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士弘晚年笔耕不辍
百岁兄弟马识途(左)、马士弘在新书首发现场 资料图
马识途(左)百岁书法展时,马识途与哥哥马士弘交谈甚欢 资料图
今天一早,马识途的女儿马万梅在微信群发出消息:“各位朋友,通报个情况,我伯伯于今日早晨七点多钟去世!”随后成都商报记者得到证实,马万梅口中的伯伯正是马识途的哥哥马士弘。
“还有4个月,伯伯就105岁,我们前几天还在商量如何给伯伯庆祝生日。”马万梅告诉记者,一周前,马士弘食不下咽,就被家人送到医院。一大家人前去看望他,刚开始思维还很清楚,可就在这两天开始糊涂不认识人了,连孙子都不认识了,但却认识弟弟马识途和马子超。三兄弟一起聊天,马士弘还提到马识途搬新家,他想去看看。马识途还说到时候叫晚辈开车去接他。
马万梅说,今早,堂哥马万杰告知伯伯去世的消息,他没想到这么突然。而且今天需要马识途为他的哥哥写挽联,瞒不住了。现在马万梅正六神无主不知如何告诉父亲。怕哥哥去世对马识途打击太大,于是叫来兄弟一起商量对策,如何可以缓解一下马识途内心的悲痛?
忍着悲痛,马老为哥哥写挽联
百岁兄弟的百年情谊
2014年8月,当时103岁的马士弘和100岁的马识途两兄弟还同时出版了各自新书《百岁追忆》和《百岁拾忆》,将各自精彩的人生故事呈现给读者。成都商报记者曾经到马识途的家采访两位老人。
当时马识途说不想接受采访,闪光灯会让眼睛不舒服,但他和哥哥的合影却很少,所以听说要和哥哥拍合照,才欣然答应。马识途说,他和哥哥从小一起同吃同睡同读书,自幼感情甚好,八岁后分开,之后重逢,性格虽不同,但出奇的融恰,几乎没有发生过冲突。志向兴趣也非常相近。这一百年来,从未吵过一次架。
老人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上世纪初,四川忠县石宝乡坪山坝上有一户马姓人家,父亲马和琼,字玉之,其子女按照叔伯兄弟的排行,老三马士弘,老五马识途,八弟马子超。一个世纪过去,马士弘已104岁、马识途也满了101岁,八弟马子超也是94岁,这三兄弟见证了中国的百年历史……
新中国成立前,兄长马士弘为国民党军官,弟弟马识途是中共地下党员,兄长是黄埔军校毕业,弟弟是西南联大毕业,兄弟俩均为杰出人士,但所走道路截然不同。马识途说,“分开后的10多年,我们偶有见面。1941年的时候,我在重庆被特务追捕,还是三哥特地从家乡过来,利用他的身份掩护我脱身。”马士弘说: “从1937年8月的上海淞沪战役起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我都在抗战第一线。”抗战期间,马士弘、马识途两兄弟都没见过面,直到1950年二人才重逢,大难不死,不禁感慨涕零。
字字句句是哀伤是不舍,马识途为哥哥题写的挽联
后在成都定居后,马士弘家住和平街,马识途家住指挥街,虽然相距两公里,可“三哥”还是无惧“路途遥远”,只要无聊了,就去“五弟”家串门唠家常,这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消遣和调剂。103岁的马士弘还曾给成都商报投稿“我所经历的淞沪会战”。
晚年,马士弘一直笔耕不辍,两个月前,他还拿着放大镜读书看报和写作,甚至还在写蝇头小楷。今日,记者拨通马士弘儿子马万杰的电话。马万杰正在为父亲准备后事。他说此前父亲身体一直很不错。前两年,检查发现肺部有阴影,如果要确诊,还需要活检。但是医生考虑到他那么大年龄了,没必要受活检那个罪。但猜测很有可能是癌症。最近两个月身体很虚弱,十多天前住院,今晨逝世。
马士弘
1911年生于四川忠县(现重庆市),1934年从北平中国大学毕业后,投笔从戎。抗战八年,始终在第一线与日寇作战,参与了上海“八一三”淞沪会战、保卫武汉大会战、宜昌战役、石牌要塞会战、常德战役等五大会战和无数次防守战斗,累历险情。曾发表回忆文章若干篇,出版有《迎接新时代》《四川忠县石宝乡坪山坝上坝马氏家史·先父马玉之生平述略》等书。
马识途
著名作家,电影《让子弹飞》原著作者,原名马千木,1915年生于四川忠县(现重庆市),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组织工作。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夜谭十记》《沧桑十年》,纪实文学《在地下》等。2014年1月,马识途举行了书法义展,卖出230多万,全部捐给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为此,文学与新闻学院设立了“马识途文学奖”。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陈谋 编辑 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