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良臣画像
郑良臣,又名宜仪,字真子,号灵浦,郑氏潮阳金浦系始祖郑昇的长孙,二世国诚的长子,郑氏金浦系三世,潮安前陇一世祖。
郑昇(128-181),号铁石,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69)登己丑科进士,授秘书省修书郎官职,后封朝奉大夫。郑昇出生于福建兴化府莆县。绍兴元年(1131)随祖伯郑徽以仕入潮,开拓创业,蕃衍发展。故郑良臣的祖籍为福建。
郑良臣在潮阳金浦娶妻连氏,生子佐龙。佐龙字云海,幼时聪敏,父亲远离家乡,母亲先逝,由叔父抚养成人。佐龙学业有成,娶潮阳知县陈士颖长子陈梦龙的女儿为妻,仕江西袁州路务使。潮剧《陈太爷选婿》便是以其事迹编写的。
良臣少年得志,宋嘉定十年(1217),登丁丑科吴潜榜进士。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任潮州知军州事。他素以天下苍生系念,万家忧乐挂心头。当时,潮州民众苦于负担白丁钱,官吏按籍征收,而民虽死徙亦不得免。他体察民众不胜苛税令所属稽查户口,核实贫不能完者,上奏力请,豁免了赤贫应7703户的赋税,户给公据,子孙永勿科(科,意为征收)。国无精神则不强,土无防守则不固。他奏准建黄冈城寨,城寨位于黄冈河接近入海处,为闽粤交界的交通要道附近,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建成后驻电兵百名,并没收豪绅强占的田租七百多石,岁入三千五百贯作为军费。
新安水库
淳祐三年(1243),良臣对城南韩庙进行全面规划,主持史兴建潮州城南书庄。建成的书院格局为:外围开二大门,入院庭后,正中设讲堂,挂匾额“城南书庄”。后面又有一堂,曰“泰山北斗”,此即韩文公祠,旁立赵德像以陪祀,两堂之间有通廊通,四书斋,门额依次曰“由道”、“行义”、“进学”“勤业”,这八个字似今之校训。山长、堂长室分设祠堂之左右。院内还建有仓库、厨房、浴室、水井厕所。规划得体,应有尽有,无所不有。良臣自兼洞主,参与制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模、学习内容、考试时间,以及春秋二祭的时间和规格。书庄还增置学田以济教育之膏火。城南书庄是潮州最先建立的一所书院,它就是现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城南小学的前身。
1234年元灭金后,即发动历时45年的灭宋战争。郑良臣辞官后,舍小家保大家,宦游四方,积极参加抗元斗争。其侄郑复翁,官为“水师都统”,勤王抗元为国捐躯,受宋帝追封为“义烈侯”。后来时局动荡,郑良臣遁迹于桑浦山,择宝泉石岩侧为驻足之所,即现宝泉寺所在。因寺后有一股清泉自石缝汩汩流出,清澈甘淳,经年不息,故名。现寺后山坡上立着一根石柱,柱上刻着呈上中下排列的三尊王公像,相传为良臣自雕的三山国王神像。石像右后侧有两处摩崖石,字迹现已模糊不清。宝泉石旁有一山洞,俗称“通天洞”。洞里潮湿、昏暗、曲折,通向山顶,延至宝云寺俗话称其为“龙空亘龙空,埔云画新庵”。宝泉石侧,不愧为藏身避难安家的好地方。
郑良臣后迎卢氏为室,迁前陇乡人家头居住。开创基业,,而又思甚源,在宝石岩附近辟前陇墟集,方便潮揭桑浦山民交流特产,盘活经济,共谋发展。此墟集民国初年才废。他还在龙头石上亲书“前陇岩"三字。这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尚在。
良臣公之墓
郑良臣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逝世,入祀潮州名宦祠潮州笔架山韩文公祠前,设郑良臣拜亭以陪祀。郑良臣的墓地在现桑浦山“黄龙盘柱”。
父亲国诚公(1161-1238)的墓地,位于广东省陆丰市甲东麒麟山海边(地名:戏水狮),2011年11月被陆丰市定为文物保护单位。郑良臣子孙蕃衍生息,艰苦创业,人才辈出,遍布国内外,现裔孙达30万人之多。
(文/郑彦镇)
国城公之墓
国城公之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