险,东躲西藏,用牛皮纸把书包起来藏在树底下或者放置到房梁上,整天提心吊胆的,生怕被查出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查出来可是要杀头的,马淑珍感觉保护这本书就是保护自己的爱人,可以说她做到了“人在书在”。马淑珍用独特的方式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如今这本书,连同烈士的遗像、简介、挽联、纪念牌等一并被收藏在韩城市博物馆。
杜继伟烈士唯一的女儿杜春林,1965年从象山中学毕业。这位“老牌高中生”一直在乡村任教,直至2000年退休,从教35年,曾被评为渭南地区先进教育工作者。杜春林说,自己从来没有因为父亲是烈士、母亲担任过延安保育院保育员,而给组织添任何麻烦。原本自己还想把父母亲的故事写出来,可由于前几年患了脑梗便搁置下来,如今在家伺候年近百岁的老母亲,一家人五世同堂其乐融融。她只是希望,能把这座院子保留下来,因为这是她父亲和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希望可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算是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期编辑:褚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