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们刚刚推送过一篇英国权威杂志《视与听》评选的年度十佳电影,第一名是阿方索·卡隆的《罗马》。
说来也巧,文章推送第二天,网上就有了高清资源。但是对于这部电影应不应该被选为今年的NO.1,我们的作者时间之葬有一点不同意见想说。
文 | 时间之葬
《罗马》是那种看上去很高级的电影,所谓的“看上去高级”,指的是它的视觉和影像。
只需要看罢开场十几分钟的三四场戏,你就能立刻明白导演卡隆想要呈现给我们的是什么,或者更准确地说,想以怎样的方式把这一切呈现给我们。
复古的黑白摄影下,是更加复古的长镜头——没有特写,永远是远景或中景,以一种统览全局的方式把大幅的画面和巨大的信息量呈现出来。
镜头往往只是简单的横移,有好几场戏我们都能看见镜头缓慢地从左摇到右,然后又从右摇回左边,仿佛一个节奏精准的钟摆,也很有点像是手持一副画卷徐徐展开,然后再徐徐合上。
大广角镜头不时出现,在这些镜头里,是视角开阔的复杂影像。
壮阔的自然风貌是背景,数量众多的人群和事件在不同的景别里交替上演,有时是城市贫民窟的素描,有时是上流社会庄园的纵览,还有更加震撼的街头游行。
这样的长镜头美学,在这个平均镜头往往只有几秒钟的年代,天然会赢得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学院派和影评人的赞美。后者当中的许多人就认为,卡隆这一次拍了一部墨西哥的平民史诗。
卡隆这次刻意打造的镜头风格(他自己担任了影片的摄影),的确很像史诗的拍法,因为这样的镜头看上去足够客观中立,不介入人物和事件,只做观察和白描,也相当克制不去煽情,更加丰富的情绪需要我们自己去信息量巨大的画面当中寻找。
必须承认,有那么三四场戏,卡隆的确达到或接近了这一效果。
其一是女主角可莉欧与男友费尔明在电影院里那场。
远景里巨大的银幕上电影正在放映,而黑暗处的中近景里则是无数只有背影的观众。我们会发现近景是可莉欧与费尔明正在接吻,中景里又有另一对情侣在接吻。
当可莉欧反复三次提醒费尔明她怀孕了时,费尔明最后终于找了个蹩脚的借口开溜。他说要去上厕所,但是电影马上就要结束了。
在接下来的一分多钟里,我们真的就看着电影结束散场,而以为费尔明会回来的可莉欧,就那么一直呆呆地在原地等他回来。
长镜头一个最大的好处是能直观地呈现时间的流逝,这个镜头就是最绝妙的体现。
另一场戏则是可莉欧在老太太的陪同下去买婴儿床。本来这是十分正常的一慕,但是虽然街头突然发生暴动,警察开始攻击学生,惊慌失措的学生迅速溃散,有一个就从楼下跑到了卖婴儿床的商场里来。
变化来得迅速且突然,迅速到我们还来不及反应具体发生了什么,枪已经响了,那个逃跑的学生被杀死。
而可莉欧的额头前也有一把枪正在指着她,持枪的人正是抛弃了她和快要降生的孩子的费尔明。紧接着,由于过于紧张和受刺激,可莉欧的羊水破裂。
这场戏里的戏剧性来了一次集中性爆发,可能是全片最紧张的场景。但是卡隆没有过多渲染,事件迅速地发生而后完结。
顺带值得提一下的是,这里指涉的学生被杀事件是墨西哥历史上震惊世界的一场屠杀,发生于影片故事里的1971年,有100多个学生被杀。
第三场令人叹服的戏,无疑是可莉欧在医院的分娩。
镜头几乎是从可莉欧被送到医院的那一刻就马不停蹄地如数呈现了她是如何被送进病房,然后经过检查、听诊、触诊,再被送到产房,迅速地生下婴儿,然后又迅速地得知婴儿已经死去这整个过程的。
医院的紊乱和嘈杂,医生的手忙脚乱,都是这场过于真实过于残忍的分娩的背景。
到最后,可莉欧只能无助地躺在病床上,抱着死去的孩子,都来不及和它真正的告别。
这可能是拍得最好的一场分娩戏,新生与死亡被如此真实地勾连了起来。
这几场戏之所以出色,是因为它们始终都聚焦于人物,人物的命运在真实的时间流逝里息息相关。
但在其它更多同类长镜头里,我们就难以感受到这种息息相关,它们更像是简单地重复与呈现,有时甚至是为了呈现而呈现。
《罗马》里有卡隆大量的私人回忆,那些关于墨西哥70年代的真实记忆,然后他把这一切如数塞进了这部电影里。
有好些宏大场景的描绘都与核心人物毫无关联,它们更像是一种记忆里的风情和奇观,被纳入影像当中。
或许因为这样会加强这部电影的纪实感,能强调它始终致力于描绘一个宏大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在这些描绘里,我们时而会感觉卡隆想要呈现的不再是主人公(可莉欧和她服务的家庭),而是整个墨西哥社会,尤其是其中的弊病和痼疾。
我们时而会感到上层阶级与底层贫民那巨大的鸿沟与断层,一边是主人们正在楼上纸醉金迷,另一边是佣人们只能在楼底苦中作乐。
还会感到那种暴戾与冲突的氛围。狂躁的费尔明和他那一大帮同伴,就是最生动的写照。
总而言之,在大部分时间里,卡隆呈现给我们的,是社会正在破碎和撕裂,每个人都只能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和行动,扮演自己的那个角色而已。
但在影片最后,我们却看到卡隆把之前费力呈现的那些社会景观一笔勾销,重新把焦点全部对准了这个家庭。
不仅如此,他同时还把之前的那些隔阂与对立也一并一笔勾销,经过了最后那次海滩之旅后,这个本已破碎的家庭和本已被撕裂的可莉欧,突然奇迹般地痊愈了。
不仅痊愈,她和主人一家甚至彻底包容接纳了彼此,开始共克时艰了。
这个过于理想化的好莱坞式结局,让卡隆在之前大半部电影里所作的努力,就这么付之东流。
苦难在这这个结局里,成了一件精致的道具。
它证明了之前的观察和描绘很可能都是一种伪装的姿态,只是空有一副冷静的架子,却并未真的对可莉欧这样的人群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同情与认知。
这个结局彻底出卖了卡隆。《罗马》因此也只是看上去很高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