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杨晶 雷波 韩文婷)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是有效阻断新冠病毒感染传播渠道,将与确诊和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集中起来进行医学观察的措施。这个特殊又存在一定风险的岗位,对于每一个坚守在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身体和精神考验。
连续一个多月来,盐湖区疾控中心先后派出四批共计20名医护人员前往4个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以下简称:集中隔离点),完成高强度、高风险的一系列服务。
2月6日,盐湖区疾控中心根据防控指挥部安排,2天完成地址选定、设施完善、人员配置、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第一个集中隔离点投入使用。盐湖区疾控中心执业医师李云带领着赵水萍、宋丽洁、李慧、贺景贝、李玮、王彤等几名90后工作人员主动请缨,承担起第一集中隔离点的大部分工作。她们与其他工作人员协同作战,表现出了为人民健康负责的担当作风,以及毫无惧色、义无反顾的抗疫精神。
在集中隔离点,医护人员需要一大早起床,穿戴好防护装备,一间房、一间房地敲门、量体温,对每位隔离人员询问当天的情况,像这样的"大查房",每天至少两次。她们的手机必须24小时保持通畅,随时准备解答疫情知识、安抚隔离人员情绪、解决健康及生活问题。除此之外,她们每天还要进行必要的消毒杀菌、卫生管理,待用餐结束还要收取餐具并第一时间消毒。整个过程都要采取"零接触"的方式,为了更好的避免接触性感染。
朱坤博,是第一集中隔离点的驻点医生。在前期疫情防控时,每天要走十几公里,在一次工作中不慎崴了脚,脚踝肿了,怕影响工作,她用热水敷、涂抹红花油等办法,快速消肿,第二天照常上班。集中隔离点建成后,她主动请缨:"我是共产党员,也是执业医师,我上。"就这样她成为第一集中隔离点的中坚力量。
"有时候一天下来,为大家采购物资要跑二三十趟。"皮肤白皙、个子不高、声音细腻的王彤说。她和李玮负责前台资料登记、接听电话、人员交接、物资接送等工作,每天活动区域不大,但是一天要走上万步。运城市疫情防控的重点转为"外防输入"后,集中隔离点住进来的从境外回国人员多,有的人经常点外卖,或者家里送来衣服、零食等,"我们需要写上名字,做好消毒、把包装重新弄好,送上去交给同事赵水萍她们。"
特殊事件也考验着她们的耐心和毅力。隔离人员的情绪波动需要安抚,年龄大的需要多次问候,年龄小的需要关注网课和作业,带婴儿的妈妈需要特殊照顾等等。有时候凌晨时分,流调人员送来需隔离观察人员,大家就开始忙碌,房间整理、果食摆放、人员登记、手续完善等复杂的工作流程。"时刻保持清醒状态"——是她们特别能战斗的真实写照。
集中隔离点,充满着温情。她们在每天的正餐以外,还为每个被观察人员提供牛奶、饼干、牛肉、水果等温馨加餐,并给他们的心理送上了安慰和关怀。
"每一天,仅是帽子、手套、口罩、防护服、护目镜、脚套……一套防护装备穿戴下来,就得要10分钟,每一个步骤都要穿戴很仔细,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的照顾在这里隔离的人员。"赵水萍说。
赵水萍的同事宋丽洁将消毒液、物资搬进隔离楼层,又将一箱一箱的垃圾袋搬出来,厚厚的隔离服下,娇柔的身形略显吃力。从早上7时30分一直忙到晚上近11时,她们每天穿、脱防护服、摘掉口罩在五次以上。按照规定,每次进入都要换新的,但是由于物资紧张,她们每次脱下来,挂起来,严格消毒,然后又重新利用。
"想家吗?"记者问起宋丽洁。这个22岁小姑娘转过身去,"不想。"其实,她的眼里已有泪珠在打转了。
"能不想家吗,和我家姑娘一般大,在家里都是宝贝疙瘩。"说话的是雷磨琴大姐。她在这个岗位上已经服务了一个月了,带领等3名后勤人员,任劳任怨,后勤服务做到无微不至,背后的汗水和付出常人难以想到。
疾控中心妇委主任王洁红总结这里的工作时说:"这些姑娘都是身兼多职,是医生、是护士,同时也是搬运工、送餐工、清洁工。"
"目前在隔离点实时集中观察人员有 122 名。"疾控中心主任马祥告诉记者,"从隔离点成立至3月7日12时,已累计留观 187人,其中,65人解除隔离。数字简单,辛苦难言。"
"能在这么艰苦的环境、这么高强度的工作下,一直坚持在抗疫第一线,真的是抗疫的铿锵玫瑰!"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在一号集中隔离点的总负责人王旺盛竖起大拇指赞叹道。
疾控中心的女性占比在80%,疫情发生以来,她们没有休息过一天,没有人因为身体、家庭、儿女的原因而离开过防疫战场。
在3月8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向她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