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长安十二时辰》25、30集里,通过姚汝能与右相林九郎新任任的靖安司司丞吉温对话,我们终于知道了这个的“姚汝能”的身世,原来,他是宰相姚崇之孙!
在真实的历史上,姚汝能写过一本《安禄山事迹》,这是记录安禄山起兵过程的一部较全面的笔记著作,中华书局有点校本。在书里边,对姚汝能的生平,只有一句:史上无载。我对中华书局这套历代笔记史料丛书还是很信任的,都是些名家大腕点校笺注,所以他们说姚汝能“史上无载”,那一定是真实的。
可是,在这部《长安十二时辰》电视剧里,姚汝能又出现了,而且通过居中人物之口,说他是“名门之后”,祖上“文武俱全”,祖父当过宰相。《长安十二时辰》发生在玄宗朝,查李林甫之前的姚姓宰相,只有姚崇一人。再放眼到整个唐朝,全唐的宰相中惟有姚崇一人是姓姚的宰相了。
果然,在《长安十二时辰》第25集里,姚汝能自述其祖父是姚崇,其父亲曾因让宰相牛仙客临终前推荐自己为宰相,被皇帝识破,并处死,晾尸街头。
说姚汝能的祖父是姚崇,这当然是小说家言,历史学家都无法破解的难题,怎会在小说中解决呢。但是,这个说法又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不是身处高官之家,他怎么知道那么多安禄山的故事呢?不是亲见,也应该有耳食啊。
2
翻阅《旧唐书》《新唐书》,我们知道,姚崇(公元605年—721年)曾在武周朝、睿总朝、玄宗朝四次入相,真个是政坛常青树。那么,姚崇究竟有什么本事屹立四朝不倒呢?我们来看看。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武则天当政时,突厥首领叱利元崇发动叛乱,你想啊,一个叫叱利元崇,一个叫姚元崇,不知道的还想着他哥俩商量好的呢。武则天看着这个名字就烦,所以姚元崇为了避开这个忌讳,就以字“元之”行世,“元崇”拜拜您呐。谁知道,到了玄宗朝,李隆基定年号为“开元”,你看,这“元之”又上了避讳,得,再改吧,他干脆不用“元崇”也不用“元之”,直接去掉“元”去掉“之”,改名为“姚崇”。
姚崇的父亲曾任巂州都督,姚崇可以说是根红苗正。武则天当政时,曾按《周礼》的祖规把六部改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夏官就是兵部,姚崇曾五次担任夏官郎中。当时契丹经常侵扰河北,由于战务繁忙,军队的文件积压很多,原来处理文书很慢。姚崇担任夏官郎中后,“剖析若流”,处理速度又快又有序。武则天一看,这小伙子有才干啊,就把他越级提拔为兵部侍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又提拔他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上了宰相。
武周朝著名的酷吏周兴与来俊臣伏法之后,武则天在一次廷议中提出:“为什么这二人办案期间,朝中反逆案特别多;这二人死后,朝中就没有反逆之事;而以前定的反逆案又无人辩屈呢?”
因为这是个敏感问题,过去动辄得咎,所以没人敢说实话。这时,只有姚崇敢于挺身而出,他说:“从垂拱(公元685年)以后,被定为叛逆而家破身亡之人,都是在严刑逼供下诬谄致死的。告密的人为邀功请赏,罗织罪名,比汉朝的党锢之祸还要严重。陛下也曾派近臣了解狱囚的真实情况,他们怎敢据实上报推翻周兴、来俊臣的判决呢?受害人自己只能含冤负屈,稍有异词即遭毒手。张虔勗、李安静两位将军当堂翻供,随即被杀,有了这个例子,谁还敢为自己辩诬?我以全家近百口人的性命担保,现任朝臣之中没有一个犯叛逆罪的。”
姚崇这一义正辞严的抗辩,不仅博得了满朝文武的赞赏,连武则天也深为叹服。她说:“以前的宰相,因为怕负责任,遇事敷衍,不报实情,人们都说我是严刑峻法的残暴之人,只有姚卿敢说实话,真是个大大的忠臣。”当即赐银一千两,以示鼓励。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张柬之、桓彦范计划干掉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正好姚崇视察军情返回长安,所以二人拉着姚崇一起预谋此事。这次行动的结果是二张被杀,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复出。正当大家一片欢腾,共庆李唐国运重开、皇统有继时,姚崇却潜然泪卜,他说:“我事奉则天多年,一朝离去,感情一下子难于割舍。昨天我参预你们诛二张之谋,是臣子应尽之责;今天辞别旧主而哭泣,也是一个臣子应有的节操。”他的行为为后来继任宰相的张柬之、桓彦范所不容,不久贬为毫州刺史,转常州刺史。
3
景云元年(公元710年),睿宗李旦即位,姚崇重新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不久又升为中书令,即宰相之职。
这时期李隆基为东宫太子,而操纵朝廷大权除李隆基的姑姑太平公主之外,还有李隆基的兄弟宋王李成器、岐王李范、薛王李业等人。他们身居要职,掌握兵权,这种宗室干政的局面对朝廷政局不利。
姚崇与宋璟等人密奏睿宗,请皇帝把太平公主逐出长安迁往东都洛阳,把宋王、岐王、薛王三人都迁为外州刺史。这本来是国家一个长治久安的安邦妙策,不料睿崇极为昏庸,竟将这些话告诉了太平公主,这一下朝中大乱。
李隆基为了平息风波,就上表斥责姚崇、宋璟,说他们离间他姑侄、兄弟之情,请睿宗贬逐二人为外州刺史。这个举动名为贬逐,实际上是保护这两个人,怕他们遭到太平公主的暗算。姚崇被贬为申州刺史,后转为扬州刺史,再迁淮南按察使。
4
唐睿崇死后,李隆基(即唐玄宗)即位,他准备任用姚崇为宰相。姚崇针对时弊,提出《十事要说》,力主实行新政,问玄宗是否同意,同意即可上任,否则只有违抗君命了。这十条意见是:
(1)武后执政以来,以严刑峻法治天下,可施仁政;
(2)眼下边界平静,不要再贪图边功,要让百姓休养生息;
(3)以法制抑压佞倖之徒;
(4)宦官不得干政;
(5)废止破格滥用官吏;
(6)皇亲国戚不得担任台省官职;
(7)以严肃态度和应有礼节对待大臣;
(8)广开言路,允许臣下“批逆鳞,犯忌讳”;
(9)全国不得再增建佛寺道观;
(10)严格杜绝外戚内宠专权。
姚崇的十条意见,虽然只有区区二百余言,但都针对他所经历的武则天、中宗和睿宗当政以来的弊政,句句戳中要害。唐玄宗以一句“朕能行之”而悉数采纳,并委以大权,由此奠定了“开元盛世”的重要基础。
姚崇当上宰相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勒令僧徒还俗。中宗朝佛教泛滥,因为僧人免收税赋,有些富家大户就以寺庙做为逃赋逃役的避风港,使得国家大量税赋流失。姚崇上奏朝廷,使得伪滥僧徒还俗者多达12000人,堵塞了国家赋税漏洞,增加了社会劳力,于国于民,均大大有利。
姚崇对部下十分爱惜。他有个同僚是中书赵诲,在一次接待中私受“蕃人”珍贵礼品,遭到玄宗问责,后来下狱处死。姚崇一方面承认赵诲有罪,一面又设法营救,玄宗对此十分恼怒。由此,姚崇觉得干的没意思,就多次向玄宗提出要解职归田,并推荐宋璟当宰相。玄宗后来同意致仕,还给了他开府仪同三司的待遇。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姚崇病逝,享年72岁。后世把他与宋璟并称“姚宋”,称为良相。可以说没有姚崇,就没有“开元之治”,他居功至伟。
5
后来,唐玄宗信任宰相李林甫,李林甫之后是牛仙客担任宰相。姚崇有三个儿子分别叫:姚彝、姚异、姚弈(你看,三个都叫yi),官职都做到卿、刺史。其中,姚弈的儿子姚闳,在右相牛仙客的幕府里任职。后来,牛仙客病重,姚闳竟强迫牛仙客推荐自己的父亲姚弈和另一位卢奂做左相、右相。后来被皇帝知道,姚闳因此获罪被处死,父亲姚弈也被贬为永阳太守,直到去世。
这个情节,就是姚汝能说的自己是宰相之后,父亲被处死的情节。按史书记载,姚崇没有一个叫姚汝能的孙子,这孙子也不知是从哪里跑出来的,小说家言,我们看后姑且一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