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泾川的美丽蜕变
——泾川县“脱贫攻坚宣传周”发布活动侧记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薛巍敏
8月17日,秋雨沥沥,兰州西部创客楼会议室内气氛热烈,泾川县“脱贫攻坚宣传周”发布活动暨“脱贫攻坚主题成就展”如期启动。
乡村振兴有成效
近年来,泾川人民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一路苦干实干、一路砥砺奋进,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泾川县委书记吕鹏举说:“当下,泾川在脱贫攻坚战中已经取得决定性成效,2018年底实现整县脱贫摘帽,2019年底,全县剩下贫困人口335户999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31%。”
这个成绩来之不易。作为六盘山特困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2013年,泾川县建档立卡贫困村总计91个,贫困人口5.89万人,贫困发生率达18.46%,面对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的实际。
“我们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紧盯‘两不愁三保障’,举全县之力,集各方之智,扎实开展精细精微精确的绣花式扶贫,贫困乡村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更趋完善,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吕鹏举说。
产业有发展
如今,泾州大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农民增收,处处焕发着幸福生活的蓬勃生机。
发布会上,泾川县常务副县长崔飞介绍,全县按照“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思路,把发展富民增收产业作为实现高质量脱贫的核心支撑,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大力实施“牛扩量、果转型、菜提质”工程,全县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2.9万人次,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2016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83.7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我们创新扶贫方式,聚集各类资源,着力破解资金、市场等瓶颈制约,整合各类扶贫资金9.49亿元,组织实施各类扶贫项目639个,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466个,持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量化配股财政资金1.16亿元。”崔飞表示,泾川县通过全面推广“企业(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模式,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扶贫带贫作用。
产业的发展让泾川县在易地搬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兜底保障等工作上更有底气,贫困群众告别了危旧房,吃上了自来水,走上了硬化路。
“全县建成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43个,搬迁贫困群众1635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423户,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12所,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72个,发放农村低保金2.79亿元、特困供养金3853.52万元,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42%,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新农合参合率资助率均达到100%,贫困群众上学、看病、养老等实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崔飞说。
旅游创亮点
会议结束后,与会人员参观了泾川县脱贫攻坚主题成就展,展览以“党建引领” “产业发展”“帮扶带动”“榜样力量”“民生工程”等五大主题,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全面展现“全县整体脱贫摘帽、生态治理大见成效、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的泾川新面貌、新风采。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泾川县也没有忘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记者了解到,目前泾川全县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治理程度分别达到47.38%和82.4%,先后荣获“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生态林业建设先进县”等称号。田家沟生态风景区,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和“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旅游产业已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点。
“咱们群众的口袋鼓了,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更有信心打开‘家门’迎游客了。”据泾川县旅游形象大使郭珍介绍,泾川县位于陕甘交界处,居丝绸古道之要冲,为华夏文明摇篮的腹地,历史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前景。
近年来,泾川县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产业和助推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以全域旅游为统揽,以大景区建设为龙头,以乡村旅游为支撑,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多方搭接精品旅游线路,切实加强区域联盟,全方位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
这里不仅有绝美的自然风光,也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泾川是西王母降生地和西王母文化发祥地,始建于西汉元封年间的王母宫是中国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庙,被誉为“天下王母第一宫”,“西王母信俗”也被列入第二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先后建成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田家沟生态风景区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串联形成了汭河红色教育、泾河丝路风情、北塬民俗文化、南塬休闲农业等旅游景观带,成为泾川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郭珍希望,天南海北的朋友都能来泾川走走看看,感受这历史文化悠久古城的美丽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