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热播的电视剧《老中医》已经播出20集,从开播时的好评如潮,到现在吐槽遍地,豆瓣的给分也下降到了6.5分,真正的高开低走。最初,人们抱着该电视剧是著名编剧、著名导演、著名演员领衔主演的,是一部弘扬中医药发展的主旋律电视剧,但随着剧情的发展,电视剧存在的诸多硬伤,使人们的希望和兴趣荡然无存,即便老戏骨的精湛表演,也难挽颓废之势。
编剧上的硬伤,注定了该剧难成经典。
拔高一人,贬损所有,“洪桐县里无好人”,这是最大的败笔。为了塑造翁泉海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不仅贬低赵闵堂和吴雪初,还对剧中其他治病的中医大夫丑化抹黑。
中医生存几千年,主要靠祖传和师承,而且是各有专长,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医者有专长”。首届全国名老中医,上海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朱南孙,系“朱氏妇科”第三代传人,擅长妇科疾病。民国时期上海孟河名医界的代表丁甘仁虽然于临床内、外、妇、幼、喉科及疑难杂症无一不精,而在医治外感热病方面更卓有成效。建国前后的京城四大名医也都是各有所长,孔伯华:幼承家学,研讨古医籍,擅长温热病学,喜用石膏。汪逢春:擅长治疗时令病及胃肠病,对于湿温病多所阐发,启迪后学。施今墨:遣方用药自成一格,其处方配伍精当,药品繁多,前后搭配无不相合,博得了“雍容华贵”的美誉。萧龙友:弃官从医,自学成才,擅长治疗虚劳杂病,论治主张四诊合参,治愈了许多疑难病症。1892年,川中霍乱流行,省会成都日死八千人,街头一片凄凉,棺木销售一空。很多医生因惧怕传染,不敢医治。正在尊经书院求学的萧龙友挺身而出,年仅22岁的他,约同当地医生陈蕴生沿街巡治,用中草药进行救治,使很多病人转危为安,人称“万家生佛”。经此一事,萧龙友声誉鹊起。《老中医》中翁泉海只身去矿区治霍乱恐怕就是出自这里。正是千千万万的各有所长的中医大夫支撑起了中医治病求人几千年的历史,支撑起了几千年来平民百姓和达官贵人的寻医问药。而《老中医》除了塑造了一个高大上的翁泉海外,本来也是名医,中医世家的赵闵堂,擅长妇科和骨科,又留洋西医,却没有医好一例病人,被塑造成了一个小丑级的人物,吴雪初也是上海名医,擅长针灸等,剧中除了喜欢和达官贵人社会名流结交朋友,就是老谋深算、贿赂四方,没有看到其治好一例病人。某矿区发生霍乱,在矿区治病的中医大夫更是为蝇头小利草菅人命,而且欲致翁泉海与死地。使人感到剧中除了翁泉海,没有一个好大夫,都在草菅人命,糊弄百姓。这不是在宣传弘扬中医,而是抹黑中医。
极不严肃的收徒弟,让人无法相信几千年的中医是如何传承至今的。中医的传承靠的是祖传和师承,近代主要靠中医学校。而《老中医》剧中,翁泉海不负责任的收了四个毫无潜质的徒弟,来了:木纳愚笨,泉子:就因为会维持秩序,虽然机灵但没有任何基础和文化。斧子:脾气暴躁,两把斧子舞不出任何名堂,也没有什么文化基础。小铜锣:一个二百五,只知道扯着嗓门喊叫,缺乏悟性。赵闵堂收徒更是可笑,就是为了听铃医走街串巷的笑话,而收高小朴。如果中医世家都如此收徒,恐怕中医早已灭绝。
中医药之所以能生存和不断发展是因为其不断博览众长,不断创新的结果。民国时期的丁甘仁就是集孟河医家之众长,后成孟河名医的代表人物,京城四大名医也都是学贯古今,博览众长。当今,中医药发展的一个趋势就是中西医结合。中国几千年的中医中药,是几千年来治病求人的经验汇总和传承,但很多缺乏医学理论的支撑。西医靠的就是医学理论和科学研究的支撑,所以,有些西医指责中医药不科学。但是,中医药治病求人却是现实存在的,而且能标本兼治。因此,从近代开始,许多中医大师如施今墨、恽铁樵、章次公等,他们认为中医、西医是根本不同方法之两种学说,中医自有其立足点,西医自有其长处,主张吸取西医的实证方法,革新中医,创造出较古人为精,视西人尤密的新中医。强调中西医欲求融合,必求我之卓然自立等等,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洋为中用。并从医学理论和科学研究入手拓宽中医药的发展空间。现在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及慢性病都很有成效。而《老中医》刻意回避西医,对中西医结合更是避而不谈。其实,赵闵堂就完全可以塑造成中西医结合的代表人物,因为他即是中医世家,又留洋学习的西医,中西医结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可惜的是由于编剧的视角缺陷,让他只是以一个丑角的形象出现,实为一大败笔。
《老中医》在编剧上的硬伤太多,实在是无法一一列举,无论有多少老戏骨支撑,也无法成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