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前文《香妃进宫之十:容妃与曹雪芹家族错过,黑山、白山和卓大乱叶尔羌》。
再美丽的红粉佳人也有归于尘土的那一天。容妃虽然比乾隆年轻许多,而且集乾隆万千宠爱于一身,还是比乾隆早走了11年。《昌瑞山万年统志》《陵寝易知》载:“容妃,四月十九日薨,乾隆五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奉安。”《清皇室四谱•后妃谱》载,容妃“五十三年戊申四月十九日卒。”
《容妃遗物摺》中所记容妃亲属
据《容妃遗物摺》,“乾隆五十三年四月二十日(1788年5月25日),大学士和珅传旨,容妃遗下衣服首饰等物俱着分送内廷等位,并赏公主、大格格及丹禅(娘家)、本宫首领、太监、女子。钦此。”乾隆的圣旨说:“其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等物,和珅领去;大格格(和敬固伦公主,母亲富察氏)等物,伊龄阿(姓佟氏,官侍郎)派广泰(郭佳氏,翻译生员)领去。”后面有很长很长的单子,不抄录了。要注意一点的是,这份名单里有容妃娘家的家人,如额色尹(容妃五叔父)、托克托、台吉喀申霍卓、台吉帕尔萨(容妃六叔父)、帕萨尔之子兵巴克尔、兵阿克伯塔、兵哈丕尔、小人丕里敦和巴巴克、额色尹之妻、图尔都之妻(容妃哥哥图尔都此时已去世)、喀申霍卓之妻、喀申霍卓之女二口、容妃之姐、容妃之妹、兵巴哈尔等之妻三口、帕尔萨之妻等。从这份名单我们可以看出容妃确实来自和卓(霍卓)家族。而且,容妃可能有一个女儿或养女,据说和珅儿子丰绅殷德娶的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就是容妃的养女(十公主生母是惇妃汪氏,因打死宫女被贬为嫔,后因乾隆喜欢十公主又恢复为妃),确实容妃的大部分遗物都分给了十公主。
从年龄上看,乾隆比容妃大23岁,比和珅大39岁,和珅是他们的晚辈。但和珅不是他们的直系儿女,和珅参与了对容妃丧事的操持,按照我们家乡的说法是容妃得了和珅的“记”(俗语,这个词不会写)。
容妃父兄家谱
我们还是继续看西域和卓家族的最后历程。
1745年(乾隆十年),噶尔丹策零病逝,准噶尔汗国陷入内讧。喇嘛达尔扎汗废掉了策妄多尔济那木札勒汗,达瓦齐在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支持下于1753年(乾隆十八年)1月1日杀进伊犁,杀害喇嘛达尔扎,登上汗位,成为准噶尔汗国最后一位大汗。野心勃勃的阿睦尔撒纳要求分割准噶尔汗国,与达瓦齐发生冲突,爆发内战。
据萨迪克《和卓传》,喀什噶尔的和卓玉素普经常去伊犁打探准噶尔汗廷的情况,等待动乱发生,伺机造反。达瓦齐杀害喇嘛达尔扎时,和卓玉素普正被羁押于伊犁,他立即行动起来,先争取到喀什噶尔长官胡什奇帕克伯克支持,后又争取到在伊犁牧场度夏的吉尔吉斯-乞卜察克人首领乌玛尔•米尔扎的支持,准备造反。和卓玉素普谎称吉利吉思人攻打喀什噶尔,骗取正忙于和阿睦尔撒纳打仗的达瓦齐信任,放他归喀什噶尔。
乌什阿奇木霍集斯伯克在去伊犁朝觐路上遇到和卓玉素普,发现他有造反迹象,于是报告给达瓦齐。达瓦齐急忙招和卓玉素普回来,但是和卓玉素普称病不回。喀什噶尔伊沙噶伯克“胡达•雅尔”试图杀害和卓玉素普,反而被站在和卓玉素普一边的伯克们捕杀。阿图什的亲准噶尔的势力逃到阿克苏,阿克苏阿奇木阿卜都瓜卜急忙致信伊犁请求援助。
1753年(乾隆十八年)十月,由于达瓦齐大量攻击政敌,迫使杜尔伯特部台吉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蒙克率属部万余人内附清朝,乾隆于次年在避暑山庄万树园设宴招待“三车凌”,得知准噶尔汗国内乱愈演愈烈,认为统一西域的时机已经成熟。
乾隆在避暑山庄接见“三车凌”
1754年(乾隆十九年)五月壬午日,乾隆发布谕旨:“我朝当全盛之时,国体攸关,不应委曲从事,以示弱于外夷。若少示贬损,准夷(准噶尔汗国)素性猜疑,阴怀叵测,将来必至构衅滋事,不得不先为防范。况伊部落,数年以来,内乱相寻,又与哈萨克为难。此正可乘之机,若失此不图,再阅数年,伊事势稍定,必将故智复萌,然后仓猝备御,其劳费必且更倍于今。况伊之宗族车凌、车凌乌巴什等,率众接诚,至万有余人,亦当思所以安插之。朕意机不可失,明岁拟欲两路进兵,直抵伊犁, 即将车凌等分驻游牧, 众建以分其势。此从前数十年未了之局, 朕再四思维, 有不得不办之势。”明确了进军伊犁的方案。
1754年(乾隆十九年)七月,走投无路的阿睦尔撒纳不得不归附清朝,达瓦齐不敢分心,只派了一名使者带300骑兵来喀什噶尔逮捕和卓玉素普。由于和卓玉素普势力阻挠,使者无功而返。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彻底回到黑山派手中。
1755年(乾隆二十年)二月,清朝兵分两路:以班第为定北将军,阿睦尔撒纳为定边左副将军,从乌里雅苏台(位于今蒙古国的扎布汗省)出北路;以永常为定西将军,萨喇尔为定边右副将军,从巴里坤(今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出西路。五月两军会师于博罗塔拉河(今新疆西北之博尔塔拉河,源出温泉县,北入艾比湖),达瓦齐被击败,率残部2000人逃往阿克苏。乌什阿奇木霍集思伯克接到班第缉拿令,遂诱擒达瓦齐送清营,天山北路平定。
铜版画《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郎世宁等绘
据《平定准噶尔方略》,西路军萨喇尔在四月初八日进军到额林哈毕尔噶(今新疆尼勒克县依连哈比尔尕)见到叶尔羌、喀什噶尔的和卓,禀告他们的父亲被扣押在伊犁。这时清朝并不知道白山派与黑山派的分别,也不知道他们之间势同水火,没有记录是哪一派和卓,但据《回疆通志》记载判断,清军遇到的是白山派和卓。和卓阿马特被策妄阿拉布坦带到伊犁并死在那里,他的两个儿子波罗尼都(布拉呢敦)和霍集占就被囚禁在阿巴噶斯,也就是额林哈毕尔噶。萨喇尔仍把大小和卓两兄弟留在本地。
等到班第带兵来到这里时,原额林哈毕尔噶的准噶尔宰桑(非成吉思汗家族的蒙古封建领主)哈丹已被任命为散秩大臣,他再一次带大小和卓兄弟前来投诚。乾隆收到萨喇尔和班第奏报后,要求把大小和卓二兄弟带来觐见,然后带往军中,令他们帮助招降叶尔羌各部。但随后乌什、阿克苏形势开始紧张。和卓玉素普企图勾结安集延(今乌兹别克斯坦城市,位于费尔干纳盆地东南部)和吉尔吉斯人在此时一同进攻伊犁。黑山派先进攻乌什、阿克苏。经班第和阿睦尔撒纳商量,决定让大和卓波罗尼都前往天山南路招抚叶尔羌民众,让小和卓霍集占留在伊犁安抚维吾尔民众。
据汉文史料和《和卓传》,清朝派出侍卫托伦泰和波罗尼都,带领卫拉特特楞古特宰桑固英哈什哈等人组成招抚使团。在和卓的宗教感召力影响下,清朝顺利收复了阿克苏、乌什等塔里木盆地北缘城市。清军以及大和卓波罗尼都组织的阿克苏、乌什居民一起进军黑山派控制的喀什噶尔和叶尔羌。
黑山派领袖和卓玉素普正在叶尔羌养病,不得不抱病组织叶尔羌、和阗的居民以及所有吉利吉思人去保卫喀什噶尔。关键时刻和卓玉素普病逝,后继的和卓加罕犹豫不决,好不容易组织起来和卓雅赫雅领导的叶尔羌军与清军在乌什战斗。结果大量叶尔羌军和吉利吉思人都投降到大和卓波罗尼都那里了,和卓雅赫雅率残部狼狈逃回。清军和大和卓波罗尼都乘胜进军喀什噶尔,白山派信众给予了支持。喀什噶尔阿奇木和什克伯克很反感白山派和卓,不愿接受他们,但听说清军到来,立即开城迎接。
接着进军叶尔羌,和卓加罕沮丧地说,“我们听说有个哈兹拉特阿帕克(阿帕克和卓)的后裔在中国人的帮助下占领了喀什噶尔,而且他还想成为叶尔羌的主人。”叶尔羌组织了顽强抵抗。大和卓波罗尼都进攻时发出一封最后通牒,“首先以中国可汗(皇帝),其次以阿睦尔撒纳名义签署的信函,”宣告“所有先前加尔梅克的属国现在自然都处在中国统治之下,”如果叶尔羌抗命,“那么中国就会派来一批又一批军队把你们杀个鸡犬不留。”以阿孜伯克为首的一批叶尔羌官员投靠了大和卓波罗尼都,他们充当内应,使大和卓波罗尼都顺利攻克叶尔羌。大和卓波罗尼都对黑山派进行了血腥镇压,将和卓加罕等黑山派首领全家杀戮殆尽,仅有和卓加罕之弟阿卜都拉(一说纳扎尔)带着两个孩子流亡域外,据说是印度斯坦。这样清朝就收复了天山南路。
清朝本质上和汉族王朝一样都是世俗王朝,宗教绝对不能干预政治,所以在刚收复西域时对待叶尔羌的伊斯兰教干政没有深刻认识。乾隆自以为按照喀尔喀蒙古的治理方式可以套用到治理西域上,乾隆设计由新的卫拉特四部管理西域。原四部是和硕特部、绰罗斯(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因土尔扈特部已远迁伏尔加河流域,1755年(乾隆二十年)九月,在阿睦尔撒纳叛乱后,乾隆重封卫拉特四部汗王,噶勒藏多尔济为绰罗斯汗,车凌为杜尔伯特汗,沙克都尔曼济为和硕特汗,巴雅尔为辉特汗。乾隆原设计由新卫拉特四部直接管理西域,中央理藩院则管理这四部。
一直具有狼子野心的阿睦尔撒纳对清朝封他双亲王仍不满意,趁清朝统治未稳发动叛乱,进攻伊犁,迫使班第自杀。愤怒的乾隆改变了以招抚为主的政策,实行了以镇压为主、招抚为辅的政策,派定边将军乌雅•兆惠带领大军再次平定了西域叛乱。乌雅•兆惠是雍正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族孙,都统佛标之子。清朝以“汉唐故土新归”之意将西域改名为新疆,乌雅•兆惠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收复领土最多的将军。后来清朝对新疆实行了改土归流的政策,由国家直接管理新疆,并且鼓励汉人移民实边,使新疆稳定地留在祖国疆域里。
清朝平定阿睦尔撒纳之乱
阿睦尔撒纳的叛乱,也激发了小和卓霍集占的叛逆之心。在阿睦尔撒纳刚叛乱时,小和卓霍集占就曾“率众迎逆”,暗中参与了叛乱。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正月初,进军剿叛的清军直达特克斯河(伊犁河上游支流),小和卓霍集占见风使舵,急忙带数千士兵在察卜齐里岭击败阿睦尔撒纳。待清军收复伊犁时,小和卓霍集占趁机带领“回众”(维吾尔人)潜逃回叶尔羌,他争取到当地一些伯克支持,很快成为掌控真正实权的人,并唆使其兄一同策划叛乱。
在小和卓霍集占准备叛乱的时候,和卓家族内部发生分裂,容妃家族成员额色尹(额尔克和卓)、玛穆特(鄂托兰珠和卓)、图尔都等拒不支持反叛,毅然与大小和卓决裂。他们是阿帕克和卓的兄弟喀喇玛特和卓的后代,他们原本也被准噶尔汗国扣留在天山北路,清军打败达瓦齐后也把他们解放了。小和卓霍集占趁阿睦尔撒纳叛乱时想胁迫他们回叶尔羌,他们不追随。额色尹带领家族避难布鲁特(柯尔克孜人, 东布鲁特游牧于乌什、阿克苏西北,伊犁西南;西布鲁特游牧于喀什噶尔北部河西部、叶尔羌西南部)、霍罕(浩罕汗国)、玛尔噶朗(今乌兹别克斯坦东部马尔吉兰)、纳木干(浩罕汗国四城之一,今乌兹别克斯坦纳曼甘)、塔什干(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诸部。大小和卓叛乱后曾用兵要求布鲁特交出这些和卓,但布鲁特一向与小和卓霍集占不和,拒绝交出他们,这些和卓才幸免于难。
小和卓霍集占对大和卓波罗尼都说:“你我兄弟二人被准噶尔禁锢,历有年所,今始得归故土,若听大皇帝谕旨,当与禁锢何异?”其实,小和卓霍集占担心乾隆秋后算账追究其“率众助逆”之罪,因此决心与清朝分庭抗礼。大和卓波罗尼都原来不想造反,但已经没有实权,无奈只好答应。
小和卓霍集占还杀害了在叶尔羌的既不是黑山派、也不是白山派的伊克和卓,囚禁其子阿卜都尔璊。当时把持乌什、阿克苏大权的是替清朝擒获达瓦齐的霍集斯家族。该家族曾帮助过大小和卓南下,也曾私下请求反叛前的阿睦尔撒纳允许他们独占天山南路,与有野心的大小和卓发生冲突。小和卓霍集占将其家族打乱,分散到各地,削弱其势力。库车、拜城等处的阿奇木与大小和卓家族一向不和,这时都跑到天山以北投靠清朝了。大小和卓安排自己的亲信接管了两城,这样天山南路基本上全在大小和卓兄弟控制之下了。
等到十月,乾隆对大小和卓的叛逆行为渐有所闻,一方面劝谕他们前来投顺,另一方面派兵征剿。闰九月,副都统阿敏道与卫拉特官员锡克锡尔格奉右将军兆惠之命前往天山南路招抚两和卓,阿敏道误信库车守将霍集斯儿子呼岱巴氐尔谎话,以满兵百人入库车城内,结果被小和卓霍集占囚禁并于次年杀害,小和卓霍集占正式叛清。最初,乾隆考虑到在西域连年征战,还是想采用和平手段解决问题,派吐鲁番额敏和卓设法招抚,结果徒劳无功,最后还是不得不用兵剿叛。
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大和卓波罗尼都与小和卓霍集占阴谋建立阿帕克和卓家族政权“巴图尔汗国”,霍集占自封“巴图尔汗”,占据叶尔羌、和田、喀什噶尔、库车等地,实行割据,与清朝分庭抗礼。清朝派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额敏和卓,哈宁阿为参赞大臣,出兵天山南路。哈密贝子玉素富跟随,原库车、拜城等处的伯克鄂对等人的眷属均被大小和卓杀害,他们愿意充当清军向导。清朝发布了剿灭和卓叛乱的谕旨:“此次兴兵,特为霍集占一人”,“波罗尼都被迫从行,已命分别办理”,“尔等回众,全无干涉,岂有株连扰害之理”,意在分化瓦解和卓反叛势力。
雅尔哈善统兵8000名,出吐鲁番,越博尔图岭,四月中旬到达哈喇沙尔(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然后额敏和卓、顺德讷、玉素富领1700名为先锋,五月六日抵达库车东雅哈托克鼐(今库车县牙哈镇托克乃村),次日兵临库车城下,久攻不克。
库车王府
六月中旬,阿克苏的阿卜都哈里克率3000和卓士兵来援,被清军打败,阿卜都哈里克带30名残众逃回。此时大和卓波罗尼都带2000人驻守喀什噶尔,防范布鲁特人,小和卓霍集占驻守乌什。小和卓急忙发援兵,结果又被清军打败。接着赛里木(今新疆拜城县东赛里木乡)、沙雅尔城(今新疆阿克苏市沙雅县)起义降清,到八月初库车守军阿卜都克勒木带40多人逃走,剩下的人开城门投降。清军留玉素富守城,进军阿克苏。阿克苏投降后,小和卓仓皇逃亡乌什。后来和阗也归顺了清军。
很快局势就对大小和卓不利了。小和卓霍集占面临是到喀什噶尔与大和卓波罗尼都汇合,还是逃亡痕都斯坦(印度)、哈喇土伯特(退摆特,今西藏)、巴达克山的问题。因他与布鲁特、安集延都有矛盾,不可能逃到那里。最后小和卓霍集占决定占据叶尔羌与大和卓波罗尼都互为犄角之势。
由于清军进攻顺利,兆惠产生了大意,对进攻小和卓霍集占盘踞的叶尔羌颇为大意,率4000清兵孤军深入。十月初五日兆惠军自乌什经巴尔楚克(今新疆巴楚县东南比力克勒克里)到达叶尔羌城东黑水河,“自水草处,结营自固”。出乎意料,叶尔羌没有请降,由于兵少,兆惠只能攻城之一面。参战清军先遭和卓军诱骗,再被和卓军大举包围。和卓军先出四五千骑兵堵截,万余步兵随后,对清军前后夹击,两翼冲杀,兆惠几面受敌。“黑水营”之役使得清军总兵高天喜、副都统三保、护军统领鄂实等俱战死,损失惨重。但兆惠毕竟统兵多年,颇有实战经验。他令残余兵力“据壕结寨”、“筑长围以相持”。因和卓军有掘地藏粮之俗,他又命清兵在营中林地挖掘,意外得粟数百石,和卓军又引水灌营,反供清军水源。清军就这样奇迹般坚持了三个月之久。这期间又经历几次恶战,后来的清朝记载多有虚夸之处。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之乱
在兆惠”黑水营之难”期间清军与小和卓霍集占相持时,传来布鲁特人攻击喀什噶尔和袭扰英吉沙的消息,大小和卓误以为清军与布鲁特联合起来攻击他们,不得不后撤,兆惠之困逐渐得到纾解。据《外藩蒙古回部王公年表》,其实,这是容妃叔父额色尹偕其兄图尔都、堂兄玛木特与布鲁特呼什齐鄂托克长那喇巴图起兵救援,进攻喀什噶尔和英吉沙,解了清军之围,配合清军平定叛乱。
等到第二年正月黑水营解围,兆惠回到阿克苏休整,额色尹派遣侄子玛木特随布鲁特使者前往阿克苏向兆惠请降。兆惠“因令随营”,并令其致书额色尹“领兵协助”。六月,清军征讨大小和卓,在进军喀什噶尔途中遇见额色尹等人来投,额色尹报告他们在途中剿杀大和卓波罗尼都手下百人。兆惠大为高兴,“加以抚慰,令其遣人往取家属,俟入觐后遵旨安插。”
额色尹等作为白山派和卓主动降清,在天山南路穆斯林中产生了极大影响,对平叛和统一西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鉴于和卓叛乱造成的巨大危害,清朝认为和卓势力是塔里木盆地的不稳定因素,在叛乱结束后,让这些投降的和卓全体家族成员进京觐见,将他们留在北京,封给世职,从此远离天山南路。
不久,随着呼尔璊大捷,大小和卓的据点喀什噶尔与叶尔羌均被清军占领,大小和卓被迫流亡。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七月初十日,清军在巴达克山边界打败大小和卓叛军。在富德追剿下,大小和卓率400残部逃入巴达克山。巴达克山衮都村、锡克南村接到清朝檄文,均对和卓兄弟进行了堵截。七月下旬,巴达克山素勒沙坦汗在阿尔浑楚哈岭截击了大小和卓兄弟,大小和卓遣使求和。此时清朝使者萨穆坦来到,素勒沙坦汗遂于二十八日邀大小和卓进城。大和卓波罗尼都进城被拘,小和卓霍集占则在城外叫嚣要素勒沙坦汗交出清朝使者,并且劫掠村庄,私通巴达克山敌国塔尔巴斯,素勒沙坦汗遂领几千兵擒获受伤的小和卓霍集占。此时,珲都斯坦企图索要大小和卓兄弟,素勒沙坦汗干脆杀掉了大小和卓兄弟,大和卓尸体被盗,就把小和卓首级交给清朝使者带回。自此,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战役宣告结束。
小和卓霍集占没有子女,大和卓波罗尼都的妻子儿女被查获后送往北京居住,只有一个叫萨木萨克的儿子逃脱。从此,和卓家族分崩离析。
容妃家族“勤王”,拥戴清朝立下大功,乾隆降旨召进京师,封容妃族叔额色尹为“辅国公”。不久,朝廷又“以勤奋奉职,诏加封镇国公”。额色尹死后无子,由侄儿托克托袭辅国公。容妃亲兄图尔都、堂兄玛木特等封赐头等“台吉”,世袭罔替,并赏银两、邸宅,赐居京师。特在西华门外建立“回子营”,让部属进驻,享受旗人待遇。居住在原回子营一带的维吾尔人,是清朝最早从新疆来京定居的少数民族,他们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伊犁将军府(今新疆伊犁市霍城县惠远乡)
清朝对新疆各少数民族治理上和历代一样也采取怀柔政策,并使之成为治理边疆民族的基本政策。阿睦尔撒纳和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朝面临严峻的治边形势,为进一步加强对新疆的治理及对边疆的巩固,最终在新疆采取了“军府制”,设立“伊犁将军”,且其主官由满族将领担任。“军府制”是为适应客观形势而做出的非常举措,军政合一的体制和以军代政的行政管理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有效统治,地方事务牢牢掌控在皇帝手中。此外,根据新疆的历史和现实,保留了之前施行的“伯克制”和“札萨克制”,并做了某些改变。清朝在西北边疆民族地区实施“因俗设官”制度,充分利用了边疆各族上层人士熟悉本民族的历史特点和生活情况的特征,以及他们在本民族中的威望和政治号召力,达到了化解矛盾,减少摩擦,促进团结,巩固清朝统治的目的。
容妃家族本是和卓家族的上层势力,在“大小和卓”起兵之际不但没有参与叛乱反而联合布鲁特武装帮助清军攻打盘踞在喀什噶尔的叛军,平叛之后,额色尹和图尔都等被授予爵位,享受同蒙古王公一样的待遇。容妃随五叔额色尹和胞兄图尔都一起被乾隆召到北京长住,不久,在胞兄图尔都安排下进宫成为了乾隆的妃子,当时容妃已有27岁。容妃进宫后直接跨越“常在”和“答应”成为“贵人”,得到特别优待。容妃隶属“和卓”家族,皇宫内误以为“和卓”是其姓氏,因而称其为“和贵人”。新进宫的“和贵人”得到珍珠、丝、毛、200两银子和15两金子的赏赐。在皇宫里,“和贵人”享有和宫内妃嫔同等的华贵奢豪生活。乾隆将哈密瓜等贡品分给宫中女眷时,“和贵人”往往得到额外的一份。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秉承皇太后旨意,“和贵人”晋封为“嫔”,并改名为“容”,称为“容嫔”。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容嫔封为妃。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乾隆第二位皇后死后,再没有立皇后,从此容妃是宫中最高等级的妃嫔之一,仅次于皇贵妃,位居第三。
《南巡盛典》中的泰岳图
容妃多次随驾外巡。1765年(乾隆三十年),她同乾隆去江南巡视,到过苏州、杭州等繁华城市。在南巡中,供给她的菜肴有野鸭、鹿肉、鸡和羊肉。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她随乾隆到山东登临泰山,瞻仰曲阜孔府。她还随同乾隆一起巡视过东北的盛京和热河,是木兰狩猎场的常客。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七月,容妃随驾赴盛京拜谒清太祖努尔哈赤陵。
据史料记载,乾隆很尊重容妃的生活习惯,给她专配维吾尔族厨师努尔买提,为她烹制维族饮食,如“谷伦祀”(即“抓饭勺”)、“滴非雅则”(洋葱炒的菜)等。容妃在宫中长期穿着维吾尔族服装,直到1771年(乾隆三十年)六月“容妃封妃”时,才特地为她缝制了满族朝服、朝冠和吉服。而住在宫外的哥哥、叔叔、侄子及其妻室等,都未曾改换衣装。容妃在宫中生活了28个春秋,在信仰生活方面得到妥善照顾,衣着饮食均依其俗。在她香销玉殒三年后,年已八旬的乾隆于宝月楼前仍感慨万千:“卅载画图朝夕似,新正吟咏昔今同。”
此外,乾隆还将一位名叫“巴兰”的满族宫女赏赐给容妃胞兄图尔都做妻子。乾隆给容妃极高礼遇,充分体现了乾隆对新疆和维吾尔族上层人士的重视,体现了封建王朝惯用的通过和亲方式巩固边防和维护统一的政治策略。清朝能保持长期稳定与繁荣,与这些政策密不可分。
巴达克山风景(今阿富汗巴达赫尚省)
然而,这不是结尾,和卓的事还没有讲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