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历史上的下场凄惨的战神,不能忘记白起、韩信与岳飞。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余座,歼灭近百万敌军,最后却被秦昭王赐死;岳飞则于两宋之际积极抗金,数次打败金兵收复大片中原失地,最后却连同儿子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斩。而秦末淮阴人韩信,本有实力于乱世中图霸业,但因不听劝告,自己被杀,还遭夷灭三族,下场最凄惨。
韩信雕像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为刘邦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暗渡陈仓,扫平三秦,为刘邦争霸打开了良好的局面;他集溃散之兵追击楚兵,解了刘邦败走彭城之危,使汉兵得以重振鼓;他领兵东进,声东击西平定魏国,轻松灭代,并且背水一战胜赵,然后又北上降服燕国,接着,仅领数千兵力以潍水一战消灭项羽的二十万楚军,斩杀了项羽的第一号猛将龙且,扫平齐国,帮助刘邦完成对项羽东西合围的战略大局,扭转了汉弱楚强的力量对比;最后配合刘邦领兵围项羽于垓下,逼项羽自杀,从而结束楚汉战争,使刘邦完成了统一霸业。
刘邦斩白蛇雕像
在整个楚汉战争中,韩信几乎无一败绩。但是这样的英雄,竟然犯了致命的错误。
韩信领兵伐齐,还没渡黄河就得知了郦食其已说服齐王归汉一事,本应回复刘邦等待命令,但他偏偏听信了手下谋士的建议,依旧攻齐,使郦食其被齐王水煮而死;更为严重的是,扫平齐国之后,当时刘邦还被项羽围困于荥阳,韩信竟然写信给刘邦要求受封为齐王。这让他贪战功图霸业的嫌疑增大了。
楚汉战争(摘自网络)
在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纷乱时代,刘邦以一个小亭长身份,靠“赤帝之子斩白蛇”的唬人把戏吸引一些信徒,相对于“力可拔山”、战功累累的项羽,确实没有多大的能耐可言;如今又冒出个战功显赫的韩信,虽然属于自己的阵营,但又不是发小、死党,怎能不防他有狼子之心?
刘邦于汉二年在平定魏国后采纳韩信的“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的建议时派心腹陈耳与韩信同行伐赵,以陈耳作为耳目;当燕赵归服后,即封陈耳为赵王;汉三年由成皋败走而东渡黄河时,又趁韩信不备而夺其印信兵符调动诸侯,只派韩信带领少量赵兵去讨伐齐国;而韩信领兵出发的同时即派出谋士郦食其先到齐国说服齐王归汉。
伐齐(摘自网络)
搞了这么多的动作,为什么?当刘邦收到那封要求受封齐王的信时气得要死,立即诛杀韩信的心都有了。
韩信有没有反叛刘邦的野心?当时项羽派盱眙人武涉来劝说韩信叛汉归楚以图平分天下的富贵时,韩信就一再强调刘邦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虽死不易“。意思即汉王给我很大的兵权,是我的衣食父母,我是死也不会反叛的。
韩信拜帅(影视剧照)
韩信本为一贫民,对刘邦感恩戴德当然是真心的。或许韩信只是想寻找属于自己的一块根据地,他认为自己战功不小,理应得到相应的待遇。
这个时侯,当初唆使他乱齐的那个谋士再度站了出来。此人就是蒯通,范阳(今河北徐水北固镇)人,此人与三国时的张松类似,辩术无双,且分析问题眼光独到、一针见血。
他首先与韩信分析了当时的局势,指出汉王刘邦在项羽面前总是败逃无能,而项羽现在也是进退维谷,进而提出:韩信占有强大的齐国和强大的军队,汉楚的成败就在于韩信,应该抓住机会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并提出了实现这个主张的策略。
萧何月下追韩信
此时的蒯通,不知是不是四百年后刘备三顾茅庐所见的那个卧龙诸葛亮的前世。他的分析是很符合实际的。刘邦此时被项羽围困,自身难保;若按当初项羽分封诸侯地盘数量来算,约有一半被韩信征服,韩信有项羽的战功而没有项羽的残暴,有足够的威望来征服更多诸侯。
针对韩信对刘邦恩情念念不忘,蒯通举了两个例子直陈利害: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馀初为生死之交,后来为了各自利益自相残杀;春秋时越国大夫文种助勾践灭吴,劳苦功高最后却被勾践逼着自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大王你与刘邦的交情能深于张耳和成安君吗?你的贡献能大于文种对勾践的吗?结局呢?”
蒯通像(摘自网络)
蒯通深谙君臣相处之道,他警告韩信:功高震主却位处人臣会极度危险;上天给予以机会而不要,也会陷于危险的境地。可惜,韩信太迷信刘邦对他的知遇之恩。蒯通无奈只好离开了他。
如果韩信当初听得这一番肺腑之言,那么历史极有可能改写,或许秦末之后出现的不是汉,而是齐,汉高祖刘邦变成了齐高祖韩信。
只是历史没有假设。刘邦立国后,即将韩信解除兵权,并徙为楚王,让韩信回老家养老,成了光棍司令,接着又以反叛为名将韩信绑回洛阳,降为淮阴侯。最终韩信被斩于长乐宫,死年约35岁,还累及族人,被夷灭三族(父、母、妻三族)。临死,韩信才明白蒯通的苦心,不禁仰天长叹,悔不当初。
诛连九族(电视剧照)
而蒯通,被刘邦捉来时竟不慌不忙地辩论其“狗为主人而吠”的人臣相处之道,从容地化解了死亡的威胁,其辩才再次让世人惊叹!
一代战神最终落得凄惨结局。设想一下,那些无辜的族胞临死之时,是怨恨刘邦还是韩信呢?
据清梁廷南撰《南越五主传》,韩信遭杀害时有门客藏匿韩信年幼的儿子并求萧何放生,萧何以书托南越王赵佗抚养。赵佗收养并改其姓为韦氏。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