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25日,美总统克林顿访华,中方对这次访华十分重视,提前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克林顿先生将访华的第一站定为陕西西安,并参观了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从1974年挖掘出来至今,接待了一百九十三位国家领导人、二百二十三位外国政要,可见其地位之高,而克林顿总统第一站观看秦兵马俑自然是情理之中。
然而,在参观之时,克林顿先生却突然表示要接见一个名为杨志发的村民,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正是克林顿的接见,改变了杨志发的一生,他到底做了什么,让克林顿总统主动提出接见?
退伍老兵打井抗旱
杨志发是秦陵镇西杨村人,这里距离秦始皇陵仅一点五公里,1958年杨志发心怀志向报名参军,被编入兰州军区某仓库勤务连,成为了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从小家庭贫寒的他,并没有上过什么学,不认识几个字,不过在部队时,他除了积极履行职责外,也学习文化知识,趁着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给自己充电,退伍时他的文化水平实际达到了小学毕业水平。
杨志发
1964年,杨志发退伍回乡,满怀着热血的他,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入了建设美丽乡村的阵营,先后出任过村团支部副书记、民兵连副连长、连长、生产队长等职务,工作上一丝不苟,一心为民,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当时国家号召各乡村兴修水利、改造良田,而作为生产骨干的杨志发,主动担任起了生产队打井队队长的职责,带着村民们打井抗旱。
西杨村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兵马俑没有出土之前,当地的村民一直务农为生,种植着柿子树、石榴树等。70年代时,一直是风调雨顺的西杨村,雨水越来越少,常年不下雨,大地愈发干旱,一年7-8个月都没有雨水滋润,只要一刮风,便会满天尘土飘扬。
天不下雨,农民种地就受影响,为了能够生存,杨志发带领村民们打井水灌溉农田。
这一年是1974年3月,村子里决定在村西南一带的柿子树林中打井,理由是这里枝叶繁茂,树底下应该有丰富的水源。
而在树林中,有一个荒废的土岗,村里人表示,这里常年寸草不生,而四周却都是柿子树,因而这个地方显得更刺眼。
大家都知道打井需要占用一大片土地,杨志发、杨培彦和其他几个村民商量,这块土地既然荒废,倒不如在上面打井,这样就不占用过多的土地。
然而,这一提议却遭到了村里老人的否认,在老人看来,这必然是一块坟地,不然不会不长草的,在坟地上打井那是不吉利的,就算打出来水了,也不干净。
结果很多村民想了想,认为有道理,不愿意再打井了,身为党员和退伍老兵,杨志发自然是不信这些东西,他找来了杨培彦等五个村民,大家一起在这个土地上挖井。
挖出“瓦王爷”引村民跪拜
当时的分工是杨志发、杨培彦在地下挖土,其他四个村民运土,这样分工合理,工作效率更高。按理说,他们几个人都是年轻人,有的是力气,挖上一口直径四米的大井也不成问题。
但热情高涨的杨志发、杨培彦两人,挖土挖到一米时就感觉十分吃力,比起其他地方的土地来说,这里似乎更坚硬。不过这两人还是没有放弃,坚持继续往下挖。
很快,细心的杨培彦发现,当挖到一米之外时,黄土变成了焦黄色,且如同烧过一样十分坚硬,很难展开作业,一铁锹下去也只是一道浅痕,用上了浑身力气,也只觉得手疼脚疼,双臂也开始发麻。
杨志发和杨培彦感觉十分诧异,不知道这是咋回事,他们挖了不一会儿就累得满头大汗,只能不停地补水。其他村民见状,开始嘲笑他们,认为他们太“逞能”,不听老人言,这下碰到难题了吧?
杨志发两人曾想过放弃,毕竟才挖了一米,此时放弃来得及。可听到村里人的闲言碎语,杨志发二人开始不淡定了,他们为了赌口气也要继续挖下去,不然今后可就成了村里人的笑话,今后再想指挥村民干活威信力也不在了。
就这样,一连挖了三天才挖了到了三米多,此时井下出现了厚厚的红土层,这些红土更显得坚硬,挖井工作更是困难。
其实这些红土在考古上有“红烧土”之说,如果再有夯土、木板炭,那必然就会有葬坑了。但村民们哪里知道这些考古知识,杨志发他们认为是火烧后留下来的,至于为何被烧他们并没有多想,只能继续挖下去。
然而,此时村民们却坐不住了,认为这是祖先的墓地,阻止杨志发他们继续挖掘,现在已经有蹊跷了,万一破坏了祖先的棺椁,那只会给村子里带来厄运。
就这样,有几个村民在思考后,打算放弃挖土,但已经挖了三米,如果就这么放弃,杨志发感觉之前的付出白费了,他不甘心,继续挖掘下去。
等挖到快四米时,杨志发在井的西北角处挖出了瓦罐之类的东西,这让他很是紧张,连忙喊来杨培彦,让其帮忙看看是什么东西。
杨培彦看了看,认为它应该是“瓮”,让杨志发小心点,别挖坏了,到时候可以带回家里盛放东西。
杨志发听了后,小心翼翼的挖了下去,将周围的土一点点清理掉,想要将这个“瓮”完整取下来,但没想越挖下去越不正常。
他将“瓮”上的泥巴去掉,结果露出了不知什么图形的花纹,结果发现这东西越挖越大,且向井的东南方向延伸。此时井上井下的人都看向了杨志发,大家也想看看他到底挖出了什么东西。
杨志发小心翼翼的清理,并将其拿了出来,再仔细一看,这哪里是“瓮”啊,它分明是一个“瓦人头”,有头有脖子。
杨志发看着心里发慌,不过杨培彦看了后说:“这大白天的,你怕什么,依我看,这应该是古代寺庙里的菩萨头,没什么好怕的。”
然而,他们两人镇静了,但井上的村民却吓坏了,大家发现这个“瓦人头”怒睁双眼,大家不由得多想:“在祖先坟墓里挖出这个东西,这恐怕是不祥征兆吧?会不会是鬼头?会不会给村里带来厄运?”
结果其他人纷纷拔腿就跑,并将坏消息传回了村子里,称:“杨志发打出鬼来了,打出鬼了,村子里要倒霉了!”当时是70年代,尽管国家正在“破四旧、立四新”,但人们的思想一时半会很难改变。
不过受好奇心的驱使,杨志发和杨培彦两人继续往下挖,发现下面的土壤明显变得松软很多,毫不费力就能挖上来。很快,他们又挖出了如同真人大小的东西,有手脚、有躯干。
此时轮到杨培彦害怕了,他生怕真的挖出“鬼人”了,毕竟当地一直流传着四处作乱的“地里鬼”。
但杨志发当过六年兵,又是党员,他很快就稳下来,对杨培彦说:“别怕,我们再刨下去,看看能挖出什么东西,我就不信这世上能有鬼。”
很快,年轻力壮的杨培彦也受到鼓舞,他说:“对,要是真有鬼,我们俩现在还能完好无损吗?依我看,这就是一尊完整的泥菩萨,兴许是一个文物呢!”
就这样,杨志发两人又挖出了大量的箭头,和一个看上去像弓不是弓、像枪不是枪的东西,其实也就是弩机,再往下挖是砖铺地,挖不动了。
杨志发和杨培彦商量,这东西可能是废铜,能够卖上一些钱,这样也能换上几包烟。他计划和断了左腿的“泥菩萨”搬到井外,结果发现这东西太重了,两个人根本就搬不动,而其他人此时早已经吓跑了,怎么办才好呢?
一不做二不休,两人商议将其砸成几截,再放在盛泥土的筐子里,从而运出井外。
到了上面后,杨志发将那颗“泥头”拿出来仔细端详一番,发现它并不是菩萨雕像,且这个人头服饰和发型和当今时代格格不入,应该有久远历史了。
然而,当杨志发将陶俑运到村口时,已经有很多人围在一起,大家都好奇杨志发到底挖到了什么东西。当时杨志发提前找来了一块布,将陶俑蒙上。
村里的老者将布拿到后,看到陶俑的样子,当场跪了下来,大呼:“不得了,不得了,这是瓦王爷,瓦王爷啊!完蛋了,挖到了瓦王爷。”
在西杨村一直有瓦王爷的传说,人们认为地里埋着的是瓦王爷,它是地下神灵,管理着大地的旱涝程度,而如果惹怒了瓦王爷就会大旱。
结合西杨村多年干旱,村民们认为正是瓦王爷预测有村民冒犯他,这才故意不降雨,给村里人一点颜色看看。
就这样,村民们纷纷对着瓦王爷拜了又拜,同时还在井坑旁边摆上了祭桌,并放上鱼、猪头等东西,祈求瓦王爷能够原谅西杨村的百姓,早点降雨,原谅杨志发的无知,让村子里风调雨顺。
因杨志发将“瓦王爷”的头颅挖断,还将它的躯体打碎,结果遭到了村民的指指点点,大家都认为他是村子里的灾星,给整个村子带来晦气。
迷信的村民们还不解气,开始大骂杨志发一家,就连他的孩子也不放过,认为他们一家必然会有三灾六难,就这样,全家人遭受了严重的精神困扰。
不过也有一个村民,趁着现场混乱,将挖出来的箭头等卖出去,卖了14元,其他村民听了后羡慕不已,也纷纷拿着锄头过去采挖。不得不说人性太矛盾,一方面责备杨志发,一方面自己却做着同样的事情。
获得三十元奖励
消息传得很快,杨志发等人挖出“瓦王爷”一事传遍了十里八村,很多人前来凑热闹。而当时公社派来管理农田建设、水利工程的干部房世民,听闻这个消息后,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查看。
杨志发
房世民见过世面,有文化,也懂得点文物知识,他知道西杨村附近挖出不少国家级文物,这个东西必然不是“瓦王爷”那么简单,他立马制止正在“挖宝”捡漏的村民,要求大家不要再挖了。
村民以挖井为借口,还要继续挖掘,房世民表示挖井一事先放一放,等专家来了后再做处理。随即,他立马将消息上报给县文化馆,馆长赵康民听闻后随即骑着自行车来到现场。
赵康民对着这些陶俑碎片进行分析研究,他对其简单进行拼接,发现这个俑个头比较大,可达到一米七八左右。此前他也曾见过陶俑,但要小的很多。
因这里距离秦皇陵很近,作为文化馆的馆长立马将其和秦俑联系起来。不过他又拿不准,此前从来没发现这样的俑。
为了确定它的身份,赵康民特意来到了井下,这才发现下面铺的是秦砖,也就是说这个陶俑必然是秦代的产物。
就这样,赵康民提议将这个陶俑残件运回县文化馆,房世民连忙喊来杨志发等三人,让他们利用架子车将其运到县城。
就这样,三个人、三辆架子车,载着不久后惊艳世界的兵马俑来到了县文化馆。而县文化馆给了杨志发等人三十元作为奖励,不过这三十元并非奖金,总之糊里糊涂就给了这笔钱。
而在文化馆内,赵康民开始了对陶俑的恢复工作。这一期间,他又组织农民去往现场陆续挖掘,在井的周围挖出了南北长为十五米、东西宽为八米的大坑,发现了更多的陶俑。
在两个月的拼接中,赵康民组成了两件栩栩如生的真人陶俑,这也是兵马俑第一次向世人展现它的模样:其身高为一米七八,腰系着束带,穿着战袍,腿扎行藤,而在赵康民的鉴定下,这应该是秦朝“武士俑”。
因记者报道才引来注意
按理说,如此重大发现,应该逐级上报到中央,但赵康民等人却秘而不宣,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中央对其一概不知。
当然,赵康民表示,因当时正值“破四旧”,他从1963年开始搞文物考古,但这些年里很多文物被打砸,他本人也成了造反派的“眼中钉”,为了保护陶俑不被打砸,因此赵康民等人请示县委,暂时不对其上报。
不过真正让兵马俑闻名世界的是记者蔺安稳,他是临潼县渭阳村人,1964年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1974年6月他回到老家探亲,在县文化馆工作的妻子将“古陶俑”发现经历和他说了一下。
他决定亲自来到文化馆一探究竟,这一探,他就被高大魁梧的陶俑震惊到了,没想这个陶俑威风凛凛器宇不凡。
因蔺安稳是历史爱好者,对秦始皇和秦国相关记载十分熟悉,他发现这些陶俑是依照两千年前的秦代士兵制造,这是非常罕见的。
蔺安稳找来赵康民了解具体情况,又去往西杨村工地上进行探测,有不少村民表示,在过去多年里,不少人都挖到过陶俑,但并没有重视。
有了这些充足的了解后,蔺安稳立马怀着激动的心情,撰写了一篇关于秦俑发现经过的报告,引来了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这是继“文革”时中山靖王墓、马王堆汉墓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6月30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批示:“建议文物局和陕西省委协商,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护好这些文物。”
随即,国家文物局立马电联陕西文管会,询问秦俑的详情,结果省文管会对这一发现一概不知,国家文物局才知事情严重性,处长陈志德立马赶往西安,并在考古专家的陪同下来到西杨村。
这些专家尽管经手众多文物,但看到赵康民修复的陶俑,依旧震惊不已,毕竟它太独特了,和真人无异。专家们提议进行考古发掘,保护这一重要文物。
兵马俑博物馆建成
1974年7月15日,经国家批准,一支考古队伍就此走进西杨村考古。起初专家并没有长期入驻的打算,谁也没想到陪葬坑竟然这么大,在半个月下来,大家连俑坑边都没找到。
有人质疑:“这应该不是陪葬坑吧?已经挖了四百多平方米了,哪有这么大的?不如先用洛阳铲探探底吧。”
就这样,考古学者一铲一铲钻探,经过了一个半月,这才探明俑坑深为五六米,面积为一万余平方米,专家将其定为“一号坑”。
这么大的俑坑,显然仅靠考古队是挖不完的,后来又请来了官兵进行支援,在一年的挖掘中,使得埋藏两千年的兵俑重见天日,其一号坑东西长为两百三十米、南北宽为六十二米,面积为一万四千平方米,这一惊人发现惊动了世界。
老帅聂荣臻得知后,提出了建博物馆的想法,后经李先念拍板组建博物馆,1978年建成,1979年10月1日正式开馆。
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兵俑后感慨:“世界有七个奇迹,秦俑坑的发现可算得上第八大奇迹。不看金字塔不算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过中国。”
就这样,世界第八大奇迹这一赞誉就此传开,成为秦兵马俑的代名词。
因克林顿一举动,杨志发命运转变
然而,兵马俑发掘了,发现者杨志发的日子一直不是太好过。早在专家入驻西杨村时,村民们的恐慌就一直加剧,大家担心专家们会发掘出更多的鬼怪,因此对杨志发冷言冷语,认为西杨村的变化都是杨志发造的孽。
没办法,杨志发只能带着全家人搬离村子,在远离村子的荒地上搭了个棚子,就此居住下来。
秦兵马俑的发现让专家大为兴奋,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的宝贵文化财富,必然得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才行。但想要申报,那就需要一道手续,也就是发现者的签名。
专家们四处打听杨志发的去处,好不容易找到了后,结果杨志发不敢承认,他接连否认自己的发现,生怕挖出“鬼头”一事再次打搅自己的生活。
此时,专家才从村干部的口中得知杨志发的遭遇,对他进行了苦苦解释,说:“你这是功,是大功,不是错!”
杨志发弱弱地问道:“这真是功吗?如果是真的话,请给我一个奖状吧,我想证明我自己,我不是带来晦气的人,我也希望能回到村子里住。”
专家答应了他的请求,给了他一个奖状,并亲自为杨志发辟谣,讲述了他的贡献。
博物馆建成后,西杨村的人才知道要感谢杨志发,毕竟博物馆建成后,当地成了旅游胜地,村民们再也不需要依靠打井种地谋生,反而利用旅游产业致富,当地村民依靠民宿、餐饮等致富,西杨村很快成为富得流油的村庄。
不过杨志发尽管也做起了生意,但他没有生意头脑,到最后只能依靠农田耕作。他也曾想去博物馆参观,可没想门卫只认门票,不管他是不是第一个发现的。
直到1992年夏,央视拍摄《中国农民》时,这才让杨志发上镜,并借此来到了博物馆内。到了1995年7月,秦兵马俑二号坑开放,经理冯东认为,可以邀请杨志发当“坐堂嘉宾”,每个月支付五百元工资。
就这样,杨志发每天和游客合影、签名,日子开始充实起来,1996年还被上海电视台邀请。杨志发激动表示:“上海人民将我们当成贵宾,这是沾了秦俑的光啊!”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首次访华,并参观了秦兵马俑,但克林顿却请求见上发现人杨志发一面。此时正是农忙期间,杨志发在农田里忙得不可开交,政府连忙派人请来杨志发,并给他一身新衣服。
而克林顿见到杨志发后,当场就让他为自己签名。不过杨志发尽管曾签名,但写的字并不是太好,且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领导人,在工作人员的解释下,这才浑身哆嗦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正是克林顿的亲自接见,彻底改变了杨志发的命运,省领导派出当地最知名的书法家为杨教授设计签名,并教其练了几个月。
在一番努力下,杨志发的签名变得更加漂亮大气。随后,他又被任命为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月薪8000元,每月坐馆十天,并为中外游客签名,还可得五千元津贴。
当然,杨志发所拥有的一切是他应得的,正是当初他执意要挖井,才有了秦兵马俑这一无价之宝的出土问世,且事后他也没有索要物质奖励,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