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一个皇帝,在位仅仅九个月就驾崩于寝宫之内,死因颇受争议。他在位的九个月中,受到的赞誉明朝在位超过四十年的万历皇帝和嘉靖皇帝都要高。
他就是朱棣的长子:朱高炽。
朱高炽是朱棣和徐皇后生的第一个儿子,根据当时立嫡立长的规矩,他在17岁的时候就被朱棣立为燕王世子。他生性沉重端庄,喜好读书,审时夺度,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儒家的正统教育。朱元璋出身贫苦,自小没有念过多少书,所以,对这个喜好读书的孙子颇为喜爱,但是,对于喜好骑马射箭的朱棣来说,他对这个儿子并没有多少好感。
尤其是朱高炽只喜欢坐下来读书,并不喜欢运动,最终,导致他肥胖不堪,最胖的时候几乎要两个人搀扶才能行动。按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他的身材已经严重影响到他的健康。朱元璋过世后,朱棣不服气自己的侄子当上皇帝,于是,起兵造反。由于,朱高炽身材原因,不适合带兵打仗,于是,就被朱棣安排到后方监国。
朱高炽虽未率兵打仗,但是,他团结部下,严防死守,以万人之军阻挡住了朱允文的几十万大军。朱允文见自己的堂兄难以动摇,就写信给朱高炽,承诺他:若是愿意背叛朱棣跟随自己,那么,自己将会封他为王。朱高炽收到信件以后,大概就猜到了这信件的内容,于是,他直接将还没有开封的信件送到了朱棣面前,这样一来,朱允文的反间计就此失败。
朱高炽并没有跟随父亲四处征战,而他的弟弟朱高煦却一直跟随朱棣左右,而且,朱高煦长相身材乃至性格都和朱棣十分相似,在军队中威望也是十分的高。在作战中,朱高煦多次解救朱棣于危难之间,朱棣对自己的这个儿子十分宠幸,但是,又不好打破老祖宗立嫡立长的规矩,只好暗示朱高煦:“你好好努力,你的兄长的身子虚弱,难以长寿... ...”
朱棣说出这样的话语,自然是不言而喻。
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就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出现了矛盾:朱高炽作为嫡长子理应被立为太子,而且,他的性格也儒雅仁爱,颇受朝中文臣的拥戴,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燕王世子。但是,朱棣自己却更偏向朱高煦,他曾多次承诺朱高煦会将皇位传给他。
朱高炽被册立为太子之后,他的弟弟朱高煦却不服气,迟迟不肯前往藩地,仗着朱棣的宠爱久留于京城,打算伺机而动。他在京城训练了许多武士,多次干扰朱高炽公务,徐皇后实在看不过去,说服朱棣削弱了朱高煦的护卫,强行安排他回到藩地,两兄弟的争夺战这才告一段落。
朱棣在征战途中病逝后,大臣为了避免朱高煦趁机作乱,于是,便秘不发丧。他们一边将朱棣的遗体妥善安置于马车内,每天正常送餐请安,一边将皇帝驾崩的消息密报于朱高炽,让他提前做好登基准备。直到朱棣遗体安全回到北京,朱高煦才知道这个消息,政权得以平稳过渡。
可以说,朱高炽是第一位在天安门城楼上举行登基大典的明朝皇帝——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他才是紫禁城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任主人。
朱高炽在位期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但是,他和父亲以武力治天下不同,朱高炽尊重人才,重视儒家教育,将整个国家的治理路线调整到了儒家的轨道之上。不但如此,他还平反了朱棣生前所制造的一些冤案,也因此得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拥护。
不仅如此,为了节省国家的开支,他不再对外宣战,同时,也叫停了郑和下西洋。这一系列举措,让明朝政治逐步的进入正轨。但就是这样一位明君,在登基的九个月后,四十八岁的他溘然长逝,直到去世前三天,他还在深夜处理公务。
皇帝如此“暴毙”,奇怪的是,史书上对他的死因却只字不提。
相传,朱高炽明于星象,一夜忽见有星变,忙召蹇义、杨士奇等人来说:“天命尽矣。”于是叹息说道:“我建国二十年,被谗言邪恶所扰,心之忧危,我们三人相同。依赖皇父仁明得蒙保全。我去世后,谁还能知我三人之心呢?”边说边留下眼泪,蹇义、杨士奇也留下了眼泪。
有一种观点认为:朱高炽是死于纵欲过度,因为,在他刚登基不久,就有大臣上奏折于他,内容中有提到:现在的国家正处于先帝驾崩的国丧期间,希望新皇懂得节制。朱高炽看到这个奏折便怒不可,不知道是被戳到了痛处后恼羞成怒,还是被大臣管制太多而恼怒不已,他当即命令武士狠狠地处罚了上奏大臣。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朱高炽其实是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朱瞻基害死的,比起朱高炽生性温厚宽容,他的长子朱瞻基和他恰恰相反。朱瞻基善骑射,喜欢武力,工于心计,善谋略。朱高炽早就察觉他非等闲之辈,曾经对他也有劝诫之语。可是,朱瞻基在父亲登位之后,就便迫不及待的为自己上位早做谋略,他买通了朱高炽身边的亲信,在五月十三那一天谋害了自己父亲。
最终,等到父亲的死讯传来的时候,他早就做好了准备,仿佛就是在等消息一样。
两种观点各有拥护者,但是,都难以拿出确凿的证据,关于朱高炽驾崩的真正原因,也就淹没在层层叠叠的历史迷雾之中了。
参考资料:
【《明史·本纪第八·仁宗》、《明实录·仁宗昭皇帝实录》、《论朱高炽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