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沧桑巨变,每一个小家的成长印迹串起了国家的发展历程。“小家”故事温暖人心,通过一个个平凡“小家”跨越时空的故事,讲述他们为祖国建设努力奋斗的历程和对幸福生活的直观感受。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木心先生的诗歌《从前慢》中有一句最能体现当时的光景。
每每读到这首诗歌,59岁的东山街道居民沈秀云总会想起以前的日子。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书信、电报到固定电话、BP机,从移动电话鼻祖“大哥大”到小灵通再到智能手机,通讯工具的变化映射出时代的变迁,体现了人民生活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
一枚邮票写满亲情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20世纪70年代末,沈秀云怀着满腔热血参军入伍,在黑龙江当上了一名志愿兵。想家的时候,一封家书就是最好的“解药”。
从1978年到1986年,南京、黑龙江,一封封书信让沈秀云和妻子做了文字的“信徒”,思念与爱意充盈着信笺。提笔的那一刻,心里有思恋;寄信的那一瞬,心中有期待,也有担忧,怕信件寄丢了。而之后,便是对回信的翘首以盼。“每次收到信就迫不及待打开,看着信纸上的‘见字如面’,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
沈秀云回忆说,家里如果有急事就会发电报,电报算是当时最快捷的通信方式。但发电报按字收费,所以力求言简意赅,用最少的字将意思表达完整,若非急事,通常不用。
腰间别着BP机,特别有面子
到了20世纪80至90年代,“摩托罗拉牌”BP机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当时BP机只能看到几串电话号码,别在皮带上,走在路上感觉特别有面子。”沈秀云说,那会儿大家的口头禅就是“有事呼我”。BP机一响,就纷纷低头看是不是自己的,然后找附近的公用电话回电话。
到了20世纪90年代,市面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通讯工具——“大哥大”。沈秀云回忆说,“‘大哥大’价格高昂,一台就要一万多元,普通人根本买不起。拿在手里,连走路都带风。”沈秀云身边有个做生意的朋友就买了一部“大哥大”,随时放在包里,拎在手上。每到一个地方,都很神气地把“砖头”立在桌子上,“其实他一天接不到几个电话,但就是显摆。”
“到了90年代末,家家户户都装上了固定电话,当时需要几千元的初装费,在那时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沈秀云说,伴随着固定电话的流行,小灵通也开始席卷市场,几乎人手一台。
QQ、微信拉近彼此距离
与沈秀云聊天时,他的智能手机大屏不停跳出微信通知。他得意洋洋地打开微信向笔者展示:“我朋友多,微信群也多,现在要是不会玩这些,都会被我那群老战友‘嘲笑’。”笔者见到,沈秀云的微信上有家人、战友、同事、朋友等多个群,活跃度很高。
“有了这个微信群、QQ群,大家更方便联络感情。群里每天都很热闹,聊聊家长里短,分享喜悦快乐,商讨聚会等。逢年过节,群里发发红包雨,还能和亲人万里视频,久违的大家庭感觉又回来了。”沈秀云说,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不仅户户通光纤、出门就有Wi-Fi,5G也即将走进生活,大家享受着零距离智慧生活。
从书信到微信,
从BP机到手机互联网。
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
功能不断拓展的通讯方式,
不仅带来诸多便利,
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亲情和幸福感。
随着智能手机软件的开发利用,通讯工具的功能越来越丰富,聊天、购物、学习、娱乐、支付等,“一部手机走天下”。随着5G技术的发展,未来不断涌现的新科技还会进一步改变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
变的是沟通的方式、传播的媒介,
不变的,是人与人之间那份真挚的感情。
记者:俞金金
编辑:刘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