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勇 | 文
有人说,明代的历史充满了专制、独裁和暴力,明代特务政治把社会变成了人间地狱;有人却认为,明代的历史洋溢着睿智、新奇和文明,商业社会开放,思想文化活泼,中西交流顺畅,开启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纪元。迥异的观点似乎让人莫辨是非。
明朝是中国传统帝制的延续,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的体制之内也不乏反传统的思潮,融入世界的足印清晰可循,甚至一度仍然走在世界的前列。在明代,垂死与方生并存,腐朽与神奇共生,有机遇,更有挑战。
近期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彭勇做客澎湃问吧(id:pengpaiwenba),与读者谈谈明代的历史与文化。本文系问吧精选问答。
为什么明朝皇帝奇葩较多?
ywq:彭老师,为什么明朝皇帝奇葩较多?是否与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关系呢?朱元璋的画像是否如真人一般鞋拔子脸,还是后来清朝统治者歪曲的呢?
彭勇:明朝的皇帝奇葩多,简单概括,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皇帝制度的选拔比较严重遵循了“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的嫡长子继承制,生而为皇帝,导致皇帝的素养不是最高的,而皇权又是高度集中,当皇帝的比较放肆。二是明朝的皇帝制度运行中,行政机构运行制度相对完善,内阁六部等权力机构可以很好地保证国家权力运行,皇帝不是事必躬亲。
朱元璋的画像,目前比较清楚了。
首先,朱元璋长相既没有历代帝王像那样漂亮,也不是尖嘴猴腮丑陋无比。俊相过于美化,标准和规范,丑陋的那个是人为的想象和歪曲。它们都是似像非像的写意画。
其次,那幅丑像,并不是清朝的污蔑。朱元璋的画像在明朝就已经被“丑化”了,或者说被“异化”了。不能让清朝背这个锅。
俊的那张正像,为官方标准画像,宫廷所绘朱元璋真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 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像大不类”。
丑的异相,一副弯月型的脸庞,容貌险奇怪异,有的还满脸布有黑子,多被民间奉为真身,实际是民间的想像和异化。
明清的帝王很多,为什么太祖会出现如此截然不同的、一俊一丑两类画像?研究者认为,一是太祖以农民之身而成帝业,民间传说甚多,他本身就是个传说、传奇;二是朱元璋的双重性格,他既是雄才大略的旷代圣主和明君,又是嗜血的暴君和凶徒,无知 、猜忌、多疑、滥杀的故事,在明代中后期民间流传。
换言之,名人八卦多,朱元璋特殊的出身、背景、性格,在明清时期不断被演绎,于是出现了两张完全不同的画像。
朱元璋两幅不同的画像
喜多宝:你怎样评价朱元璋?
彭勇:朱元璋推翻元朝,统一全国,并采取措施安定社会、发展生产,奠定了明初盛世的基础。他亲手擘画的典章制度不仅为他的后代子孙所遵循,而且也多为清代所继承。他创建的明王朝享有长达277年的绵长国祚,成为中国历史上统治年代仅次于唐朝的王朝。当然,朱元璋强化专制主义皇权统治,滥用刑罚,屠戮功臣的恶劣做法,对当时和后来都曾产生很大的消极作用。但总的说来,他不愧是古代帝王中一个有作为、成就的突出人物。清圣祖玄烨称颂明太祖和明成祖说:“朕观《明史》,洪武、永乐所行之事,远迈前王。我朝见行事例,因之而行者甚多。且明代无女后预政、以臣陵君等事”。他曾为明太祖的陵墓题词曰:“治隆唐宋”。铭刻这一题词的石碑,至今犹屹立在南京明孝陵之前。
相信就存在的力量:您好,彭老师。请问明末崇祯帝真的很勤俭吗,还有为什么明末明明是一个王朝的衰垂之际却还名将辈出?
彭勇:崇祯皇帝与前面的几位皇帝相比,算是比较节俭,也是很勤勉。主要原因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内忧外患,还真需要他小心应对。
乱世出英雄,明末出几位名将,也算是正常,时代的需要。不过,相比较明朝中期,与戚继光、俞大猷和李成梁相比,明末的名将,还是差点事。
书极卜凡:如何评价明孝宗朱佑樘?能算明朝好皇帝吗?
彭勇:孝宗即位,改明年为弘治。即位之初,在即位诏中,他即对成化年间的裨政予以修正,佞幸李孜省、太监梁芳和外戚万喜等人受到撤职或流放。不久又裁汰了成化年间的传奉官二千余人,罢遣滥发、滥封的禅师、真人和西番法王、国师等千余人。在斥罢权阉奸佞的同时,他还广开言路,刷新政治,朝中出现了一批中正廉直的官员,如王恕、马文升、刘大夏、刘健、谢迁和李东阳等,政治气象为之一新。
后世史家对孝宗评价颇高,《明史•孝宗纪》评价说,明朝的16个皇帝中,除太祖、成祖之外,值得称道的只是仁宗、宣宗、孝宗三位。仁、宣时期,国家大势稳定,纲纪修立,民风淳朴。成化以后许多历史时期,看似天下太平无事,实则安逸之下,易于沉溺在怠政和贪欢之中,骄奢滋生。孝宗能够亲行节俭、举止有度,勤政爱民,兢兢业业,坚持“保泰持盈”的治国之道,倡导朝野清明安宁,百姓安乐丰实的理想生活。后人认为,只有孝宗明白《易经》中所说的“没有始终平直而不遇险阻的,没有始终往前而不遇反复的,处境艰难而能坚守就不会出现祸害”道理。比较而言,孝宗有建立“治世”的理想,“法祖用贤”,所以远比他的父亲勤政得多,他能约束自己,亲贤远小。
但孝宗并未始终如一,早在弘治八年(1495),在宦官李广的诱惑下,他着迷于斋醮、烧炼,长期深居内宫,闭门不出,以至于等待他处理的奏章有“稽留数月,或竟不行。事多壅滞,有妨政体”,根本谈不上召见大臣、共商国是了。而且他的一支“用贤”队伍严重老化,因循太祖、太宗旧章有余,创通与革新不足。因此,与其说孝宗在“中兴”,不如说是带有浓重的保守色彩的复古活动,与快速发展的商品经济和求新求变的社会风尚相比,孝宗的中兴反而有“拉历史倒车”之嫌。
归隐:老师,天启皇帝传统看法说他没文化,昏庸,忠奸不分,但是我看到一些新的看法和传统看法完全不同,您怎么看呢?
彭勇:天启皇帝他的父亲不受神宗(天启的爷爷)待见,到16岁时还没有给派老师教学,后来派的老师因为口音的问题,也听不太明白,所以早年读书确实很有限。但说他是文盲,一是比较其他皇帝他的文化水平不高,二是形象的比喻。实际上,天启皇帝是接受的教育,因为是皇子、后来当了皇帝,经筵和日讲教学还是比较系统的,从传世文献看,他的文化水平还是可以的。
只不过,由于早年的经历对他影响太大,而且明朝到了末年,国家局势如此,尤其是魏忠贤当权,他的能力又极其有限,很难有大的作为,这也是事实。
晦:“明亡,实亡于万历”,对于这句论断老师您怎么看?
彭勇:万历在位达48年之久,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长达半个世纪的任期,对大明帝国的命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把万历亲政作为明后期的开始,意味着万历之后的明代革新政令的努力宣告结束,明代政治走向全面衰落。
万历朝政局的巨大转变是从张居正去世后不久开始的,这又源于对张居正和冯保二人的清算。大婚与成年之后的朱翊钧想摆脱二人的政治影响,独立施政,而宫中的宦官与朝中的大臣之间的权力争斗则提供了这种可能,加速了这一进程。
在亲政的前几年,朱翊钧凭借独立执政的热情,坚持一贯的勤政作风。但万历十四年后,他又成为一位出了名的怠政皇帝,数年不临朝治事,前后迥异、看似矛盾的风格,却倒出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真实的精神生活。
明中期以后的党争激烈,奏疏空疏,朝政无序,也让他萌生了对政治的厌恶、对朝臣的反感。
他本人过分的迷信权力、相信明王朝的国力,以及他认为某些日常“琐事”无须劳力伤神的想法有关。基于这种心态,他在权力的巅峰舞蹈,有专断、也有玩弄和忽视。正是他的这种心态,导致了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产生了无可挽回的严重恶果。
明神宗朱翊钧
明朝专制独裁还是活泼开放?
rui孙:明朝时期也有一些禁海政策,相比于清朝来说明朝的禁海政策是较为宽松吗?
彭勇:明清海禁的相似之处都是为了防范来自海上的敌对势力,采取了措施,但并不能称为海禁,有禁令而未见严禁禁止。这一时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原方国珍、张士诚旧部与倭寇互相勾结,危及明朝的统治,洪武四年(1371),太祖下令实行“海禁”,“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明太祖实录》卷70)。海外贸易主要通过官方朝贡。明成祖即位后,恢复了明州、泉州、广州三市舶司,欢迎各国入明朝贡,但禁止私人下海通商贸易。实际上,这个时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禁。
清初的海禁政策是为了防范郑成功,他的手段和措施更加严厉。从顺治十二年(1655年)开始,清廷为断绝东南抗清势力的军饷及物资供应,禁止沿海省份帆船入海,此后又将局部地区居民赶到内地,实行迁海政策。顺治十八年,全面实行海禁,在沿海各地发布迁海令,派大臣前往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五省“立界移民”,“不许人迹至海澨,片板不容入海洋”。同年,再发布《严禁通海敕谕》,称“郑成功盘踞海徼有年,以波涛为巢穴,无田土力可以资生,一切需用粮米、铁木物料皆系陆地所产,若无奸民交通商贩,潜为资助,则逆贼坐困可待。”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收复台湾后,才下令全面复界,持续二十二年的迁海政策始告结束。
明清初期的海禁都随着政权稳定之后,又有所开放。明代中期私人海上贸易和交流越来越繁盛。清廷开放海禁的康熙二十三年(1684),便有20余艘中国商船抵达日本长崎,四年后有193艘,可见对日贸易的迅速发展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日本在长崎港建造专供中国商人居住的唐人坊。
明清中期也都有海禁,明朝是为了防御倭患(嘉靖大倭难),嘉靖帝正忙于“大礼议”,无暇处理外交争端,对各国朝贡也不感兴趣。嘉靖三年,他重申明初的禁海令,下令加强福建、浙江和广东沿海的监管和巡逻。嘉靖十二年,再次重申禁海令,要求浙江、福建和两广官军厉行海禁,派兵防剿,“一切违禁大船,尽数毁之。自后沿海军民,私与贼市,其邻居不举者,连坐”,措施是非常严厉的,可称之为海禁。
康熙未年,到雍正时间,对外政策出现了大的波折,很大程度上是清朝与西方交流中发生的障碍。比如与西方传教士发生了激烈冲突,影响了中西交流;英国等国商人在中国沿海的冲击与骚扰加成。乾隆二十二年,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今江苏连云港)三口,只允许广州一地为通商口岸,称为“一口通商”。这是比较典型的闭关锁国时期。
嘉靖大倭难解除后,到隆庆年间,很快明朝又开关了。隆庆元年(1567),明廷应福建巡抚涂泽民的奏请,下令部分开放海禁,允许在漳州月港(今福建海澄)出海,“准贩东西二洋”。私人海上贸易很繁盛。明代海外贸易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并不存在闭关锁国。
在清代的“闭关”时期,日本以及英美等西方国家通过海上至广州、上海等地进行贸易的船只和货物逐年增多,中国与欧美等国的贸易规模仍在扩大,来到中国的欧美商船数量仍在逐年增加。原因是中国商品与西方相对强大的比较优势。在1840年之前,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使得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说明清闭关锁国是个伪命题。但两个王朝一度都曾实行严禁的海禁政策,二者的区别是防范的对象不同,采取的措施严厉程度不同,产生的影响也有很大的不同。对明朝似乎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对清朝及其以后产生的影响却非常大,无论是清初的海禁还是乾隆时期的海禁,其破坏力都远超过明朝。主要原因是时代不同了,不仅国内的形势不同,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变化。
范五爷:明代是否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思想最为开放个性最为明显的王朝?
彭勇:我很喜欢嵇文甫先生在《晚明思想史论》一句话,“晚明时代,是一个动荡时代,是一个斑驳陆离的过渡时代。照耀着这时代的,不是一轮赫然当空的太阳,而是许多道光彩纷披的明霞。你尽可以说它‘杂’,却决不能说它‘庸’;尽可以说它‘嚣张’,却决不能说它‘死板’;尽可以说它是‘乱世之音’,却决不能说它是‘衰世之音’。它把一个旧时代送终,却又使新时代开始。这在超现实主义的云雾中,透露出现实主义的曙光。”周作人对晚明也有浓厚的情结。
那是一个怪物:明朝有没有一些君主立宪的影子,文官集团是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彭勇:应该说是有的。文臣集团可以在一定程度制约皇权,比如廷议就是重要的形式,科道监察体制也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虽然最终决定权仍然在皇帝,但在许多事情上,大臣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意见,并且对皇帝的行为进行建议、甚至是批评,从而影响最终的决策。
晚明时代,许多思想家以民本主义为武器,猛烈抨击专制帝制,要求多方限制君主特权,甚至提出君臣共治天下的主张。刘宗周说:“天下事可以一人理乎”?[ 《刘蕺山集》卷2《除京北谢恩疏》。]主张“以天下之聪明为大聪明”,“以天下才任天下事”[同上卷4《敬陈圣学疏》。]。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 《明夷待访录·原君》。]唐甄也有类似的想法,说“天子之尊,非天地人神也,人也”,他甚至认为:“自秦以后,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潜夫·抑尊》。]。他们企图通过“置相”(接近于近代责任内阁总理)、“学校”(接近于近代议会)来实现他们的“有法治而后有治人”的政治理想。有的学者还对未来社会提出美妙的设想,何心隐就设计了一个“相友而师”的类似于乌托邦的基层社会组织。他要求破除一般的身家,建立一种超乎之上的师友关系,从“齐家”开始,在广泛的社会范围之内实现“治国”和“平天下”的理想。
Martyr:明代对外来文化的接触的态度如何评价?明代的封建专制制度真的到达了顶峰吗?皇权的自由度究竟几何呢?
彭勇:明代对外来文化总体是包容的,以传教士来华在明后期的境遇就可以说明。当然,他们的观点还是引起不小的争议,并不是一路无阻地传播。明代的专制度并没有达到顶峰。皇权还受到一定的约束,批判和反思皇权专制的思潮也都有。
不老男神:如果再给明王朝一百年时间,会不会实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彭勇:就晚明进代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商业经展、中外交流、国际贸易以及民间基层社会发展看,如果给一百年,是有可能的。只是明朝解决不了他面临的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等,灭亡也是必须的。
关于明朝那些事
路西法:明末三大案是否真是存在?请问您如何看待?
彭勇:神宗病逝,他的儿子常洛登极,是为光宗。万历时糟糕的境遇导致常洛的身心都受到极大摧残,登基后,他放纵自己,身体状况更差。时光宗患有痢疾,病情一直不见好转,有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献红丸药,光宗服过两丸后不久便驾崩,引起朝臣的种种猜想,进而演化成激烈的论争,史称“红丸”案。由于围绕进“红丸”和“移宫”等行为各有一批官员参与,加之天启朝东林党与阉党之争时,常常围绕“国本”、“红丸”和“移宫”事件相互攻讦,故被冠以“案”字,“三案”之争斗一直持续到南明时期,外朝、内廷官员党同伐异,朝堂上乌烟瘴气,严重影响到了官场正气之风。
也人云:彭老师,建文帝的生死下落最近学界有什么新发现吗?请问您对这个问题持什么观点呢?谢谢。
彭勇:最近的新发现,就是在湖南和福建有建文遗踪。
建文帝流落何处?民间传说甚广。明清之际著名史学家查继佐在其《罪惟录》中搜集了他所见的建文下落说法,共有23种之多。此后的说法又添数十种,真是“众说纷纭”。据诸说,建文帝浪迹几乎整个大明版图,尤其是在西南地区,如湖广、两广、云南和四川等地。在江苏、浙江、福建等地也都有关于建文下落的故事和相关遗迹。
有的牵强附会颇为明显,有的还有几分道理,毕竟历史研究就是在拼接历史的碎片,证实是一件极其艰辛的事情,更何况是这样的难题。建文帝下落仍然是一个谜,有关于他下落的新说法和新解读肯定还会不断出现。
不谷:您怎么看徐阶老先生?
彭勇:徐阶在明代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一是他被认为是“严嵩时代”的终结者,二是徐华亭在江南地方社会颇有影响,三是徐阶是嘉隆时代的参与和见证者。
徐阶的性格,《明史》本传记说:“为人短小,白皙,善容止。性颖敏,有权略,而阴重不泄”,个头不大,相貌好看,聪明,沉稳,城府很深。
徐阶与严嵩很大的不同是,一是实践方面,他早年有丰富的地方行政经验,而且是从推官开始做,到州同知,按察佥事、按察副使,是检察官出身,从事司法检察工作者,在分析、判断方面有过人之处。二是性格方向,他也有特长,“性颖敏,有权略,而阴重不泄”,这样的性格在与严嵩的斗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嘉靖末年的政局,政客们都在琢磨历史的走向,世宗迷信权力、性格暴躁偏执,如何利用皇权打击政敌,手法显得异常重要。徐阶把握时机,利用世宗和严嵩的“弱项”,一次次从化险为夷,到占得先机,再到最终完胜。
徐阶既有着南方人(上海人)的精明强干,又有基层司法实践经验,做事滴水不漏,思维能力超强,他分别蓝道行和三法司官员,说明把握机会的能力很强。严嵩即便再强大,也不是时间的对手,更何况还有个坑爹的儿子,再遇到了徐阶这样的强手,命运也就注定了。
嘉、隆时代,是阁臣权力最大、斗争最激烈的时期,一批精明能干的大臣,能力是真有,手段足够狠,有人品的因素,也是现实的需要。政治斗争不正是如此吗?
如果有兴趣,斗争的过程,建议阅读胡凡、卜键等人的《嘉靖传》或《明世宗传》。
拉个狼谢:明朝的帝王是如何处置贪腐的?
彭勇:通常认为明初洪武朝反腐力度最大。洪武一朝对违法乱纪、贪污受贿的官吏处理极为严酷,既有大规模的处理,也有个案处理。由于措施严厉,一再追查,元末遗留的吏治腐败现象大为好转,缔造了明前期的盛世。《明史•循吏传》称:“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焕然丕变矣!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
此后的历代,对官员的操守都是重要的考核内容。对贪腐官员的惩治都很多,只是在执行力度上与明初相去甚远。
Pengfei:老师,可以介绍一下东林党吗?
彭勇:以顾宪成、高攀龙为代表的东林党人,面对“天崩地陷”的严峻现实,提倡士大夫“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为学宗旨,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他们救世济民的崇高理想。万历年间,明神宗派出的矿监税使横征暴掠,败坏了政治、扰乱了社会经济,也动摇了明帝国的根基。东林党人为民请命,百折不挠,大胆率真地批评帝王怠政作风。在东林党人看来,判定政事的是非曲直,并非惟君主和朝廷的意旨,而是由天下公论决断。
以杨涟、左光斗等为东林党人以为官清正自居,他们也曾试图整顿吏治、澄清铨政,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清理被拖欠的军费等。然而,东林党人大多是一些意气用事有余、治国谋略不足的读书人,他们并没有深刻认识到社会矛盾的复杂性,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解决社会问题的难度,其主要精力不是放在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减轻改革的阻力上,而是把心思放在对所谓“邪恶派”官僚的秋后算账上,人为地制造敌对势力,使整个朝野充斥着党争,增加了官场的仇恨与争斗。这让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从中渔利,他们联合被东林党打压的敌对势力,对东林党反攻倒算,东林党在受到残酷无情地杀戮之后,人们再想听到正直的声音就相当困难了。
霖.漓:彭教授您好,我是一位来自深圳的中学生,正在利用课余时间研究郑和下西洋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我们知道在郑和时代,明成祖一反祖训派出偌大的船队出使海外,但内却仍严谨私自出海。请为这是不是可以称之为官方和民间对海上利益的争夺?或者说您认为官方主导的贸易对国内经济有何正面影响?
彭勇: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学术界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有一种观点确实如你所说,元时期的私人海外贸易很发达,到明朝严厉私人出海,代之以官方的朝貢贸易,有学者认为是历史的倒退。
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有踪迹建文说、耀兵异域说、发展贸易说、宣谕来朝说、联印抗蒙、推行其价值观说、获取奢侈品之说、宗教信仰说等等。
规模宏大的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历时30年,历永乐、洪熙和宣德三朝,他的目的不可能是单纯或者惟一的。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既有宣传明朝的国威,扩大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招谕各国前来朝贡的目的,也有发展以朝贡为形式的海外贸易的意图。明成祖在位期间,积极开拓,不排除其认识海洋,了解世界的目的。至于其寻找建文帝、联印抗蒙和满足皇室奢华之需等目的,则不太可能是其重要或惟一目的。
客观上讲,郑和下西洋打击了私人贸易,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明朝经济走向世界的步伐。
有哪些能够全面了解明朝的史书?
秋月白:老师您好,非历史系毕业生了解明朝历史应该阅读哪些书呢?曾经看过清修明史,但感觉编的太奇幻了,没有继续。
彭勇:非历史专业的,了解明代的历史,我建议阅读几部经典的教科书,如朱绍侯、宁欣、张国纲、陈支平等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二是读读明朝的断代史,可以系统了解,如汤纲和南炳文的《明史》,赵毅、陈梧桐和彭勇、王天有和高寿仙等主编“明史”等。清修明史,仍然是了解明史的重要文献,建议坚持阅读一段时间,会有收获的。
Mr. Wang:老师您好,你觉得樊树志老师的书如何?有哪些书值得比较着看?
第二,要了解明代社会生活,哪些史料比较有价值?《三才图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