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导演的《四十九日·祭》播了一半多,总算看出点儿眉目。
从片名就能看出,《四十九日·祭》既是对南京城破前后49天的祭祀,也是对那段惊世惨痛的记录。历史书写中有一种叫编年体,捋着时间的轴线将历史事件一一道来。这部剧可以说是“编日体”,一天天地呈现了那个暗无天日的世界。
片中有个女学生叫书娟,既是一个身负重要戏剧功能的“麻烦制造者”,也是一双发现和记录的眼睛。她有一架照相机,不分场合、见缝插针低拍摄着身边的一切。他就是导演安插到那座死亡之城的“坐探”,她亲历了生死玄关,也留存了屠城血证。
剧中穿插了众多中观的历史事件。比如说,南京守将唐生智出场了,只是运行轨迹似与正史所载不同:未见战前之慷慨激昂,也未刨战略战术之昏聩,重点在他的奉令之无奈和弃城之不忍。再比如说,美国人不可恃,江上炮舰被炸;安全区不可恃,日军随时闯入;乡下屠村,码头扫射难民,坑杀数万俘虏...从信息量来看,《四十九日·祭》相当于《南京!南京》《屠城血证》《拉贝日记》《金陵十三钗》的总量,城破之后的平民受难史缓缓展开。
传统的戏剧冲突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材,大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最后戏剧性地半目险胜,焦灼产生美。可是《四十九日·祭》中强弱悬殊,无法真正形成对抗,那种压抑和愤懑的心情是观众无法逃脱的。为了冲淡过于浓烈的血腥气,为了稀释任人宰割的无力感,编导想了很多办法。
十集之前把炮火作为相对遥远的背板,重在铺陈人物关系和内心波流,玉墨一脸高贵,戴涛雨中起舞,法比痞亦有情,书娟蝴蝶在心,战火之中有静气。不属于当下强冲突、高刺激的主干线,也不属于传统写实、煽情的路线,反有一种浪漫、细腻的隔世感。
十集以后,两群女人被炮火赶进了教堂。因为身份殊异,年齿相差,个性不同,水和食物的争夺,妓女和学生无可避免地厮斗起来。实际上是戏剧主线出现了,她们先以敌视,再以和解,最后彼此救助。电影中没有的生活困境显影:吃什么、喝什么都成了能否活下去的大问题。长篇事无巨细,按生活逻辑来,短篇攻其一点,跟着中心事件走。
再陡的悬崖峭壁上也会开出野花,再压抑的人生困境中也会有情感流动。女主角玉墨(宋佳)看来会和三个男人有纠缠和暧昧:书呆子孟繁明(黄志忠)如果在和平年代是很好的结婚对象,体面、会疼人,但乱世之中就不好说了;与国军军官戴涛(胡歌)是倾盖如故,无缘相守;与法比(张嘉译)是过命的交情,一个护着女学生,一个护着小妹,精神上高度投缘,是不是爱情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死相依。
除此而外,红绫对乔治发起了主动进攻,豆蔻和生瓜蛋子显然也互有好感。在死神随时降临的砧板上,爱情是奢侈品,似乎无暇顾及才对。然而爱情也是暖心剂和透气口,全然没有的话无以回馈观众。这个分寸很难拿捏。
当然,全剧不可动摇的主线是救人活命。南京沦陷,一场保卫女学生的接力赛上演。先是戴涛率部下阻击日军,掩护她们进了教堂。接着是法比舍命周全,维持着两群女人的微妙平衡。最后是“我们这种人”挺身而出,女人救下女娃。屠杀不是战争,身份不分贵贱,然人心之中有沟壑,有温度,有柔软,也有血性。把这些传递出来,便是戏剧。
这里重点说一下胡歌扮演的戴涛。其他人还有剩下的将近20集可以驰骋,他马上就要英勇牺牲了。他是铁血军人,最初的任务是执法,不允许守城士兵溃退,后来转为作战部队,与日军展开巷战。他的部下全部阵亡,暂时躲入教堂的他决心赴死。在基本的人物设定上,这和电影中佟大为扮演的李教官是一致的。一身德式装备,一人解决一个小队,就连扮相和战斗力也像。
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戴涛有一条情感线。藏玉楼下的细雨中,他和玉墨对上了眼,来了一段“雨中曲”。教堂里几次交谈,“你走我就跟你走”好比“You jump,I jump”,深刻的相知相惜。胡歌正处在由“小鲜肉”向成熟演员进军的途中,《如梦之梦》向话剧汲取营养,《琅琊榜》与正剧大本营山影牵手,《生活启示录》走进人间烟火,在这部剧中军装秀玉树临风,与宋佳的CP感和眼神交流都很到位,可谓铁汉柔情。说白了,偶像派和实力派之间那堵无形的墙,挡不住一个有上进心的演员。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太沉重,要下很大决心才能进入影像。积尸如山,不可能有可歌可泣,快意恩仇,甚至不可能有巧奔妙逃,虎口余生。最铿锵的语言也不过是孟繁明的父亲宣言:只要能把你带出南京,就是做猪做狗做鬼,我也不在乎。看上去,这么严肃的剧和湖南卫视这么娱乐的台不大匹配,其实最应该看的就是三观未定的青少年:欲图自强,先别遗忘。
文/李星文
温馨提示:“影视独舌”微信号“dusheme”,欢迎关注!
【影视独舌】
由资深影视产业研究者李星文主编,资深媒体评论家宋子文加盟,提供深度的影视观察和产业剖析。高冷、独立、有料,是我们的追求。助大家涨姿势、补营养、览热点,是我们的服务。涵盖微信、微博、博客、豆瓣和人人小站、网站五大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