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海滩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在《水浒传》中,宋江大闹江州城后,知道自己罪恶深重、十恶不赦了。在他的动员下,大批江州劫法场的好汉纷纷跟随宋江上了梁山。梁山人马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老头领十二人,新头领多达二十八人,这不可避免就存在派系。晁盖在江湖上虽然颇有名声,但远不及宋江的影响之大,很多人上梁山是冲着宋江才来的。晁盖手下贴心的,无非是劫取生辰纲的原班人马,顶多再加上林冲等王伦的旧部。可是宋江手下人才济济,势力宏大。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这梁山之上,岂能容二主呢?怎么办?只能让晁盖早点死掉,宋江才能名正言顺地当上了老大。果然,晁盖在攻打曾头市时,不听劝阻,求胜心切,贸然用兵,结果被史文恭毒箭射中,医治无效,一命呜呼。
为什么一定要晁盖早死呢?这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我认为是史料原因。《宋史》等诸多史料记载,都是“宋江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没有任何史料说有晁盖横行什么什么地方的。可见,宋江是这支起义部队的头头。即使宋江手下这三十六人当中,有个叫晁盖的,也不过是个手下而已,不可能是坐第一把交椅的人。《大宋宣和遗事》里虽然有晁盖,但是该书并不是正史,它所记载的事情,仅供参考。再说晁盖这一人物是个艺术形象,前辈专家们的考证中,没有任何人说晁盖是个历史人物。
其次,我认为是受早期水浒故事的影响。在早期水浒故事中,晁盖都是宋江的手下(如前面提到的《大宋宣和遗事》和龚圣与的《宋江三十六人赞》)。而且在九天玄女的天书里,已经明确写道:“天书付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使呼保义宋江为帅,广行忠义,殄灭奸邪。”古人又信迷信,这天命难违。《水浒传》作者当然也只能顺从“天意”了,让晁盖死去,留下宋江来当一把手。
最后是现实比较。晁盖有不少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和缺陷。作为大头领的晁盖,首先是缺乏作为领袖的素质,在发生重大的突发事件时,往往是大惊失色、束手无策。作为一个领袖,在这危急时刻,更要镇定自若,处之泰然,这才能稳定军心、人心,才能激发士气。而这一切,晁盖都不具备。
晁盖当上了梁山寨主以后,这个人的性格也有了较大变化,变得霸道、骄横,说严重一点是变成了第二个王伦。王伦妒忌贤能只是拒好汉于山门之外,毫无杀害之心。可是杨雄、石秀来梁山投奔,晁盖听说时迁偷鸡,不问青红皂白就大怒,喝道:“孩儿们,将这两个与我斩讫报来!”一副大头领的口气。吴用批评晁盖是“自斩首足”,戴宗说晁盖是“绝了贤路”,这不是绝贤路又能是什么呢!而且这绝贤路的做法比起王伦有过之而无不及。
还有攻打曾头市,晁盖被史文恭毒箭射中,临死前留下遗嘱:“贤弟保重,若哪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这一遗嘱就更成问题了。我们在评论王伦时,往往拿林冲的一句话,“这梁山泊便是你的”来做说辞,说明王伦错就错在把整个梁山事业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来处理。晁盖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领导权这么件大事,他既没有与宋江、吴用等商量,自己也没有做认真思考,就如此轻率地决定,不但荒唐,而且霸道。他把他个人已经凌驾于整个梁山事业之上,梁山真成了他的家天下了。
作为领袖的晁盖,他很少(或根本)没有考虑聚义后应该怎么办,更谈不上将梁山事业引向何方,当然他也无法考虑,因为他毕竟是个当将军而不是当元帅的材料。他目光短浅、思想狭隘,既没有高瞻远瞩的战略头脑,又没有组织指挥的才能,而这一切,宋江又都比他强。因此,《水浒传》的作者也就一定要让他早死,让宋江能够顺理成章地走上了梁山大头领的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