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观影君
(本文原创首发于今日头条)
去年的国剧市场,在一众古装剧和爱情甜剧的包夹下,仅隐约可见零星几部年代剧,有《老酒馆》和《外交风云》。哪怕算上年初开播的《新世界》,也是一个巴掌数得过来。
不得不承认,以历史为背景的年代剧,在今天确实是没落了。毕竟甜甜的恋爱可比枯燥的历史故事香多了。
《老酒馆》《外交风云》《新世界》
这种现象与互联网文化的出现不无关系,年代剧炒不起来CP,登不上热搜,也难以引发全民的讨论。但是回望十余年前,在那个多数人还通过电视机看剧的时代,年代剧才是真正收视保障。
那个时候的年代剧,制作精良,口碑好,放到现在都是“神作”,而我首推的就是这部——《闯关东》,豆瓣评分高达9.2。
2008年1月2日,《闯关东》在CCTV-1的黄金时段开播了。作为2008年的开年大戏,《闯关东》最高峰时的收视率曾达到11.84%,打破了当时央视开年剧的收视纪录,也自然成为2008年的收视冠军。央视首播高捷,此后开始在各大地方台轮播,彻底掀起一股“闯关东热潮”。
01.东北近代史诗
何为“闯关东”?
“闯关东”是祖先们无奈的选择。吃不上饭的广大农民,为谋生路,携家带口从中原逃至广袤的东北大地,那儿地产丰饶,资源丰富。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300年间约有2000万人参与了“闯关东”大迁移。
在300年间迁移到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其跨度之久、参与人口之巨,在人类迁徙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移民壮举。
“闯关东”的这段历史是悲怆强悍的,其跨度之久、人口之多,在人类的迁徙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堪称一曲自我拯救和生命延续的壮歌,更是最真实的民间记忆,不管是将其文本化还是影像化,都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电视剧《闯关东》做到了。
《闯关东》共有52集,主角是李幼斌饰演的朱开山,时间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的三十多年。全剧的故事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四个篇章”。
一条主线是以老朱家为代表的山东人离开齐鲁大地后艰难的“闯关东”经历,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重新扎根,其中包含了人生百味与悲欢离合。
四个篇章则分为淘金篇、农耕篇、经商篇以及抗争篇。
淘金篇是山东人初到关东大地,想要站稳脚跟,充满了传奇色彩;农耕篇是山东人与东北当地人的和谐相处,互相交流农耕经验,形成不同文化的碰撞;经商篇是山东人在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后,野心进一步扩展,不满足于现状,于是进城经商,开起了山东菜馆;抗争篇是山东人面对入侵的日本人,在民族危亡之际,能够挺身而出,与之对抗,甚至不惜献出生命。
通过老朱家的奋斗经历展现出了那个年代的人性人情,民生民俗,直到最后我们共同见证了朱家成为当地一个有威望的,坚韧的大家族。
《闯关东》再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东北的风貌,说它是一幅完整的东北民间画卷也不为过。编剧高满堂曾说,为了全景式地还原出真实的“闯关东”,剧组跨越了辽吉黑三省,又去了鲁西南等地,行程七千多公里,采访了上百人,仔细进行了梳理。
同时《闯关东》追求的是一种本真的乡土生活,从散居的屯落到热闹的小镇,从衣食住行到服饰起居,从人物性格到一言一行,都极其注重还原历史质感。
可以说,《闯关东》里就有着最真实的东北民间百态。
02.东北百态之谋生技能
《闯关东》拍摄的时间跨越了夏秋冬三个季节,捕捉下了东北不同季节最迷人的景象。夏天,白山黑水间,长满了庄稼;秋天,原野金黄,充满诗情画意;冬天,林海雪原,天地苍茫,朔风呼啸。马帮、木帮、土匪、淘金客,依次登场,各展技能,混口饭吃。
伐木: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东北地区的树林茂密,所以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就是伐木。伐木的人又被叫作“木帮”,《闯关东》里的老独臂就是木帮的领头。
每年的十月到次年的二月,是“木帮”触动最活跃的时期,也是伐木的黄金期,老独臂带领伐木者们来到林间,把倒下的树拖下山,堆积到河边。待到来年江面的坚冰消融,再通过水路将这些木头排至其他地方。
挖参:
在树林间除了伐木,大自然的另一馈赠就是人参。挖参也叫“放山”,挖参的领头也叫“把头”,往往是一行人中经验最丰富,能力最突出的那一个。“把头”在林间负责带路,根据水流和阳光辨别方向。
《闯关东》第25集中朱开山带领着老蝙蝠等人去林中挖参,一路上不停拿着跟棍子敲击树木,然后仔细听声音。
这种行为称作“叫棍”,一来是为听声音判断树木下是否有参;二来是传递信息,以便遇难时求救,因为约定俗成的规定是,在山中挖参时不能大声说话。
淘金:
东北不仅树林茂密,还是我国非常重要的黄金产地,《闯关东》对老金沟的淘金活动有着充分详实的展现。淘金的行家被称作“老金疙瘩”,他能够根据金场的山岭走势,给出采金的最佳地点。
《闯关东》里老金沟开工之日,便请来了一位“老金疙瘩”,助大家一臂之力。朱开山也正是凭借淘金积攒下了一笔钱。剧中还有一处细节很考究,淘金挖口时井口不能是方的,因为方音同“防”,有“防着淘不到金”的忌讳,对大家都不吉利。
这些各式各样因地制宜的谋生技能,都体现出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靠山吃山,这也是人们在与自然环境长期斗争和相处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生存之道。
03.东北百态之日常习俗
《闯关东》里关于东北民间日常习俗的展示也不少,有节日习俗,包括春节、小年、中秋,有乔迁习俗,还有红白两大事的各种习俗。
东北的春节与其他地方大同小异,我们在《闯关东》中能看到的是贴春联、放鞭炮、蒸插枣馒头、包饺子、吃团圆饭,团圆过大年;到了小年,要辞灶,送灶王爷启程,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求平安;中秋时节,朱开山一家聚在院子里,唱歌赏月,欢乐无比。
节日民俗倒在其次,红白两道的事要更讲究一些。
传文和那文结婚之日,彼时东北一整套迎亲流程全拍出来了。当那文从轿子下来后,司仪便开始主持。首先是新郎新娘跨火盆,“过火避邪”,接着是跨马鞍,“跨马奔腾,纵横天下,安邦定国,勤劳持家”。
到了家中,新人行三拜,“蝴蝶飞上玉搔头,玉人喜登鸳鸯楼。今朝结下连理枝,早生贵子觅封候”。最后的洞房环节,“今日迎娶佳人,明朝财源滚滚”。完了才可以揭盖头。
东北还有一种“冲喜”的说法,就是用“喜事”来相抵家中的不幸和邪气,祈盼苦尽甘来,比如有时会让子女结婚,来为生病的家人“冲喜”。《闯关东》里张家之所以让鲜儿嫁给一个小孩,就是希望靠结婚来“冲喜”,让传文摆脱病魔的折磨。当然这种习俗在今天已并不常见。
对于东北的丧葬习俗,《闯关东》亦有涉及。东北民间有许多经商马帮,“走马帮”也叫“赶垛”。“垛爷”张得本就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赶垛人,在他的丧礼上,传杰等人去其坟前祭奠。
敬酒、敬烟、烧纸钱、跪拜等礼仪逐一出现,临了还高声唱起了“赶垛”路上大伙儿最熟悉的那曲歌谣,“赶垛子的人啊,走四方。小崽子等着吃饱饭,媳妇儿等着花衣裳,老爹老娘翘脚望,等俺给他盖间新瓦。”
东北人乔迁之日,会有亲朋前来“温锅”,以表祝福。《闯关东》里文他娘和秀儿就曾去给一郎“温锅”,他们带来了加了红枣的发糕,寓意“早点发财”,一匝筷子,同样寓意“快点发财”,还有一条大鱼,寓意“年年有余”。“温锅”这一习俗直到今天在东北各地仍有保留。
04.东北百态之信仰崇拜
由于东北资源丰富,养活了众多“闯关东”而来的人,所以更让他们对大自然怀有敬畏和感激之情,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他们的信仰崇拜。
东北的民间信仰,信仰的不是某几位具体的神明,而是来自大自然,包括山神、水神和树神,由此出现了相应的祭拜仪式,《闯关东》对于这三种信仰崇拜都进行了展现。
祭拜山神:
《闯关东》的第9集,伐木者们在老独臂的带领下,祭拜山神,开据树木。因为他们认为这都是山神送来的礼物。拜山神的时候,需要摆上一桌子贡品,点燃香烛,众人跪拜,由领头的老独臂高喊:“山神爷爷老把头,不用忧来不用愁。今天俺们来拜你。香火齐了,你受用啦。山神爷爷发话了,开套了,开据喽。”然后所有的伐木者们齐声一起喊:“顺山倒,顺山倒,顺山倒。”
“顺山倒”是砍倒树木后倒下的方向,还有“迎山倒”、“横山倒”、“排山倒”等。其中“顺山倒”是最好的,树木顺着山坡的方形倒下,一来安全,二来方便搬运。
为此每年进山开伐的第一棵树,都会尽可能选择最易“顺山倒”的树,讨个好彩头,寓意接下来的砍伐也会顺顺当当。
祭拜水神:
祭拜水神的仪式和祭拜山神差不多,《闯关东》的第21集,依旧是由老独臂带领其他放排人,他们面对着辽阔的江面双膝跪下。祭拜水神多是在每年开春,冰雪消融,水面上的活开始了。在江面上干活的木帮们,时常要面对急流和险滩,遂求一个平安。
老独臂虔诚地祷告:“老天爷爷保佑我们平安,老独臂带着伙计们给你磕头啦。各路神仙,保佑你的儿女们挣口饭吃吧,我们给你上供啦,请你收下吧。”随后放排人一同高喊:“顺江走,莫回头,家有妻儿盼啊。”
祭拜树神:
《闯关东》的第3集,在金场子开矿仪式上,众人围聚在树下祭拜树神。在嘹亮的唢呐声中,金大拿和金把头等人手持香火,淘金者在他们的带领下,向树神跪拜,供桌上摆着贡品,树上挂着红布条,祈祷树神能实现淘金者的发财梦。
这或许是我们在今天还最常见的一种习俗,比如很多景区高大的树上,也会挂满各种红布条,红布条上面写着自己的愿望,升官发财,学业有成。
有山,有水,有树,是这些东西让人类得以生存下来,但任何馈赠都不会白白送上门,其间也暗藏着诸多凶险。所以无论是山神、水神还是树神,都是人们内心纯洁与忠诚的映射,认为万事万物皆有灵,且报以感激之情。
05.东北百态之民间娱乐
东北人多才多艺,个个都是天生艺术家。这点你从今天爆火的快手上也能看到。东北多样的民间娱乐形式,在《闯关东》里自然也不会落下。首当其冲的就是二人转。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是东北民间关于二人转的说法,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闯关东》里二人转的表演主要集中在鲜儿这个角色身上,她前前后后共唱了六次。第一次是鲜儿在“闯关东”的路上,遇见王家班子,为了加入戏班子唱的;第二次唱是在戏班子苦练唱腔和身段的时候;第三次唱是在陈老爷的婚礼上,曲目是《大西厢》;第三次唱是在传武的婚礼上;第五次唱是在水场;第六次唱是在财主的生日宴席上。不难发现,除了在戏班子,二人转多是在集体场合表演的。
有二人转,自然也得有扭秧歌。《闯关东》里老朱家的四个女人,抗霜成功后在田地里扭起了大秧歌。东北的冬天天寒地冻,扭扭大秧歌,吹一曲唢呐,敲响大鼓,能让人浑身都热起来。
《闯关东》中还保留了大量的东北方言和谚语,以及一些土匪间的黑话和隐语,不仅仅只用影像回溯东北的那段历史,在台词文本上也是精雕细琢。如剧中所说的“尥蹶子”表示走了,“溜精八怪”表示人很机灵,还有“棒打袍子瓢舀鱼”、“窗户纸糊在外,养活孩子吊起来,十七八的姑娘叼个大烟袋”等谚语。
土匪的对话中,“压马”指的是到百姓家抢马,“抹尖子”指的是若赎金未到,就把人质的耳朵割下,“海亮子”指的是计划有变,;还有一些黑话,如土匪头子叫“掌柜的”,手下同伙叫“溜子”,“插香头”表示入伙,“拔香头”则表示洗手不干。
06.东北文化输出
不可否认,关于东北的影视剧,确实有着独特的的艺术魅力,他们一开口,一股“大碴子”味扑面而来,轻易就被逗乐了。而像《闯关东》这样优秀的东北题材电视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其他地方的人对东北的看法,进一步加深对东北的了解。
不仅仅是《闯关东》,其实还有其他关于东北的电视剧,如《乡村爱情》《马大帅》《刘老根》等。但它们与《闯关东》的区别在于,到底是电视剧的类型元素先行,还是东北文化元素先行?
东北文化也是传统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着该地区人民的精神与生活状态。但是单纯研究东北文化又不免枯燥,所以借助电视剧这样的载体,可以很好地保护与传播,这是影像的力量,也是《闯关东》直到今天仍旧丝毫不过时的原因。
浓郁的关东风情、质朴的齐鲁文化、宏大的叙事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造就了《闯关东》这样一部史诗气质的作品。
《闯关东》的编剧高满堂谈到这部剧的创作,他说主题歌有一句词写得非常好:“不知道到底我会走向哪里,只凭着不灭的希望和一片丹心豪情。”
这句话既是历史上“闯关东”的写照,也是整部剧的写照,不断地寻找,不断地探索,只为最完美的结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