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历史版图映入眼帘的是蜿蜒在中国北方的长城,你会发现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而这条长城在多数时期成为我们华夏政权北方的国境线,确切可以称之为边防线;而在文化传统领域上来看,长城的北方为游牧民族生活习惯,长城以南为农耕文明,所以长城自古就成为了中华民族地理上的政权、文化分界线。
开天辟地且又雄韬伟略的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华夏政权的绵延稳定,为了农耕文明得以良好发展,于是不惜耗费国力沿着北方这条边境线修建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封建社会的最大国防工程——长城。
时间到了公元907年,唐朝灭亡,战乱纷争的五代十国正是走进历史, 公元923年,沙陀人李存勖建立后唐,大将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后来由于后唐皇帝对石敬瑭手握重兵起了疑心,石敬瑭为求自保以多病为理由,对朝廷的征召有意推脱,暗中韬光养晦,并且假意请求朝廷辞官退休,借此试探朝廷对他的态度。
公元936年后唐皇帝突然下旨改授石敬瑭为天平军节度使,并降旨催促赴任。老奸巨猾的石敬瑭怀疑皇帝对他起疑心,便举兵叛变。可是石敬瑭在军事上又不成器,局势对他极为不利,于是动起了外交手段向契丹求援,而石敬瑭给予施舍援助的契丹人好处是燕云十六州,直白的说就是华夏文明整个北方的长城防线拱手让给了契丹人;由于燕云十六州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地缘战略价值巨大。从此以后,中原王朝面对北方游牧民族在军事上处处被动,数次出兵力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可这片抛洒了无数将士鲜血的长城防线,直到元代才与中原重新统一,而它回到汉族人的怀抱,已是在四百年后的明朝,在这四百多年中,燕云十六州,只能化为文人笔下的悲愤与无奈。
当年九月契丹援军南下,击败后唐军队,而石敬瑭在契丹人的扶持下颠覆了后唐建立了自己的帝国——晋,更让人惊掉下巴的是这个欺世大盗卖国贼石敬瑭竟认契丹皇帝为爹,自称儿皇帝,契丹皇帝还比石敬瑭小了十多岁。嗨,真是无底线,厚颜无耻,人尽可爹呀!
五代十国朝代权利更替如同走马灯一般,后晋经过碌碌无为的两代帝王之后,终于灭亡了。政坛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历史剧梁唐晋汉周终于走到了最后一集——后周,中原百姓也迎来了雄才大略的一代帝王周世宗柴荣。
柴荣为了给自己的继承者及子民留下一个完整的江山,彻底解决北方忧患,收复燕云十六州,开万世太平盛世。于是柴荣毅然决然地离开温柔乡挥师北进,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和艰险的北伐道路。御驾亲征的周世宗柴荣兵发沧州直至燕云十六州。到达沧州的当天,柴荣并没有休整,而是立刻率领各部兵马数万人离开沧州北上,进入契丹境内。柴荣北伐有一点值得称赞之处,就是周军从不扰民。周军经过的路线都尽量避开人烟稠密之处,周军北伐的第一个契丹军事目标是乾宁军。
乾宁军位于沧州偏西北处一百里,是契丹统治时期的军事重镇。军事奇才柴荣率步骑兵数万在未经休整的情况下,浩浩荡荡地杀向乾宁军。镇守乾宁军的是契丹宁州刺史王洪,他手中的军队数量不详,但绝对不是柴荣的对手,只要他敢负隅顽抗,等待他的只有无情的毁灭。王洪很识时务,周军一到,立刻开城投降。经历了五天的休整,柴荣命令各部继续北上。兵分两路:一路走陆路,由韩通任陆路都部署;一路走水路,由赵匡胤任水陆都部署。柴荣本人率文武百官,乘坐龙舟大舰,余部所有战舰,跟在龙舟之后,沿永济渠浩荡北上。一路上后周军队是势如破竹,契丹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面对战场上的节节胜利,柴荣也志得意满,或许他将成为改变历史的人。
当年5月2日晚上,柴荣纵马驰骋在燕云大地上,一口气冲上一处高岗,忽然间觉得不舒服,随口问道这是什么地方,从人答道:“病龙岗”。当夜周世宗突然发病,无奈之下不得不罢兵还朝,一个多月后就撒手人寰。
燕云十六州就这样在触手可及的大好形势下,遗憾的与柴荣擦肩而过,即使是后来历时三百年的大宋王朝,历经数次努力也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而石敬瑭拱手让给契丹的这块国防重地也一直成为宋王朝北方国防无法治愈的顽症,成为悬在中原政权宋王朝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