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忠亲王多尔衮,太祖第十四子。初封贝勒。天聪二年,太宗伐察哈尔多罗特部,破敌于敖穆楞,多尔衮有功。赐号墨尔根代青。此后数次入明境内山西,河北,山东等地掠略,又征察哈尔,朝鲜,攻大凌河,锦州,松山等地,为清太宗皇太极所器重,逐渐跃居于后金军主要统帅之列。天聪五年执掌吏部,崇德元年(1636 年)封为各硕睿亲王。
崇德八年,皇太极因病突然死去,因储嗣未定,清朝皇族面临王位之争。多尔衮以镶白,正白两旗势力拥立皇太极年仅六岁的第九子福临为帝(即清世祖福临),由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共同辅政。不久,多尔衮集大权于一身,其地位越过济尔哈朗,各衙门关白政事,记录档册皆以多尔衮为先。
从孤独弱主到和硕睿亲王的多尔衮出生未满百日,努尔哈赤就率大军进攻乌拉,最终灭亡了其妻阿巴亥的母国,多尔衮母子面临着打入冷宫的危险。但是,由于努尔哈赤优待降顺者的政策,以及阿巴亥富于心计,善为周旋,使他们母子安然渡过难关,随着时间的流逝,多尔衮也步入了台吉的行列。努尔哈赤一共有十五个儿子,他临终的时候,曾经指定他最疼爱和器重的十四子多尔衮作为继承人。可那时多尔衮才十五岁,年纪太小,八子皇太极依仗自己掌握后金八旗中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势力强大,夺得了继承权。
多尔衮少年得志,为他将来的进取开始奠定基础。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率军攻明,多尔衮在汉儿庄,遵化,北京广渠门诸役中奋勇当先,斩获甚众,一年半后,他又参加了大凌河之役,攻克坚城的功劳也有他一份。天聪年年(1634年),皇太极再度攻明,多尔衮三兄弟入龙门口,在山西掳掠,结果"宣大地方,禾稼践伤无余,各处屋舍尽焚,取台堡,杀人民更多,俘获牲畜无数“。
使他名声大振的是征服朝鲜和攻击蒙古察哈尔部之役,朝鲜和察哈尔被皇太极视为明朝的左膀右臂,是后金攻明的后顾之忧。天聪六年皇太极虽大败察哈尔部,林丹汗走死青海大草滩,但其残部仍散布在长城内外,于是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便命多尔衮率军肃清残敌,结果他首帅林丹汗之妻及琐诺木台吉来降,又趁大雾包围林丹汗之子额哲所部,使人劝其归顺,双方盟誓而回。这一次出征,多尔衮不费一刀一枪,出色地完成了皇太极的使命。更具重大意义的是,多尔衮从苏泰太后(林丹汗之妻)那儿得到了遗失二百余年的元朝传国玉玺,其玺“交龙为纽,光气焕烂",后金得之,使皇太极获得称帝根据及招揽人心的工具。果然,皇太极闻讯大喜,亲率王公大臣及众福晋等出沈阳迎接凯旋之师,对多尔衮等亦大加褒奖。
在此之后,多尔衮几次率师攻明,均获辉煌战绩。崇德三年(1638年)他被授予“奉命大将军”,统率大军破墙子岭而入,于巨鹿大败明军,明统帅卢象升战死。多尔衮并不是一介武夫,这点连皇太极也看得很清楚,因此,在更定官制时,便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给他统摄。在统辖六部的过程中,多尔衮锻炼了自己的行政管理能力,为他后来的摄政准备了条件。更需注意的是,多尔衮一直秉承其兄皇太极意旨,对加强中央集权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皇太极并没有料到,多尔衮正利用皇太极的信任,逐渐削弱昔日曾打击他与母亲之人的势力,等待时机,觊觎权柄。
不久,这个时机终于来了。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亥时,皇太极“暴逝”于沈阳清宁宫。由于他的突然死去,未对身后之事作任何安排,所以王公大臣在哀痛背后,正迅速酝酿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平心而论,皇太极遗留下的空位,只有三个人具备继承的资格:代善,豪格,多尔衮。但实际上竞争最激烈的是后两人。皇太极死后不久,双方就开始积极活动,进而由幕后转为公开。是年八月十四日,诸王大臣在崇政殿集会,讨论皇位继承问题。这个问题是否能和平解决,直接关系到八旗的安危和清皇朝的未来。两黄旗大臣已经迫不及待,他们一方面派人剑拔弩张,包围了崇政殿;另一方面手扶剑柄,闯入大殿,率先倡言立皇子,但被多尔衮以不合规喝退。这时,阿济格和多铎接着出来劝多尔衮即位,但多尔衮观察形势,没有立即答应。两黄旗大臣纷纷离座,按剑向前,表示:“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们宁可死,从先帝于地下!”代善见有火并之势,连忙退出,阿济格也随他而去。多尔衮见此情形,感到立自己为帝己不可能,迅速提出他的意见,主张立皇太极幼子福临为帝,他自己和济尔哈朗为左右辅政,待其年长后归政。这一建议,大出众人所料。为了皇子,两黄旗大臣的嘴就被堵上了,豪格心中不快,却又说不出口。多尔衮以退为进,自己让了一步,但作为辅政王,也是实际掌权者。
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为帝,曾被某些骚人墨客扯到他与其母庄妃的“风流韵事”上。实际上,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一是由于他年仅六龄,易于控制,而排除了豪格,因而也排除了叶布舒,硕塞诸皇子,二是由于其母永福宫庄妃深得皇太极之宠,地位较高,选其子为帝更易为诸大臣所接受,甚至可以说是符合先帝的心愿。就这样多尔衮妥善地处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争夺问题,自己也向权力的顶峰迈进了一步。随后,统治集团处理了反对这种新格局的艾度礼,阿达礼,豪格及其下属,稳固了新的统治。
多尔衮是想当皇帝的,暂时没当皇帝只是策略而已,这对小皇帝是个寝食不安的威胁。顺治五年十一月,他凭借自己的权力,加皇叔父摄政王为皇父摄政王,用皇帝的口气批文降旨。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伤,医治不得要领,十二月初九日死于喀喇城,享年只有39岁。政治舞台的幕后,隐藏的是鲜血淋漓的残杀。以权力争夺为中心内容的宫廷矛盾,沉寂数年之后,又以多尔衮的死为突破口,犹如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多尔衮弥留之际,他的同胞兄弟长阿济格当时在他身边,两人有过密谈。多尔衮刚一断气,阿济格立即派自己统帅的三百骑兵飞驰北京,颇像发动军事政变的动作。大学士刚林身为多尔衮的心腹,洞悉此中底细,立即上马飞奔进京,布置关闭城门,通知诸王做好防变准备。顺治帝听从王爷们的建议,将三百飞骑收容在押,诛杀殆尽。阿济格随多尔衮的灵柩进京时,立即成了囚犯,被送入监牢幽禁。他在监狱中企图举火,被赐令自尽。这个举动剪除了多尔衮的嫡派势力,清算多尔衮也从此开始。
顺治八年正月,多尔衮的贴身侍卫苏克萨哈向顺治皇帝递上一封检举信,揭发多尔衮生前曾与党羽密谋,企图率两白旗移驻永平,又说他偷偷地制成了皇帝登基的龙袍服装,家中收藏着当皇帝用的珠宝。这时只有13岁的顺治皇帝,第一次亲理朝政,他召集王爷大臣密议,公布郑亲王济尔哈朗等的奏折,抖数多尔衮的罪状,主要是”显有悖逆之心“。少年天子福临向诸位王爷宣告说:”多尔衮谋逆都是事实。“多尔衮被撤去帝号,他的母亲及妻子的款典都被削夺了。
多尔衮死后不到两个月被追罪,全面清算,削爵,擢宗室,籍家产,罢庙享,断其后嗣,掘墓,开棺,鞭尸。多尔衮过继多铎的第五个儿子为己子,多尔衮获罪后,顺治命其归宗,即让他认回多铎为父,而让多尔衮死了,都没有儿子送终,这也是实情。另外,令旨不得去给多尔衮扫墓祭祀,让其不能得享血食,这算是封建时代最为严厉的惩罚了。
多尔衮是满人能统一中国的重要功臣之一,历来关于多尔衮的私生活传说纷纭,多尔衮被描绘成一个好色之徒。理由之一是害死豪格后,他马上将豪格之妻霸为福晋。豪格论辈分是多尔衮的侄子,侄妻都霸占,可见其好色无耻之徒之至!乍一看是这么回事,细考则不然。论辈分多尔衮虽然是豪格的叔叔,但实际年龄比豪格还要小三岁,豪格的大福晋想必年龄相当,霸占这么一个黄脸婆,多尔衮应当主要还是出于政治报复的目的,和好色无耻恐怕扯不上什么关系。除此之外,史书中并没有相关多尔衮私生活放荡的记载。否定多尔衮生活放荡的记载,沉溺女色的主要原因还要和庄妃有关,如果多尔衮是好色之徒,断不会为了一个女人放弃江山。
豪格曾评多尔衮是”有病无福“之人,多尔衮身材细瘦,素患风疾,壮年猝死,大抵跟纵欲有关,嗜色和嗜杀,是早期满清贵族的特色。民间野史有”太后下嫁“一说,即多尔衮按照满人入关前的妻寡嫂的风俗娶了皇太极永福宫庄妃,即顺治母亲孝庄皇太后大玉儿,同时孝庄皇太后也稳住多尔衮,避免其权势野心膨胀危及福临的皇位。此一观点在近代史学界里虽有人正面认同,但更多学者认为此乃当时汉人为抹黑满清而造的谣言。
关于子孙后代,据正史记载,多尔衮只在松锦之战前得一女,没有男性后代。曾过继其胞弟多铎的儿子,多尔博,继承睿亲王这个铁帽子亲王,顺治曾把多尔衮的爵位消除,就是削的这个多尔博,乾隆时平反,复位。2005年,广州一名男子曾自称自己是多尔衮的第十世孙,并声称多尔衮被摘庙号后,家族一直不敢张扬,但满族专家及爱新觉罗族后人均公开质疑其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