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水之秋,无授权禁转!
我们都知道,一个封建皇帝每天的重要工作,就是批阅各类奏折,以及发布各种谕旨。明代的时候有了内阁和司礼监,皇帝批阅奏折和发布谕旨都可以由人代劳,不需自己亲自动笔。而到了清代,皇帝为了防止权力旁落,几乎所有奏折和谕旨都要自己动笔来写,再由军机处润色和誊抄。所以,清代皇帝每天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写字写到手抽筋,这绝对不是开玩笑的话。正因为每天写字的量实在太大,所以清代皇帝们在奏折上批阅的意见一般都不长,有时候仅仅只有“知道了”三个字。而发布的谕旨,基本上篇幅也不会太长,两三百字的算正常状态。然而,乾隆在位的时候,却有一次亲手写了一道长达一千多字的谕旨。而他写这道长篇谕旨的起因,竟然是为了一位普通的小宫女!这是怎么回事呢?
(雍正御批,像这么长篇幅的批阅意见在清代是相对较少的)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在乾隆的后宫嫔妃中,有一位惇妃汪氏。按《钦定八旗通志》记载,汪氏祖上本是汉人,世居沈阳,明末成为正白旗下包衣。汪氏十七岁入宫,因为父亲汪四格只是一位员外郎兼八旗佐领,官阶不高,所以一直不是很受宠。一直到二十五岁的时候,因为偶然的机会才被乾隆宠幸,接着就一路高升,从最低级的常在一路升到了惇妃。二十九岁那年,惇妃又生下了一个小公主,这就是乾隆非常宠爱的十公主。因为乾隆十分宠爱这个女儿,顺带着对惇妃也就非常宠幸,这也就让惇妃日益变得飞扬跋扈起来。对下面的宫女、太监动辄打骂体罚。
(《如懿传》中周迅扮演的汪芷芙,原型就是惇妃汪氏)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冬天,惇妃因为一件小事,下令对伺候她的一个小宫女进行了毒打,可怜的小宫女经不起毒打,一命呜呼。本来在皇宫之中,嫔妃们是主子,太监宫女只是奴才,更何况惇妃正受皇帝的宠幸,所以所有人都觉得这根本不算个事儿。然而,谁也没想到,乾隆居然为此事大发雷霆,写下了一篇长达近1200字的谕旨,对惇妃等责任人进行严厉的处罚。《清高宗实录》在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甲午日的记载中,全文照录了这篇罕见的超长篇幅的谕旨,从而让我们有幸见到了乾隆作为封建帝王的另一面。
在谕旨中,乾隆首先指出,在他的后宫中“从未有妃嫔将使女毒殴立毙之事。今惇妃此案。若不从重办理。于情法未为平允。”不仅后宫不允许,“满汉大臣官员将家奴不依法决罚、殴责立毙者。皆系按其情事。分别议处。重则革职。轻则降调。”所以,惇妃打死宫女的做法是必须受惩罚的。“惇妃即着降封为嫔。以示惩儆。”但考虑到她毕竟是十公主的生母,所以乾隆在把她降级的同时,还是给她保留了妃的生活待遇。
(《如懿传》中的十公主,后来成了和珅的儿媳)
按说这件事到这儿就可以说完了,但是乾隆却意犹未尽,又借着这件事大大地发了一通议论。他说:“朕临御四十三年以来。从不肯有溺爱徇情之事。尔众皇子、及众大臣、皆所深知。即如惇嫔、平日受朕恩眷较优。今既有过犯。即不能复为曲宥。且不特此也。如大臣等办理事务。今日有善。即从而眷遇。明日有过。即予以训饬。”接着,他又说“且如朕为天下主。掌生杀之权。从未尝有任一时之气。将阉竖辈立毙杖下。诸皇子岂不知之。从前小太监胡世杰、如意等、在朕前常有惹气之事。不过予以薄惩。杖责二十。极多亦不过四十者。”这些倒是实话。乾隆虽然贵为皇帝,但确实不对太监宫女滥施淫威。他在位六十年,因一时不爽就把太监宫女打死的事几乎没有。乾隆接下来还对这件事的其他相关责任人做出了处理:“所有惇嫔此案。本宫之首领太监郭进忠、刘良、获罪甚重。着革去顶带。并罚钱粮二年。其总管太监。亦难辞咎。……其王成、王忠、王承义、郑玉柱、赵德胜、专司内庭。今惇嫔殴毙使女。伊等不能豫为劝阻。所司何事。着各罚钱粮一年。”最后,乾隆还对惇妃提出了“附带民事赔偿”的处罚:“殴毙之女子,并着惇嫔罚出银一百两,给其父母殓埋。”还要将此事“交尚书房、敬事房存记。令诸皇子共知警省,永远遵奉。”。
(随便杖责宫女这种事,也只是在清宫剧里会出现,在现实的清宫中,随便殴打宫女是有风险的)
应该说,乾隆在这篇长篇谕旨中所展现的态度作为封建帝王来看还是比较难得的。他认为,即使是作为宫中奴才的太监宫女,其生命权也不能随便践踏。即使是皇帝,也不能因为自己手握生杀大权,就滥施淫威,随便杀人。对惇妃打死宫女的事件之所以要如此大动干戈,也是为了警告皇子、嫔妃和满汉大臣,不得在奴仆面前滥施淫威,更不准随意虐杀。教育警示意义是非常明显的。
(历史上真实的惇妃画像)
不过,乾隆毕竟还是喜欢惇妃的。惇妃被降为嫔后仅仅过了一年,乾隆又恢复了她的妃的封号。她的女儿十公主长大后还被许配给了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她又成了和珅的亲家,可谓享尽了荣华富贵。只不过,在这次事件之后倒是再也没有看到史书中有关于她虐待毒打宫女的记录了。
也许,乾隆的教育警示真的起作用了吧?参考文献:《清高宗实录》、《清史稿》、《钦定八旗通志》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请支持毅品文团队的各种原创文章及实体书,独立专业有种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