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时候就在语文课上学习过一篇课文,那是来自于《三国演义》故事 改编的《杨修之死》。课文中将杨修的几个人生片段改编成了白话文的版本,最后给杨修的死因定性为"恃才傲物,自作聪明"。如果只看语文课本中的翻译,或者是节选的三国故事片段,这么说似乎没有错。可是当将三国时代曹魏阵营的背景和政治生态纳入考虑之中,我认为语文课本中的说法完全是在断章取义和歪曲事实。因此我认为不联系当时历史环境而对杨修做的判断都是在耍流氓,本章节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看杨修真正的死因。
杨修从智商上来看是曹魏第二代谋士中的佼佼者,与司马懿、吴质等都是曹操着重培养的高智商人才。杨修的父亲杨彪是东汉太尉,其出生的弘农杨氏也是世家大族,身份极为显赫。赤壁之战前,曹操带领曹军精锐南下,曹魏阵营的官二代们作为留守的重要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杨修和司马懿、吴质等人都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进入政坛的,而曹彰、曹休、曹真等也是这个时候进入曹军战斗序列。这些人智商极高且能力出众,又有身后的世家大族支持,在军政两届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也成为赤壁战败后曹军能迅速恢复元气的重要支撑。
杨修给人的印象是聪慧无比且恃才傲物的,是耍小聪明而误了自己的反面教材。比如他在随曹操前往汉中的途中路过蓝田蔡文姬的庄上,曹操和蔡文姬聊天提到了蔡邕在曹娥碑后面题写的字谜"黄绢幼妇,外孙蓥臼"。杨修听了这个字谜立刻就猜出来了,而曹操居然想了三十里地。又比如曹操修园子在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杨修立刻就知道曹操嫌弃门大了,需要修改设计。还有曹操赐给下属一盒典型,上面写了"一合酥"的字样,杨修就知道这是曹操让大家分吃的意思。这三个小故事都表现了杨修的高智商,演义中认为他因此而遭到曹操猜忌。
可是我们反过来一想,当时杨修作为丞相府主簿,算是曹操的重要秘书。如果连这都猜不出来,那曹操写这些字谜有什么含义呢?下面的人如果都装着没猜出来,那曹操岂不是表演给瞎子看?杨修本来就是他看重的年轻人,他也知道杨修聪明。若下属猜个字谜就要杀人,这未免太小看曹操了。曹操多疑奸诈不假,但杨修既不是曹魏的大佬,又不是对立阵营的强敌,只是一个刚如仕途的年轻人而已,有什么价值让曹操猜忌?因此我认为演义中说这三个故事是曹操猜忌杨修的前因,实际上是故事"尊刘抑曹"主题的体现。
杨修的最后一个故事是在曹操与刘备的汉中之战时,当时刘备伐汉中连战连捷,曹军屡战屡败,形势非常不利。从张飞击败张郃夺取瓦口关,黄忠攻占天荡山和定军山,并砍死曹军汉中统帅夏侯渊后,战争的主动权就不在曹操的手里了。后来米仓山被赵云黄忠所破,汉水对峙时又败于诸葛亮之手,南郑和阳平关两次被张飞魏延击败,曹操一路往东逃窜,几乎又是一个赤壁的结局。最后在斜谷道口与曹彰的援军会合曹军才稳住阵脚,可此时刘备已经与另一条路赶来的马超回合,军队空前强大,曹军已经没有了翻盘的机会。
这样一来曹军进打不赢马超,退又怕汉军追击,于是陷入进退维谷的难受境地。这个时候曹操对于进军继续打,还是先撤回长安再做图谋,一时也拿不下主意,于是有了"鸡肋"的巡夜口号。杨修以这个口号为缘由,让下面的军士做好撤退的准备,因而被曹操冠以了惑乱军心的罪名,被当场处死。于是上述三个故事结合借来,语文课本上就说杨修恃才傲物遭到曹操猜忌,由于自作聪明才取祸被杀。可是看了记述这三个故事的其它文献后发现,真实的原因并不是如此。这几个杨修猜出曹操本人意图的故事,只是他和曹操的默契而已。
曹操作为一军之统帅,说话做事都非常谨慎。很多事情曹操可以做,但不能说得很细。比如在官渡之战缺粮时,他就借督粮官的人头来平息军队矛盾,而他给督粮官安的罪名实际上是他授意的。曹操之所以被成为奸雄,就是因为他在治国理政时喜欢用这些阴险狡诈的手段处理事务。这些阴谋论的东西一旦被人戳穿那是极其危险的,所以非心腹之人不能操作。杨修作为丞相府主簿,承担着曹操的秘书工作,所以对这些很清楚。很多曹操不便于亲自下达的命令,或者不便于出面的事情,都是由他来完成,而且两人之间早有默契。
上述杨修解开曹操字谜的事情就是两人默契的体现,也是两人之间的日常操作。对于"鸡肋"一案来说,杨修并没有错,因为这本身就是两人之间的默契。曹操兵败汉中,身为魏王高位又不能放下面子主动撤军,于是让杨修帮他推动下面的事情。只要全军诸将都有了撤军之意,曹操有了台阶,顺势就撤下来了。这便是古代阴谋家们引以为傲的"帝王之术",美其名曰机变权谋之术。然而曹操突然变卦,用惑乱军心的借口处死杨修,这是杨修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本是两人间早有默契的事情,突然变卦杀人,杨修本坑得很惨。
曹操为什么坑杨修?其实事情要从出征汉中之前的一件大事说起,那便是曹魏继承人的问题,俗称的夺嫡事件。曹操年龄越来越大,曹魏的继承人的问题早就提上日程了。曹操的女人很多,原配丁夫人无所出,侧室卞夫人生了好几个。于是曹操就把丁夫人贬了,扶卞夫人为正妻。曹操长子曹昂在宛城之战中被爹坑死,所以卞夫人所生的次子曹丕就成了长子。卞夫人被扶正后,原本为庶子的曹丕、曹彰、曹植和曹熊都升级为嫡子,所以夺嫡之说并不存在。那时候继任人只有嫡庶的区别没有长幼之分,所以同位嫡子的四位理论上都有继承权。
曹彰和曹熊主动放弃继承权的情况下,曹丕和曹植成为曹魏世子的预备人选。于是曹魏阵营各个门阀中的皆出年轻人就围绕着这两人开始站队,司马懿和吴质跟了曹丕,杨修选择了曹植。竞争开始时曹植是占上风的,这一方面是曹植本身在文学成就上受到曹操喜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杨修利用自己的主簿身份给曹植出了很多主意。然而曹丕在军政上能力强于曹植,手下司马懿和吴质也是中国历史上阴谋家的代表,让曹操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两人竞争扩大化,不但年轻的官员参与进去,就是贾诩、崔琰这种老油条也进入其中。
曹操最后听从了贾诩的意见,选定了曹丕为世子,这个事情才平息下来。可是曹植阵营的人并没有放弃,虽然不敢明面上反对,但是对于曹丕他们肯定是不服气的。如果这个事情僵持下去,很可能在曹操死后引发政变,甚至造成曹魏阵营的分裂、对立,甚至战争。而杨修不但是曹植的首席谋士,而且是袁术的外甥,在曹魏的袁氏降将中很有市场。如果曹操和贾诩突然去世,曹丕失去第一代人的支持,就凭还没有成气候的司马懿和吴质很难快速掌控局势。因此为了自己打下的基业能平稳过渡,杀杨修以绝后患才是曹操真正的目的。至于清议复古派之说纯粹无稽之谈,一帮纯的文人能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