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可谓极其高大,钟嵘在《诗品·上》中评价他说:“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孔周,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而晋宋间的狂士谢灵运,则说出了句极其难得的谦虚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意思是说,如果天下的才气有一石,也就是十斗的话,那么曹植占了其中的八成,而谢灵运自己占了一成,剩余的那一成则是天下其他的才人所共同拼凑起来者。这么读来,好像这句话也并不是句自谦用语了,因为里面透露着“天下之才,舍我其谁”的豪迈气概,但是谢灵运把曹植看得如此高大却是实实在在的。
曹植像
曹植在年幼之时就表现出了超强的才能,《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中描述道:“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曹植十几岁时写出的文章让他父亲看到后都不敢相信,怀疑他是找人代笔,而这个小孩子却极自负地跟父亲说,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当面考试。曹操有这样的儿子肯定很是欢喜。
曹植撰《曹子建文集》十卷,民国十一年上海涵芬楼用常熟瞿氏藏本影印续古逸丛书本,书牌
曹植撰《曹子建文集》十卷,民国十一年上海涵芬楼用常熟瞿氏藏本影印续古逸丛书本,卷首
历史上,曹操跟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并称为“三曹”,当然,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归纳法,但这种归纳法让我误以为曹操就这么两个儿子,后来才知道曹操竟然有二十五子之多,只是其中的曹丕和曹植更有成就而已。但凡儿子中有两位以上有成就者,这在宫廷史上历来是个大问题,因为这会给老爸出难题,那就是应该选哪位作为正统的继承人,这就会变得举棋不定,而三曹之间的这个故事当然也不能免俗。虽然曹丕是老大,但曹操在最初更喜欢曹植,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是曹操对文学有着特殊的偏好,而曹植恰恰继承了他的这个优良基因。而后曹操建起了铜雀台,带着他的这一大群儿子以及建安时代的著名文士登台作赋,而曹植最先写出了著名的《铜雀台赋》。这个故事有点儿像初唐的王勃登上滕王阁所写的那篇《滕王阁序》一样,从时间上说,恐怕王勃写序的那个著名故事应当是脱胎于曹植写《铜雀台赋》这件事。
按照一般规律而言,有着超强才能的人,其优点特别突出,同样缺点也会如此,而曹植的经历也正应了这个规律。曹植的一些作为渐渐让父亲对他有了看法,比如当他喝多了酒时就会任性而为,某次私开司马门,乘车行驶道中,这让曹操大怒。《三国演义》中那位聪明绝顶的杨修因为几次猜透了曹操的心思,后来被借故杀掉,杨修正是曹植手下的谋臣,曹操杀杨修其实是对曹植的警示。但是到了后来,曹操还是想给曹植一个机会。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手下的大将曹仁被关羽包围,于是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准备派他前去解救,其实是给曹植一个立功的机会,然而曹植在这件事上却很不争气,因为他喝得大醉,完全无法出征。这种情形让曹操彻底死了心,再加上曹丕特别会来事,宫里上下都说他为人好,因此最终曹丕被立为了太子。
民国珂罗版影印宋本《曹子建集》书牌
民国珂罗版影印宋本《曹子建集》卷首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曹丕不像他父亲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汉献帝刘协也看清了形势,提出让位于曹丕,曹丕当然要把面子做足,他竟然写了近二十篇文章表示推辞,后来在司马懿等一百二十多位公卿大夫的劝说下,才勉强登基,正式成为了皇帝。这种局面当然群臣欢祝,而唯有一人在此时大哭,这人正是曹丕的弟弟曹植,《三国志·魏书》中称:“(曹植)闻魏氏代汉,发服悲哭”,哥哥当上了皇帝,弟弟却大哭地哀悼前朝,您想曹丕能高兴吗?当时曹丕的反应,史书上没有记载下来,但事后他却说过这样的话:“人心不同,当我登大位之时,天下有哭者”,即此可知,他是何等地压抑着自己的愤怒。
曹丕登基之后的第四年六月,他召见了弟弟曹植,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写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要谈到兄弟之情,并且还不能有“兄弟”二字,如果写不出来就杀头,于是就演绎出了历史上那极有名气的七步诗故事。曹植果真在七步之内写了出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以上所录是《三国演义》中的版本,然而这首诗却没有著录于陈寿的《三国志》。这个故事最早的出处是南朝宋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刘义庆录在这里的七步诗不像《三国演义》里的是五绝,在内容上多了,在七步之内能够作出来,难度又是大大地增加,但诗意却没有变化。总之,曹植的这首诗让曹丕心生惭愧。
明万历刻本《曹子建集》书牌
明万历刻本《曹子建集》卷首
对于这首诗的真伪,后世也有各种各样的评价,比如丁晏就认为这是伪诗,他怀疑的原因是从封号上找出的破绽,因为曹植被封到东阿是太和年,而魏文帝时没有这个封号。游国恩对这个说法表示反对,他在《中国文学史讲义》中提到曹植总计有六个封号,也正因如此:“计凡六易封号,后人记事,虽恒称其末号,而古文亦有不拘者。《宋书·乐志》载,曹植《明月》一首亦称东阿王作,宁必封东阿时作耶,陈琳(吴质并)有答东阿王笺,此皆后人称植为东阿之证,不必其时果王东阿也。”游国恩认为,封号这个东西不一定是他在位时才这样称呼,我觉得这个说法有道理,就如同而今的某位领导退位之后,虽然他已经成了前领导,但人们依然会去掉“前”字,直呼其原有的最高职位名,因此游国恩的结论是“《世说》所记,不足疑也”,他认定刘义庆记载《世说新语》的这段故事实有其事。
可能是这个故事太有名了,再加上曹植的文采实在太大,因此后世都是同情曹植而谴责曹丕。但若细翻历史材料,似乎这种判断包含了太多的同情分,比如王通在《文中子·事君篇》中说:“陈思王可谓达理者也,以天下让,时人莫之知也”,王通认为曹丕能够当上皇帝是曹植主动让贤的结果,但从各种资料来看,这个说法颇令人生疑。其实在曹丕被立为太子之前,曹植就在许多场合跟他有过争锋,他手下的两位重要人物丁仪兄弟曾向曹操进言,希望立曹植为太子,并且说曹植若成为太子,则是“上应天命,下合人心”。丁仪兄弟的这个做法当然让曹丕极为不满,待其登基之后,曹丕立即诛杀此二人。而在此后,曹植仍然在一些事情上令曹丕大感不满,故几次给曹植更换属地,若不是其生母卞氏予以保护,恐怕曹植早就命丧黄泉。
明朱墨套印本《曹子建集》
民国影宋印本《曹子建集》卷首
即使如此,这位奇才也仅仅活了41岁,但这也正是令人惊讶者,因为仅仅是这四十一年,他却写出了那么多的名篇,而以我的偏好,则最为喜欢他所作的《白马篇》。这首诗读来有着一种回还往复的荡然浩气,尤其结尾的那一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我每读到这句话,都会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位跃马横刀、睥睨天下的英雄形象。我把《白马篇》的原文抄录如下,请您多读几遍,您就能体味出诗意中的荡气回肠: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五言诗正是曹植最拿手的诗作体材,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上评价说:“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当时虽然也有不少作家写五言诗,但是曹植所作却有着自己的面目:“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也正因如此,曹植的诗才大受后世所瞩目,比如冯班认为:“千古诗人,唯子美可配陈思王”,冯班对杜甫有着特殊的偏爱,他认为杜甫可跟曹植媲美;而王渔洋则说:“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王渔洋认为,古代能够称得上“诗仙”的人就三位,那就是曹植、李白和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