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很繁,我来把它简化;历史很乱,我来把它梳理;历史很枯燥,我来让它有趣起来!
要说秦国,先说秦人,要说秦人,那就要追溯到商朝了。秦人的祖先,原为商朝驻守西戎的大将,商朝灭亡之后,顺应大势,归顺了周朝。可在接下去的选择中,站错了队伍,在纣王之子的唆使下,反了。反了就反了吧,还失败了,这下代价可大了,一族人都被迫西迁,罚做了奴隶。
悲催的秦人祖先,几年之内,就从将军到了奴隶,从骑马的变成了放马的。他们没有放弃,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名堂,很快就成为最厉害的放马家族。到了周孝王时期,秦人先祖秦非子因为养马有功,被周王封为专用马倌,此后秦人世代为周王养马,并在西边对抗西戎。
之后的岁月里,周王朝是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秦人在西部的势力,却越来越大。
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赐以犬丘之地。
公元前771年,熏烟点火逗老婆乐的周幽王被杀,秦襄公率兵救周的壮举,让周平王深深记住了他。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有了名分,又有了地盘,秦人终于可以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折腾了。攻打西戎扩大地盘,苦练内功,发展生产,到了秦穆公时期,秦国已经具备了称霸的能力。
不知道是底气不足,还是过于憨厚,晋国几次发生危机,秦穆公都鼎力相助,几位晋国国君都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上台的。到了重耳投奔之时,秦穆公本意,是想拉拢这位年过六旬的流浪汉,以便晋国依附自己。但是他低估了六旬老汉的能量,上台后的晋文公,几十年积攒的能量一下爆发,晋国光芒险些晃瞎了秦穆公的眼睛,只好暂避锋芒,把老汉熬死。最终,秦穆公还是打败了晋国,会和了诸侯,成为一方霸主,秦国达到了一时巅峰。
之后的岁月里,秦国和诸侯们总是打打和和,日子就这么不温不火的过着。公元前361年,秦献公死了,当然了,这还是小事,大事是,秦孝公继位了。您没猜错,这位就是后来重用商鞅的那位。
秦孝公这孩子比较命苦,继位之前,魏国就曾经狠狠的揍过秦国,还把秦国的河西地区抢了过去。秦国打不过人家,只好擦干眼泪,和人家讲和,结果是割地换和平。老爹秦献公努力了一辈子,就是想把河西地区再抢回来,最后还是把这个梦交给儿子接着做。
所以说,秦孝公是咬着牙坐上秦王宝座的,上台之后,秦孝公就以恢复秦穆公霸业为己任,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论功行赏。还在国内颁布了求贤令,只要有本事让秦国强大起来,不管你是谁,无论你来自何方,我都会以笑容相对。
商鞅,吴起之老乡,卫国人,少有壮志,欲建功立业,觉得祖国太小,抱负难以实现,就来到魏国找机会。当时魏国人才济济,李悝变法,吴起治军,商鞅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大学校,自己最佳的选择就是好好学习。于是就投到公叔痤门下,做了一个门客,一边打工赚钱,一边学习知识。
时光如箭,日月如梭,时间在流逝,商鞅的才华在增长。公叔痤临终之时,对魏惠王留下遗言,商鞅年轻有才,可以为魏国相国。看着魏惠王疑惑的眼神,老头一转口风,大王如果不想用他,也要杀了他,不要让他为别国所用。
被人欣赏,是一种赞扬,被人恐惧,更是一种肯定。可能是公叔痤临终前的表现太过夸张,魏惠王没有相信他,商鞅没有升职,也没有丢掉脑袋。公叔痤死后,商鞅没了伯乐,在魏国是看不到希望了,他打算到外面走走了。这时,秦孝公向天下颁布了招贤令,商鞅大喜,马上离开魏国,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临走之前,他带上了一本李悝的《法经》。
来到秦国之后,商鞅才发现,秦孝公没那么容易见到,排了好久的队也没拿到入场券,最后还是受人指点,给一个宠臣送上礼物,这才被引荐给秦孝公。机会难得啊,商鞅做足了准备,一见秦孝公的面,马上就开始推销自己主张,大王应该如何如何,像三皇五帝一样,气贯如虹,闪耀古今。讲着讲着,商鞅的口水都讲干了,忽然听到了打鼾之声,定睛一看,秦孝公睡着了,嘴角还流着香甜的口水。商鞅一停下来,秦孝公也惊醒了,马上就把商鞅轰了出去。
秦孝公虽然不高兴,商鞅更是不甘心啊,二次送礼,又买了一张入场券。这次他改变了风格,向秦孝公推销王道,希望秦国能一统天下,取代周朝,把天下的户口本都扣上秦国的章。这回秦孝公没有流口水,可还是从睡梦中惊醒了,得,入场券又浪费一张。
要说这商鞅还真是一条好汉,卖掉行李,又搞到一张入场券。这回他讲的是霸王之道,大王您该如何如之何,才能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像您祖宗秦穆公那样,成为一方霸主。这回秦孝公没有睡觉,更没有流口水,只是淡淡的说了句,明天就不要买票了,回去再好好准备准备。
这时候的商鞅已经摸透秦孝公的心思了,他回去准备了最后一次,也是他这辈子最重要的一次的演讲稿。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商鞅这次和秦孝公讲的从天上到了地下,告诉秦孝公,秦国眼前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富国强兵,要想富国强兵,必须要从如下1234等等等做起。秦孝公被深深的吸引住了,别说睡觉,连饭都顾不上吃了,直到商鞅的肚子咕咕叫起来,才打断了二人的谈话。
在之后的日子里,商鞅和秦孝公整天都腻在一起,谈不完的天下事,说不尽的秦国情。在把商鞅的心思和才干摸透之后,秦孝公决定重用此人,实行变法。
秦孝公要变法的消息一经传出,朝野上下一片哗然,变法这个东西,听是听过,肯定也刺激,但要是从自己身上动刀子,那就都得掂量掂量。秦穆公觉察到了大家的心思,虽然自己是赞同变法的,但是搞一言堂,又怕日后多生事端,干脆,把大家都召集在一起,开了一场辩论赛。
反方代表甘龙上场了,法不能变,现在的法,大家都已经习惯了,你让我们习惯右手吃饭的人,改用左手,别说当官的不习惯,老百姓也不习惯啊。
正方代表商鞅整了整衣冠,第一次登上秦国的历史舞台,我有点激动啊,甘龙,你刚才说什么?以前留下来的法不是能变!以前和现在都过去多少年了,荒山都变成了树林,河滩都变成了田地,事物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不适合时代的东西就要是改变。你不变法,国家怎么富强?你不变法,百姓怎么幸福?你不变法,秦国怎么能不再挨揍?
甘龙退下,反方二号代表杜挚登台,杜挚有点激动,涨红了脸,大声喊道,我只说一句话,现在的法是祖宗留下来的,变法对不起祖宗!
商鞅轻蔑的看了看杜挚,祖宗制定的,是适合祖宗时代的法,我们自己的时代,应该有我们自己的法,你要是这么尊敬祖宗,干嘛不追随祖宗而去啊?
反方完败。
秦孝公看大家都没话说了,趁热打铁,拜商鞅为左庶长,全权负责变法事宜,谁要是再反对变法,严惩不贷。
商鞅变法开始了,首先,在《法经》的基础之上,结合秦国实际情况,增加一人犯法,全家遭殃的条款。开展严打活动,小罪也要判大刑,制定了《秦律》,从此秦国人民有了新的行为准则。
第二,废除贵族公卿的子继父业制度,想要当官拿高薪,咱们战场上看军功,并且明码规定,立多大功劳,有多少好处。
第三,鼓励农业生产,种地好的有奖励,对于开垦荒地种地的,要重奖,粮食生产多的
布匹生产多的,可以免除劳役和赋税,打击投机倒把,做买卖要有经营许可证,有了经营许可证,还要多多交税。
第四,老百姓家里不要乱藏书,特别是儒家书籍,要看书去公共图书馆,没事都给我留在家里,不要随便逛荡。
第五,家里子女成年后,麻利的给我分家,分家之后,各自交各自的税,各自服各自的兵役。
这次变法,效果显著,国力增强,打败韩国,与楚联姻,会盟魏国。
讲个变法过程的一个小插曲,法令是已经制定好了,策略也是要昭告天下,(又看到了子产的身影),可秦国国情比较特殊,由于秦国居民一直和西戎杂居,生活习惯也都比较粗犷,很多事情也都不在乎,可法令这个东西比较特殊,它的目的是约束人,不是整治人,为了让法令能不出手就不出手,就先要让老百姓信服法令,官府就要先立信于民,出于这个考虑,商鞅就和秦国人民做了个游戏。
一天,都城的南门口多了一根木头,三丈多长,木头边上有一告示,谁有力气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赏钱十金。一会功夫,木头周围就围满了人,大伙议论纷纷。
张哥啊,这是怎么回事啊?
我也不知道,小刘啊,你猜哪?
我猜啊,要么就是这木头有问题,要么就是发告示的左庶长有问题。
是啊,是啊。
大伙就这么看,愣是没人动,又过了一会,告示升级了,赏金增加到五十金。大伙还是围观,这时,一个精壮的汉子拨开人群,走上前去,边走嘴里还边嘟囔,管他那,老子试试看。
木头没问题,壮汉轻松就把它扛到了北门,左庶长也没问题,当场兑现赏金。大伙都惊呆了,很快这事情就传遍了秦国,每天都会有不少人守在南门等告示。没有让大伙失望,很快南门就贴了新的告示,内容是,通知全国,秦国要变法了。
变法之后,也不是一帆风顺,老百姓比较实在,加上左庶长说话算数,大家都遵纪守法的过日子。可贵族就不一样了,他们失去了太多的东西,个个都疯狗一般的看着商鞅,商鞅也不是善男信女,痛下杀手,查了一批人,办了一批人,结果就查到了太子头上。
商鞅为难了,去见秦孝公,秦孝公开始还挺着腰板问,到底是谁?听到是太子,也只有生闷气的份了。
商鞅赶紧给了个台阶,大王,太子年幼,他反对新法,完全是太子老师的唆使,我认为,老师应该严办!
秦孝公立刻板起脸子,对,一定要严肃处理。
就这样,太子的老师一个少了鼻子,一个脸上多了刺青。从此,法令得以顺利实施。
虽然有阻碍,虽然有波折,商鞅的变法还是开展了下去,贯彻了下去,执行了下去。最妙的是,还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秦孝公对商鞅非常满意。商鞅却很显得很淡定,因为在他看来,这只是一个前奏。
于是,君臣二人又展开了一次谈话,没有人知道谈话的具体内容,只是谈话结束之后,秦孝公下令,秦国要实施第二次变法,这次主持变法的不是左庶长了,因为商鞅升官了,是大良造了(仅次于秦孝公的官)。
这次变法开方更重,下药更猛,可以用颠覆两个字来形容。
第一,土地不再只是国家的了,可以属于个人,简单来说,允许土地私有制了,老百姓可以开荒归自己,自己的土地也可以自由买卖,这就调动了全国人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造就了无数的地主。
第二,在全国设立县这么个东西了,县令就是这个县的老大,县丞就是这个县的相国,县尉就是这个县的元帅,县令要对国君负责任。相当于请了很多的职业经理人,更方便了君主对整个国家的管理。
第三,迁都咸阳,让贵族们离开了大本营,削弱了他们的势力,(道理同盘庚迁都到殷)。
第四,统一度量衡,让全国人民从日常生活中深刻感受到,我们都是秦国人。
第五,开始给老百姓上户口了,并且,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按户,按人口征税服役,这样就好管理多了。
第六,也是对第一次变法的补充,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一户之内,凡有两个儿子成年,还未分家者,加倍征税。也就是督促小家庭的建立,家庭多了,国家收的税就多了。
两次变法后的秦国,走在了封建社会的道路上,这在战国七雄里,属于引领潮流了,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依法治国之下,国家实力强大,百姓富裕充足,人民不敢犯法,盗贼金盆洗手,个个争上前线,只为挣得功名。
公元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率领西戎九十二国朝见周天子,俨然一副西方不败。
商鞅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还会操刀上阵,杀敌立功。公元前341年,秦国联合齐赵群殴魏国,同年九月,商鞅领军进攻魏国河东。魏国派公子卬率军迎战,商鞅毕竟在魏国待过不少年月,这个公子卬还是个故交,两军对阵之时,商鞅派人给公子卬送信。
兄弟啊,我真没想到是你,想当年,你我把酒言欢,对灯赏月,何等的快乐。今天你我兵戎相见,这样不好,不好。这样吧,你到我这里来一趟,我们定个盟约,再痛痛快快的喝一顿,而后各自撤军,你看如何?
公子卬本是来拒敌的,既然对方念旧情知大义,那我就去一趟吧,然后就去了,然后就被抓起来了。没有主帅的魏军,也没有防备,商鞅趁机进军,魏军大败,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以求和平。商鞅因战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这也是商鞅中商字的来历。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了,商鞅的知音兼后台走了,他的好日子也到头了。新继位的秦惠文王,就是当年老师被商鞅割了鼻子的那位太子,当然了,他对商鞅还是态度和气,恭敬有加,直到有人起诉商鞅,说他图谋不轨。秦惠文王马上撕下面具,下令捉拿商鞅,幸亏商鞅耳目众多,在兵士到来之前,跑了。
商鞅跑的很快啊,天黑前就跑到了边关,想找个旅馆投宿,店家告诉他,我们大良造颁布了法令,要住店,需要拿身份证,私自收留没有身份的客人,店家要处死的。
商鞅走的急,没有带身份证,赶紧塞钱给店家。老板连连摆手,大爷,我爱财,可是我更惜命啊,我们大良造可是言出必行的。
商鞅无奈,只好拖着疲惫的身躯,前往魏国。到了魏国边境,刚报上姓名,对方守兵就告诉他,你已经被列为魏国不欢迎的人,自便吧。
走投无路的商鞅,只好潜回了秦国,回到自己的封地。也是实在没办法了,他孤注一掷,发动自己的卫兵,攻打一个叫郑县的县城,想打下一块根据地,再图发展。秦惠文王一听,怎么着,商鞅来撞墙了?那我就给他换一块铁板吧。马上发兵陪商鞅玩,商鞅兵败战死。商鞅的尸体被带回咸阳,五马分尸,觉得不过瘾的秦惠文王又下令,商鞅全家连坐,株连九族。
商鞅虽然被废了,他的法令却被保留了下来,秦国也因此更加强大。总结一下吧,商鞅其人,生于小国之中,胸中常怀大志,前往魏国求仕,学得一身本事,有才不得施展,恰逢秦国招贤,察言观色孝公,霸道终受赏识,南门立杆树信,废旧立法秦人,无信巧取魏地,得以被封商君,无奈树敌过盛,死后难保全尸。
商鞅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接下去,是秦惠文王时间。他干掉了变法商鞅的,吃掉了变法结出的果实,而后南征北战,纵横战国。一次次的打败魏国,洗清了祖宗的耻辱,一次次的侮辱楚国,让楚国沦为二流国家。致使六国畏惧,联合抗秦,秦惠文王重用张仪,巧妙的拆散了六国联盟。而后占领汉中,拿下巴蜀,使秦国疆域独霸西边,对中原六国呈居高临下之势,为秦一统天下,奠定基础。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接下去的秦国掌舵人,是秦武王。此人力大无穷,英勇善战,四出找人练手,这一年秦国出兵攻打韩国,比较轻松的就占据了韩国的宜阳,秦武王很高兴啊,就带着一群武士,巡视这个新到手的地盘。
可能是巡视的结果比较满意,秦武王有点亢奋,就顺道到了洛阳,来周天子处鉴赏一下国宝,九鼎。这九鼎咱们前面讲过,是大禹集天下九州之金铸造而成,是帝王的标志,当年楚庄王全盛之时,就曾经觊觎于此,今天秦武王乘兴而来,也有此意。
进了太庙,就看到了九个宝鼎,秦武王挨个鉴赏之后,指着一鼎对身后武士得瑟,这是雍州之鼎,是秦鼎,我应该把他运回咸阳啊,说完,用余光扫了一眼看鼎人。
守鼎官员赶紧说,这鼎太重了,从放到这里开始,就没有移动过。
秦武王回头看看左右,笑嘻嘻的问到,你们能举动吗?
一个哥们后退一步,大王,惭愧啊,我最多能举五百斤,这鼎最少有一千斤,我举不动。
有谦虚的,就有嚣张的,另一个哥们边往前走边说,让我试试。只见他用两根粗绳系于鼎耳之处,伸出双臂,套入绳索之中,大喊一声,走你。宝鼎被拔起半尺,而后重重落地,这二哥眼角崩裂,鲜血直流。
秦武王哈哈大笑,勉强算你小子举起来,可你这样子也太惨了点吧,来,来,来,看看我的手段。说完,撸胳膊挽袖子,就要上。
大家赶紧劝阻,大王您是千金之躯,万万不可做此匹夫之举。
少废话,你们只知道我是千金之躯,今天让你们看看寡人的千斤之力,都给我滚到一旁。大家一看没法劝阻,只好由得秦武王任性一回。
再看秦武王,大踏步向前,将两臂套入绳索中,提一口丹田之气,大喝一声,起,只见那鼎也是离地半尺。秦武王心想,怎么也要比前一个二哥强一点吧,就要往前迈上一步,结果一个手软,宝鼎坠地,不左不右,正砸在秦武王的脚上,耳隆中就听见咔嚓一声,腿骨砸断。手下赶紧上前抢救,结果血流不止,熬到半夜,气绝身亡。
可惜了秦武王,可叹了秦武王,可怜了秦武王,可悲了秦武王。不少君王死在病榻之上,不少君王死在战场之中,不少君王死于温柔之乡,不少君王死于刺客之手,对于秦武王,我只能用高中同学说过的一句话,人往往就死于无知。
秦武王走了,走的很突然,王子们没有做好接班准备,诸侯们也没有做好应对措施,于是,秦王子们开始争夺王位,诸侯们开始打击秦国,强大的秦国陷入了危机。就在这危急关头,一个女人站了出来,她就是秦惠文王的遗孀宣太后,凭借自己的势力和眼光,宣太后确定了自己心中的人选。
没想到的是,当时如日中天的赵武灵王插了一竿子,他派人给这个小寡妇送了口信,我心中满意的秦王是,在燕国做人质的公子稷。家里一团糟,外面有狗咬,你个老流氓还调戏小寡妇,宣太后权衡利弊,决定从了老流氓。
燕国回来的公子稷,继承秦王之位,这就是著名的秦昭襄王。虽说这秦昭襄王吧,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可宣太后怎么都觉得别扭,每次看见他,就好像看到老流氓那猥琐的眼神,闻到那那臭烘烘的口气。好吧,立你为王,是情非得已,但是秦国,还是要攥在我的手里。宣太后很干脆的,把秦国重要的位置,都安插上自己的亲信,自己治理上了秦国。
要说这个宣太后,还真是女中豪杰,她主政之后,任用自己弟弟魏冉辅政,把个秦国治理的风生水起。她治下的秦国,扩大了疆土,打败了诸侯联军,在对外用武之上,达到了巅峰。后来秦昭襄王渐渐年长,宣太后把一部分权力归还与他,自己退在幕后进行操控,这种局面持续了很久,直到一个人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