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颌猪:横行北美洲1000万年史前巨“猪”
今年是猪年,十二生肖轮了一轮,终于排到二师兄当家啦。其实今天地球上的猪与史前的猪相比真的要寒酸可怜许多,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曾经生存着许多古巨猪。除了古巨猪,还有一些长得像猪却又不是猪的恐怖生物,恐颌猪便是其中的代表。
吓人的大尖牙
恐颌猪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当时刚刚结束了内战的美国又开始了另一场“战争”,这就是“骨头大战”(Bone Wars)。两位著名的古生物学家爱德克·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和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竞相发现化石并且命名,像剑龙、雷龙、无齿翼龙、海王龙等著名古生物就出自二人之手。
图注:恐颌猪的命名者科普,图片来自网络
1878年,科普根据新发现的巨大头骨命名了一种史前的哺乳动物,它就是恐颌猪(Daeodon),属名来自希腊语的“δαίος”(意为“可怕的、吓人的”)和“οδον”(意为“牙齿”),意思是“可怕的牙齿”,这是因为化石中保留了巨大吓人的犬齿。由于发现的化石比较破碎,科普认为恐颌猪属于奇蹄动物,与月雷兽(Menodus)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
图注:月雷兽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进入20世纪,古生物学家发现了更完整的恐颌猪化石,证明其属于豨科(Entelodontidae,之前被称为巨猪科)。至此,我们终于确定了恐颌猪在分类上的位置。
恐怖巨兽
图注:恐颌猪骨架与人类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人类与恐颌猪的骨骼线图,图片来自网络
恐颌猪的体型高大,仅仅是肩膀的高度就达到1.8米,比大部分成年人都要高。恐颌猪的体长约3米,体重超过1吨,从个头上看,恐颌猪和今天生活在北美洲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北美野牛一样大。
图注:恐颌猪面目狰狞的头骨,图片来自网络
恐颌猪不但个子大,脑袋也大,长度0.9米,几乎等于体长的三分之一。恐颌猪的脑袋相当丑陋,而且狰狞,给人一样遭受辐射变异的感觉。从骨头上看,恐颌猪的头骨厚实,下颌相当粗壮结实。在恐颌猪的大嘴中长有形状不同,功能也不相同的牙齿,其中长在前面的一对犬齿最为显眼,粗大尖利,加上牙根比人的手还要长!恐颌猪的名字正是来源于它嘴中吓人的犬齿。
图注:恐颌猪的复原,图片来自网络
在恐颌猪的眼睛下方长有十分突出的颧骨,其作用是附着肌肉群,产生强大的咬合力。古生物学家推测恐颌猪的咬合力很大,能够咬碎骨头。
图注:恐颌猪的骨架,图片来自网络
恐颌猪脑袋后面的脖子粗短,身体十分壮硕,肩膀上的隆起是全身的最高点,这是由延长的背椎神经棘形成的。恐颌猪的阔背向臀部逐渐降低,最后是一根小尾巴。在恐颌猪的身体下面是长而有力的四肢。像猪一样,恐颌猪的脚上也长有两个蹄子,说明它们善于奔跑。
从外形上看,恐颌猪高大、凶悍,给人一种具有强大压迫性的恐惧感。
图注:恐颌猪壮硕的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中新世恶棍
恐颌猪生存于距今2900至1900万年前中新世的北美洲,其生存时间长达1000万年,足以证明其强大的生存能力!
图注:中新世的北美洲,中间的便是恐颌猪,图片来自网络
面目狰狞的脑袋,巨大吓人的犬齿,似乎都是食肉动物的典型特征。实际上,恐颌猪是杂食动物,而且是来者不拒的杂食动物。古生物学家认为,恐颌猪的主要食物是植物,它们会吃植物的根茎和果实。除了吃植物,恐颌猪也经常开荤,它们不仅主动捕杀其他动物,而且还会抢夺其他食肉动物的战利品,甚至吃腐肉。
图注:恐颌猪猎杀犀牛,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成群的恐颌猪抢夺其他食肉动物的食物,图片来自网络
可能组成小群体的恐颌猪横行于中新世北美洲的平原上,凭借着巨大的体型和丑陋的长相,它们总能够吓跑其他食肉动物,吃到现成的肉。有的时候,为了争夺猎物,恐颌猪会对同类大打出手,古生物学家就曾经在其化石上找到过同类牙齿留下的咬痕。
正是这种四处打劫的恶棍习性和来者不拒的大胃王作风,让恐颌猪能够生存那么长的时间。恐颌猪作为不专业的“食肉动物”却站到了其生存生态系统顶级掠食者的位置之上。
并非“巨猪”
开头已经说过,恐颌猪像猪但不是猪,其所在的豨科虽然与猪科同属于偶蹄类,但是在偶蹄类中与河马和鲸类的关系更加亲近。正是因为恐颌猪并不是真正的猪,所以它还有恐颌兽、恐颌豨和凶齿豨的别名,其中凶齿豨是最合理的,既表明了学名的本意,又撇清了与猪的关系。恐颌猪这个名字名气更大,因此成为广泛使用的中文名。
图注:中新世情景复原,右侧两只打斗的食肉动物便是犬熊,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犬熊巨大的骨架,图片来自网络
在北美洲横行1000万年前的恐颌猪又是怎么灭绝的呢?部分古生物学家认为,在距今1900万年前,犬熊类(amphicyoninae)从欧亚大陆进入美洲,这种脑袋像狗、身体像狮子的专业杀手对恐颌猪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最终恐颌猪全部消失了。
尽管恐颌猪最终被新的食肉猛兽取代,但是这个大家伙真的是哺乳动物演化史上非常恐怖的存在!
参考资料:
1.Cope, E. D. (1878). "On some characters of the Miocene fauna of Oregon". Paleontological Bulletin. 30: 1–16.
2.Brown, R. W. (1954). Composition of scientific words: A manual of methods and a lexicon of materials for the practice of logotechnics.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ISBN 978-0874740011.
3.Sinclair, W. J. (1905). "New and imperfectly known rodents and ungulates from the John Day Series". Bull. Dept. Geology, Univ. California. 4: 132–134.
4.Foss, S. E.; Fremd, T. (1998). "A survey of the species of Entelodonts (Mammalia, Artiodactyla) of the John Day Basin, Oregon". Dakoterra. 5: 63–72.
图片 / 网络(侵删)
文字 / 古生物探索(江泓)
排版 / 古生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