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延垒 罗孝如
解放军从建军之日起,就被迫长期处于以劣势装备同强大敌人做斗争的境地。在长年累月的艰苦斗争中,在智慧卓越的军事统帅带领下,解放军凭借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东方大地上神出鬼没,创造出了一系列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在浩瀚丰富的中国军事史上写下了辉煌壮丽的一笔。
但是,由于敌强我弱等原因,早期解放军对于攻坚战,尤其是城市攻坚战,往往并不擅长,甚至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攻坚乏术仍然导致解放军出现了一些失利,如归绥-包头攻坚战、大同攻坚战、四平攻坚战、南麻-临朐攻坚战等。
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后,内线部队先后转入反攻。在这种形势下,城市攻坚战日益增多,一批善于攻坚的高级将领,顺应历史需要挺身而出,攻坚克难,为缔造新中国立下了赫赫功勋。长期转战齐鲁大地的许世友将军,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
一、解放军历史上的首位兵团司令员
1942年10月,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许世友奉命出任胶东军区司令员,从此以后,他的命运就和胶东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解放战争爆发后,胶东军区部队于1947年1月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许世友任首任司令员,之后率部连续参加莱芜、孟良崮等战役,取得了不俗的战绩。但总的来看,这一时期许世友主要是在陈毅和粟裕(陈毅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时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指挥下作战,再加上总体形势是国强共弱,因此并没有太多机会展示攻坚才华。
◆1944年“八一”节纪念会上,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发表讲话。
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进攻阶段后,中央军委做出了三路大军挺进中原的战略部署。在这一大形势下,1947年8月上旬,华东野战军成立了外线兵团和内线兵团,同期晋冀鲁豫野战军也成立了陈谢集团(也称陈谢兵团)。这3个兵团是解放军历史上最早组建的3个兵团,其中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也称西兵团),由华东野战军直接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谢集团,由第4纵队(司令员陈赓,政治委员谢富治)指挥机构兼负指挥职责;只有华东野战军内线兵团(山东兵团)成立了独立的指挥机构,由许世友任司令员。许世友因此成为解放军历史上首位兵团司令员。
许世友新官上任,重新开始了独当一面的军旅生涯,但当时面对的形势却非常严峻。在不久前的南麻-临朐作战中,华东野战军攻坚失利,内线兵团第2、7、9纵队都是当时的参战主力,在战斗中蒙受了不小的伤亡,鲁中根据地也丧失殆尽。国民党军决心利用这一机会,集中兵力进攻胶东半岛,一举截断“共军的国际交通线”,彻底摧毁华东野战军的后方基地。为此蒋介石专门调集6个整编师20个旅,成立第1兵团(通称胶东兵团),由陆军副总司令范汉杰兼任司令官。
9月1日,范汉杰按计划发起“九月攻势”,之后一路深入,至9月底时,把华东野战军内线兵团逼到了狭小的临海三角地带,并占领了烟台等15座城镇。烟台是华东野战军重要补给港口,国民党军占领烟台后,误以为已经大获全胜,蒋介石甚至公开宣称,“这次胶东作战是决定我们剿匪胜利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岂不知,许世友精心策划的大反攻正在悄悄展开。
9月22日晚,许世友亲自率领第9、13纵队(缺1个师),以及华东局机关、后方医院等共3.4万人,从国民党军的狭小缝隙中隐蔽穿插,一举跳出包围圈,来到了国民党军背后。从10月2日开始,许世友率领逐渐恢复元气的内线兵团,从国民党军背后大举反击,接连取得胶河战役、胶(县)高(密)追击战、莱阳战役等胜利。至12月底,内线兵团恢复了“九月攻势”前的绝大部分地区,重新掌握了山东战场的主动权。
二、发动“三大战役”,练就攻坚绝技
在解放战争的历史上,东北战场的“三大攻势”一向被视作东北民主联军的代表作。但鲜为人知的是,从1948年春季开始,山东战场的“三大战役”,不但彻底改变了山东国共力量对比,而且成就了华东野战军的攻坚绝技。
国民党军占领烟台后,由于其他战场连吃败仗,被迫陆续将胶东兵团整编25师等部外调,山东战场兵力不足,仅能确保津浦线和胶济线的一些重要据点。同期,华东野战军内线兵团实力稳步提升。1948年2月,内线兵团改称山东兵团,下辖第7、9、13纵队,各纵队兵员充足,士气高涨,反攻渐成大势所趋。“三大战役”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1.下周村,反攻作战初获大捷
1948年3月,山东兵团确定以胶济线西段为反攻的首选目标。该地区国民党军重要据点有周村、张店、长乐、淄博等,其中以周村为防守核心,由整编32师师长周庆祥率部驻守。周村虽名为“村”,却是一个重要的工商业城市,有人口20余万,这在民国时期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由此带来的作战困难自然可以想象。
战役开始前,山东兵团开会讨论作战方案,有人主张由外到里,层层剥皮,有人主张中间突破,四面开花,会议现场爆发了激烈争论。最后,兵团司令员许世友一锤定音,决定直取周村和张店,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根据作战计划,由第9纵队进攻周村,第7纵队进攻张店。
不料天公不作美,突如其来的暴雨,给作战带来了极大变数。受暴雨影响,山东兵团各纵队行军速度参差不齐,结果第7纵队先于第9纵队抵达目的地,并迅速攻占张店,之后的周村攻坚战因而完全失去隐蔽性和突然性。除此之外,张店解放后,周边国民党军纷纷向周村收缩,周村守军从原来的3000人猛增到1.5万人,使得第9纵队的兵力优势大为降低。与此同时,由于连日暴雨,第9纵队弹药受潮,炮兵掉队,攻坚火力大打折扣。
◆1948年7月4日,毛泽东起草的中共中央军委关于许谭兵团集中兵力攻克兖州、济宁是上策的电报。
早在1947年7月,华东野战军南麻-临朐攻坚战失利时,连日大雨就是一大原因。时隔大半年之后,同样的一幕再次发生了。3月12日拂晓时分,第9纵队抵达周村,3个师长均向纵队请示是否按计划发起进攻。争论很快在纵队领导层爆发,其激烈程度比战前兵团会议上的争论犹有过之。最后,在司令员聂凤智极力坚持下,第9纵队正式下达了攻击命令。
3月12日清晨,第9纵队冒雨发起突击。此时国民党军正在调整部署,防御一片混乱。第9纵队26师78团进攻过程中,突然发现有一支部队正在并肩行进,侦查后发现是国民党军141旅。78团立即发起进攻,仅半小时即全歼141旅。其他各部采取炸药爆破等战法,陆续获得进展。当日23时,第9纵队攻克周村,国民党军1.5万余人遭到全歼,周庆祥本人化装后从下水道逃跑。
周村攻克后,周边国民党军军心动摇,全线溃退,解放军趁机反攻,呈横扫之势。周村、张店战役(也称胶济线西段战役)原本是攻坚战,由于战役指导成功,被硬生生地打成了歼灭战。整个战役历时12天,总计歼敌3.9万人,解放城镇14座,缴获的武器可以装备1个新的纵队。
2.破潍县,攻坚战术日趋成熟
周村、张店战役后,许世友将目光转向了潍县。潍县位于胶济线中段,是国民党军在山东腹地的重点设防城市,号称鲁中堡垒。潍县分东西两城,西城高出东城5米,经过多年修筑,形成了以西城为核心、有3道防线的大纵深工事。潍县城墙高达10米,城墙上下火力点密布;城墙之外,土城寨、护城河、布雷区、子母堡群、鹿砦、拒马、铁丝网等不计其数。潍县守军为国民党军整编45师,师长陈金城。由于工事坚固,潍县有“固若金汤”之名,周围数十县的地主均逃入城中,形成了强大的反动势力。
许世友对潍县之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总计动员部队多达54个团。为摸清敌情,许世友甚至亲自带领警卫员,到潍县城郊走访百姓。确定作战方案时,许世友决定再次采用出其不意的策略,先攻潍县核心西城,再打东城。4月8日,山东兵团完成了对潍县的包围,随时可以发动攻城作战,不料许世友却一改平日猛冲猛打的作风,采取了稳扎稳打的策略。4月8日~18日,山东兵团不急不躁,先后占领国民党军外围据点50余处,完全消除了攻坚作战的后顾之忧。从4月19日开始,山东兵团所有攻城部队转入阵前练兵,大量构筑隐蔽工事。
◆许世友在山东潍县留影。
4月23日17时,山东兵团发起总攻,榴炮、山炮、六〇炮同时开火,整个潍县县城都在炮火中震颤不已。紧接着各部队奋勇突击,爆破、架梯、登城等攻坚战术运用自如,势不可当。第9纵队27师79团,在城墙突破口与守军连续搏杀20余个小时,战后该团被授予“潍县团”光荣称号。4月24日20时,潍县西城获得解放,此后山东兵团居高临下,一举攻克东城。
潍县攻坚战,在山东兵团攻坚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很多战术经验堪称攻坚宝典。总攻开始前,山东兵团全力挖掘工事,仅第9纵队就挖掘构筑交通沟7.2万米,坑道255米,隐蔽洞2.3万个,地堡400余个。这些隐蔽工事,在潍县周边形成了一道道地下长廊,像致命的绞索一样,决定了潍县的命运。火炮的大规模使用是此战的又一特色。此战山东兵团总计投入各类火炮893门,总攻潍县时一次性投入火炮200多门,这在整个华东野战军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的。除炮火之外,攻城部队还大量使用炸药。《许世友传》记载,“当坑道挖到地堡或碉堡底下后,放上一大包炸药,一点火,便让地堡、碉堡飞上了天。里面的敌人统统见了阎王,却不知道是怎么死的。”整个潍县战役(也称胶济路中段战役),炸药消耗量达到了惊人的1.9万公斤。根据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统计,这一数字刚好与辽沈战役期间的炸药消耗量相同。
潍县攻坚战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部队正确地总结了周村攻坚战的经验教训,这种学习能力是解放军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一大法宝。值得一提的是,潍县战役结束后,经第9纵队司令员聂凤智提议,山东兵团重新组织了一次“潍县攻坚战”,进一步熟悉了各种攻坚战术。战术素养的不断提高,带来的是山东兵团实力的进一步跃升,这一切将在新的作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3.克兖州,横扫津浦线无敌手
潍县战役后,山东兵团解放了胶济线大部分地区,接下来要做的自然是转兵津浦线。5月29日,津浦线中段战役开始,解放军先后攻占泰安、大汶口、泗水、曲阜、邹县等地,所到之处,兵锋锐不可当。6月中旬,山东兵团包围了兖州。由于实力的提升,此时山东兵团的目标已不单单是攻克兖州,而是吸引国民党军主力增援,伺机予以歼灭。
兖州南屏徐州,北接济南,是国民党在津浦线上的要点之一,由国民党军第10绥靖区司令官李玉堂率军驻守。李玉堂为黄埔一期生,抗日战争第三次长沙会战时率部坚守长沙,为会战胜利立下赫赫战功,颇有名将风范。然而时过境迁,在山东兵团横扫津浦线的巨大压力下,李玉堂深感力不从心,兖州被围后,接连向南京、徐州、济南等地求援。
鉴于形势危急,国民党统帅部调派整编25师,由淮阴北上增援兖州。6月28日,整编25师行军到滕县北部界河地区,许世友命令围困兖州的第7纵队南下打援,国民党军得知消息后,急忙将整编25师调派豫东战场。
此后国民党军又调派济南的整编96军南下增援,该军下辖整编第2师和84师,军长吴化文。吴化文长期活动于山东地区,对许世友和山东兵团十分忌惮,因此沿途故意缓慢行军,迟迟不与解放军接战。7月12日15时,许世友命令对兖州发起总攻,仅仅1日之后,兖州宣告解放。吴化文得知消息后,立即收军北撤。负责打援的第9纵队冒雨出击,歼灭吴化文部161旅7000余人。
津浦线中段战役历时50天,总计歼灭国民党军6.3万余人,解放县城12座,真可谓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兖州攻克后,除少数几个城市外,几乎整个山东都获得解放。放眼齐鲁大地,唯一能够被山东兵团视作目标的,就只有国民党军名将王耀武亲自镇守的济南了。
三、决战济南,攻坚大师功成名就
山东战场“三大战役”之后,解放军控制了山东绝大部分地区,国民党军仅仅据守少数几个城市,其中以济南最为重要。围绕济南的攻防,国共双方进行了激烈较量,之后爆发的济南战役,堪称山东战场上的“大决战”。
济南是胶济线和津浦线的交叉点,也是国民党山东省首府,第2绥靖区司令部所在地,更是蒋介石赖以支撑中原战局的战略基点之一。
济南西邻运河,北倚黄河,南靠泰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国民党军自进驻济南后,就以原日伪工事为基础,大举改建加固,凭借有利地形以及高14米、厚10米之坚固城垣,构成了金城汤池一般的防御体系。济南防御体系由外围防御地带和基本防御地带组成,仅仅外围防御地带主阵地就拥有160余个永久性、半永久性碉堡,纵深达10余公里。
济南守军11万,由第2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统率。王耀武是国民党军中一流的名将,尤其擅长防守作战,抗战时曾坚守上高,令强大的日军铩羽而归。王耀武对济南防御工事十分自信,曾预言称:“济南外围能守半月,市区至少能守一个月。”除了数量庞大的守军之外,济南还有强大的外援。距济南300公里之徐州附近,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统率17万大军,随时准备北上增援。
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进攻阶段后,解放军对攻坚作战重视程度提高,接连攻克石家庄、洛阳、开封、兖州等有影响力的城市,但却从来没有攻克一座10万以上部队守备、坚固设防的大城市。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进程迅速加快,如何攻克国民党军重兵设防的大城市,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闯过“两关”,其中之一就是攻克国民党军10万以上部队守备的大城市。
◆1948年9月济南战役中,我军突破济南外城。
1948年7月14日,毛泽东致电粟裕等人提出进攻济南。7月16日一天之内,毛泽东竟然给粟裕、许世友、谭震林等连发5封关于进攻济南的电报,心情之迫切可见一斑。由于济南城坚兵多,毛泽东和粟裕等人进行了反复的电报沟通,并专门要求华东野战军“应准备在最困难的情况下战胜敌人”。在这一精神指导下,华东野战军制定了“攻济打援”作战计划:以14万人组成攻城集团,负责进攻济南,以18万人组成打援集团,负责阻击和歼灭国民党军援军。这一计划的出发点是,通过坚决阻击援军,为攻城部队争取尽可能多的时间。
济南战役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超越战役本身的重大意义,攻城将领的选择自然也就关系重大。在解放军当时的诸多将领中,以城市攻坚能力而论,恐怕没有人能够超过许世友。但许世友由于腿伤复发,兖州战事结束后即请假到胶东进行治疗。毛泽东得知这一情况后,专门致电粟裕和谭震林,要求“在许世友同志身体许可情况下,请他回来担任攻城主要指挥员”。许世友得到通知后,很快赶回山东兵团。后来的战役进程表明,毛泽东这次“点将”,对济南战役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9月16日,筹划已久的济南战役爆发。按照作战计划,华东野战军攻城集团分为东、西两个兵团,宋时轮(时任第10纵队司令员)指挥西兵团担任主攻任务,聂凤智指挥东兵团担任助攻任务。但在下达作战命令时,许世友和聂凤智临时将东兵团的“助攻”改成了“主攻”,济南攻坚战因此发展成为罕见的“两面主攻”模式,并收到了意外的效果。
济南城内,王耀武本来已经判断出解放军的主攻方向在西面,因此把预备队预先西调。不料战役开始后,解放军东兵团攻势猛烈,王耀武又急忙把预备队东调。这么一来,济南守军预备队事实上被极大地浪费掉了,解放军得以迅速攻克济南外围阵地。
9月22日黄昏,解放军攻城集团占领商埠。此时各部队连续作战,官兵疲劳至极,身后还有个别据点没有肃清。这种情况下,部队一般要稍加休整才能继续发展进攻,但许世友却号召攻城部队发扬连续作战精神,立即做好进攻准备。与此同时,王耀武判断华东野战军经过连续作战,势必休整3到5天才能攻城,于是一面抓紧时间向南京求援,一面重新调整防御部署。
9月22日晚18时30分,攻城集团突然集中炮兵对济南实施抵近射击,各纵队突击部队紧跟其后,以惯用的连续爆破战法发动猛烈攻击,迅速突破济南外城。突破外城后,攻城集团再次不经休整,立即进攻内城。在持续猛烈的攻势下,王耀武手忙脚乱,终于全面溃败。9月24日黄昏,解放军攻克济南,王耀武化装出逃,不久后被俘虏。攻城作战中,第9纵队25师73团和第13纵队37师109团表现突出,战后分别被授予“济南第一团”和“济南第二团”光荣称号。
济南攻坚战的胜利,首创攻克国民党军10万人以上部队坚固设防大城市的记录,以此为标志,解放军实现了胜利之路上一次艰难而伟大的跨越。美国人为此连连惊呼:“共军已变得强大到足可攻击并可能攻克长江以北任何城市。”美联社甚至引用中国问题分析家们的话,把攻克济南称作是一个“动摇蒋介石政权根基”的军事胜利。
济南攻坚战是许世友和山东兵团的巅峰之作。此战不但顺利攻克济南,而且用时之短,远远超出国共双方高层的预料。早在战役之前,毛泽东估计攻克济南可能需要两个月,并要求阻援部队争取超出两个月的时间。但事实却是,解放军仅8天即攻克济南,以致蒋介石收到济南失守的电报后,竟然怀疑电报的真实性,杜聿明率领的17万援军,则直到济南城陷之时还没有完成集结。
四、三大优长成就攻坚大师盛誉
目前党史军史领域关于许世友的宣传,大多关注将军出身少林的传奇经历,关注将军手中大刀的锋利无匹。本文试图从军事角度总结将军独有的军事才华,探析攻坚大师的内在成因。
1.长于独当一面
许世友独当一面的经验和能力,在华东野战军的兵团级将领中无疑是一流的。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许世友即担任过红四方面军主力红4军的军长。长征期间,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曾短暂统编为9个军,当时许世友和彭德怀、林彪都是军长。抗日战争时期,许世友又在胶东军区司令员的岗位上得到了长期锻炼。以上经历,共同造就了许世友坚强的领导能力。
华东野战军内线兵团成立后,许世友在极其被动的形势下,在5个月的时间内,不但成功组建新纵队,而且完成了从率部撤退,到几乎陷入绝境,再到胜利突围、重获主动的巨大转变。在此期间,许世友表现出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决断能力和军事韧性,都是值得称道的。
攻坚战,特别是城市攻坚战,要面对以逸待劳的敌人,坚固完善的防御工事,因此往往需要以数倍的优势兵力担负进攻任务,做好旷日持久的准备,很多时候还要组织部队阻击援敌,因此规模一般都比较大,时间一般都比较长。由于这些原因,攻坚战要求进攻方的组织者拥有高超的领导能力,而许世友恰恰就具备这种能力,这正是其后来成功组织一系列攻坚战的重要原因。
许世友出众的领导能力,得到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高度认可。建国后,许世友于1955年2月被任命为南京军区司令员,1973年底调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直到1980年1月卸任,前后长达25年,是开国将帅中担任大军区司令员时间最长的人之一。
2.善于锻造铁血雄师
许世友的身上处处透露着特有的勇猛剽悍之气,同时又不乏务实、接地气、善于学习总结等优点,这些宝贵品质共同促成了许世友锻造王牌部队的突出能力。解放战争期间,许世友一手锻造出了多支主力部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和第13纵队。
抗战胜利后,原胶东军区部队主力奉命进军东北,留守部队后来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第9纵队成军后首战莱芜,即以极小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万余人。孟良崮战役中,第9纵队更是作为“五把尖刀”之一,展现出了强大的攻坚能力。之后第9纵队在转战山东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直至济南战役时,勇克泉城,名动一时。
第13纵队是另一支与许世友密不可分的主力部队。1948年9月,胶东军区地方部队升级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第13纵队成军后即成为胶东保卫战的主力,之后破莱阳,克兖州,战斗力直逼老资格主力纵队。济南战役时一举拿下“济南第二团”光荣称号,正式升级为华东野战军中的一流劲旅。
许世友把部队比喻为攻坚战的“宰牛刀”,第9纵队和第13纵队堪称许世友手中两把锋利的宰牛刀。正是因为有了这两把宰牛刀,许世友才能在攻坚战中百战百胜,攻无不克。
在这里顺带说明一下,抗战胜利后胶东军区出关部队整编成的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也是响当当的主力部队,辽沈战役时该部队在塔山以坚不可摧的防守,令国民党军东进兵团寸步难进。华东野战军第9、13纵队,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这三支部队,在三大战役后的全军大整编中,分别整编为27军、31军和41军,后来常常被合称为“胶东三兄弟”。
3.勇而不乏奇谋
《许世友传》指出,在一般民众,包括一些干部心目中,“许世友是一个草莽英雄式的人物”。但事实上,在许世友辉煌的军事生涯中,从来不缺乏对战争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灵活运用。
华东野战军内线兵团成立之初,陈毅和粟裕原本主张在胶东半岛集中主力,对国民党军胶东兵团实施各个歼灭。这时素以勇猛著称的许世友,却表现出了能屈能伸的一面。他结合实际情况,一面避敌锋芒,一面命令各纵队抓紧时间休整补血,然后又在三面受围的情况下,成功带领部队跳出包围圈,从国民党军背后突然发动攻击,重新获得胶东半岛军事斗争的主动权。
◆许世友在昔日战场驻足远望。
在后来的攻坚作战中,许世友把智勇兼备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周村、张店战役时,山东兵团黑虎掏心,一举成功。潍县攻坚时又一反常规,先强后弱,先西城后东城,攻城时有急有缓,张弛有度。济南攻坚时,许世友采取了罕见的“两面主攻”的模式,打得王耀武晕头转向,顺利拿下坚城济南。
能征善战的良将是任何一支军队的宝贵财富。对以运动战见长的解放军而言,擅长攻坚的将领尤其难得。在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许世友以独有的才华,大无畏的勇气,勇克济南,解放山东,极大地推动了战争进程,谱写了属于自己的光辉篇章。淮海战役期间,许世友因病未能参战,但山东兵团的老部队却再次披挂出征。在烈火滔天的碾庄战场上,在天寒地冻的陈官庄战场上,他们用犀利无匹的攻坚战术,奋勇突破国民党军的一切防线,彻底粉碎敌人的所有阵地,打出了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
转载请联系《党史博采》
侵权必究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dangshiboc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