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在小学三年级时得了舞蹈症,发作时手脚抽搐、情绪失控,因此常卧病在床。
这场病让他对自己的外表很不自信,却又格外在意。二十多岁时,他把头发染成稻草色,后来干脆剃光,戴上银灰色的假发。他还做过一次隆鼻手术,然后很长一段时间都陷在手术失败的阴影里。
1945年,沃霍尔进入卡耐基技术学院(如今的卡耐基梅隆大学)学习设计。毕业后,他在同学的建议下前往纽约,为知名杂志绘插画,多次获得平面设计大奖。
1962年,沃霍尔迎来艺术生涯的转折点。他开始以日常用品为素材进行创作,在美国引领起崇尚写实主义的波普艺术,这为他带来了地位、名望与金钱。然而沃霍尔经常拒绝剖析自己的作品,对于大众的评论,他仅做出“是”或“不是”的回应。他轻描淡写地说:“我只是画些日常用品,从来不作他想。”
沃霍尔从不掩饰对商业的热衷,因此开始思考如何快速、批量地生产作品。他与助手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创作了一系列名人头像。当时人们评论沃霍尔的画就像流水线上的汽车,虽然颜色不同,但内容都是一样的。这是否意味着他对美国消费文化的否定呢?未必如此。他曾谈到“可口可乐”系列,说美国开启了一种伟大的传统—最富有的人和最贫穷的人基本都能买到同样的东西,比如可乐。可乐就是可乐,不会因为你花钱多就能买到更好喝的。沃霍尔的作品逐渐成为最具消费价值的现代艺术品,被誉为艺术市场的晴雨表。
1962年,用一片银色闪耀整个曼哈顿的“工厂”诞生了。从此,沃霍尔不仅是一位波普艺术家,还是导演、摄影师、社交达人,众多艺术名流成为“工厂”的常客。
在这一时期,沃霍尔拍了三百多部地下电影,触及社会禁忌话题,极具实验性。他拍电影的风格如同创作波普艺术一样,对影像进行机械式的重复。他的第一部电影《睡》拍于1963年,片长近六个小时,没有台词,大量特写镜头对准诗人约翰·吉尔诺的睡态,而沃霍尔认为人类自然的举动本来就是一种值得描摹的美。
沃霍尔的作品引起争议,也惹祸上身。1968年,沃霍尔与几个朋友走进“工厂”时,被等候在那儿的一名激进女权主义者打了三枪,其中一枪击中右胸,他在医院抢救五个小时后总算活了下来。也许是出于对不同思想的尊重,沃霍尔拒绝作为证人告发凶手,凶手免于重刑,只被判了三年监禁,但沃霍尔此后一直生活在担心被再次谋杀的阴影中。
这次袭击事件之后,沃霍尔的艺术风格发生转变。他重新专注于绘画,作品主要表达对死亡的恐惧和思考。与此同时,沃霍尔的事业心越来越强,他创办了《Interview》杂志,亲自主持采访,刊登各种犀利独到的见解,定义了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艺术理念。
沃霍尔常说:“我真希望自己能发明像牛仔裤这种能被人牢记的东西。”他虽然没有这类发明,但每年都有崇拜者前来祭奠,带着他经典作品中的元素—一个金宝汤罐头或一瓶可口可乐。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何建为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