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中国审判杂志” 可订阅哦!
翻开《中国法制史》,精彩的细节就掩藏在故纸堆里,
今天审判君给你扒扒古代死刑那些鲜为人知的事儿。
公元631年的一天,唐太宗接到奏报:有个叫李好德的人,在公开场合大肆宣讲妖妄之言,装神弄鬼,妄议朝政。而大理丞张蕴古在审理时却发现,这个李好德疯疯癫癫,疑似犯有精神病。
审判君旁白:唐律中有一条矜恤原则,即对老幼病残的犯罪者减免刑罚。
于是张蕴古也把“李好德患有疯癫病”一事上报给了皇帝。唐太宗听了之后非常生气,认为张蕴古徇私枉法。
于是一气之下下令将张蕴古拉到东市斩首。魏征刚想劝皇上,就被他硬生生给怼回来了。
等皇上消完了气,张蕴古也已经被处死了,这时唐太宗才后悔莫及,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冲动之举。
唐太宗因为这次错杀,完善了唐朝的死刑复奏制度,这也恰恰体现了唐初统治者“慎刑、恤刑”和“少杀、慎杀”的思想。
对啦,审判君要说说古代是如何减少死刑的。
死刑,也称为极刑、处决、生命刑 ,
是刑罚体系里最严厉的刑罚,
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罚之一。
秦汉及以前,死刑罪的一大特点是条文繁多,数量大。
据《周礼·秋官司寇》“司刑”条记载,在上古周朝,初有“杀罪五百”,即死刑条款500种。
图:宋代男死牢,与普牢比,上挂虎头,进门低矮,门半人高,躬身进出(河南开封府仿建)
汉成帝时有1000余种死刑,创中国死刑之最
在汉代以前,不仅死刑多,行刑的方式也多,且极残酷。据《周礼·秋官》所记,司法已比商朝文明得多的周朝,处决死囚的方式仍有斩(腰斩)、杀(杀头)、膊(赤身支解)、辜(支解)、焚(惩治杀害父母者)等。
腰斩里面最有名的莫过于和高阳公主谈恋爱的僧人辩机了。
据《新唐书》记载,高阳公主原本是功臣之后房遗爱的妻子,却与和尚淫乱,唐太宗知道后震怒,于是下旨赐死辩机。“腰斩辩机”这一幕,在历史剧《贞观之治》、古装爱情剧《大唐情史》中都有体现。
腰斩就是用重斧从腰部将犯人砍作两截。人的主要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被从腰部砍作两截后,还会神志清醒,过好长一段时间才断气。
真的是活得越久越受罪啊!!!
当然也有研究者质疑这一史料的真实性。
不过像腰斩、车裂、活埋、枭首这样手段残酷的死刑,多存在于秦汉时期;唐律废除了大量酷刑、肉刑,死刑当中也只分绞、斩(砍头)两等。
中国最后一个被腰斩的死者为雍正朝的河南学政俞鸿图,行刑后,他用手指蘸着身上的血在地上连写了7个“惨”字,才慢慢痛苦地死去……雍正帝得知此情状之后废除了这种残酷的刑罚。
在中国历史上,死刑条款最多的是西汉。据《汉书·刑法志》记载,汉武帝刘彻即位后,汉初的“慎刑”立法原则均被调整。汉武帝时期的死刑条款有409条之多,死刑的判决为13472件。因死刑案太多,连放卷宗的地方都没有了。
比起汉武帝,汉成帝刘骜更甚,“大辟之刑千有余条”。1000余种死刑,创了中国死刑之最。
清末著名刑法专家沈家本,曾就古代的“刑法之数”做过专门的统计。
几个有代表性历史时期的死刑数量变化如下:
东汉和帝时期:死刑610种
北魏高祖:死刑235种
唐朝:死刑233种
宋朝:依唐刑律,死刑总数比唐朝多出近百种
元朝:死刑135种
明朝:死刑249种,死刑总数量多于唐朝,而少于宋朝
清朝:初承明律,晚清死刑减少
从上述统计可以看出,自北魏以后,中国的死刑数量虽然增减反复,但大趋势在减少。中国历史上死刑最少的时期,竟然是执政者文明程度相对较低的元朝。
“替用刑”尊重生命权
“慎刑”思想一直存在于中国各个历代时期。远在上古夏代,就出现了“慎杀”思想。传说中的中国最早的大法官、刑法制订者皋陶就说过:“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大概意思是,罪行轻重有可疑时,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时,从重奖赏。宁可偏宽不依常法,也不能错杀无辜。其核心与现代司法精神几乎完全一致。
周朝信奉“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执政理念,出现了中国最早一轮的削减死刑运动。春秋时期,周穆王的做法得到“儒家之父”孔子的推崇,提出了“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宽刑慎杀”等口号,反对“未教先刑”。孔子的这一主张,得到了自汉朝起历代封建帝王的积极响应。
如何减少死刑?最基本的当然是直接削减死刑条款。而在死罪出现后,则广泛采取“替用刑”,少杀或不杀。所谓“替用刑”,通常是肉刑或徒刑代替死刑,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对人的生命权的一种尊重。
西汉死刑的替用刑主要有宫刑、割右趾刑等肉刑,其中的宫刑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替用刑罚之一,上古夏朝已存在,一直到魏晋时才废除。
东汉时期,可用“流刑”即徒边充军替代死刑。北魏时期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将流刑定为死刑的替用刑,此后唐宋沿袭,历朝不改。
流刑也不是什么好受的罪,罪犯要被押送到边远地区,带枷或束钳在当地服苦役。
当然,替用刑不只上述几种,如宋太祖赵匡胤曾推行“决杖、流放、刺面”三刑合一的替用刑,以宽恕死罪。除了替代刑外,用钱物换取生命权的“赎刑”在历代也不鲜见。
死刑复核、复奏制度
还记得“包公怒铡陈世美”这个经典故事不?讲的是一个“负心汉涉嫌重婚还企图杀妻”的故事。
大致就是陈世美高中状元后,抛弃了结发妻子秦香莲与一双儿女,娶了公主当上了驸马。秦香莲上京寻夫,却不料陈世美想要杀她灭口,企图隐瞒自己已娶妻生子的事实。于是秦香莲就将他告到开封府,包大人秉公办案,不畏强权,终将驸马送到了龙头铡下。
审判君觉得这仅是个故事,跟真实历史是有出入的。因为在宋朝,即使审案的是公正廉明的包青天,也没有权力想杀人就杀人的。
当年,审判君看包公断案,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三把铡刀。这个道具最初来源于嘉庆年间著成的《三侠五义》。
青天三铡刀是开封府尹包拯的最高刑具,乃当年仁宗皇帝钦赐,御铡三刀在此就如同当今万岁亲临,三口铡刀皆可先斩后奏。
龙头铡:可铡皇亲国戚、凤子龙孙。
虎头铡:可铡贪官污吏、祸国奸臣。
狗头铡:可铡土豪劣绅、恶霸无赖。
包拯如果真的有这三把铡刀,能够先斩后奏,其实是件可怕的事…
生死一事岂是儿戏,这也间接说明了死刑复核、复奏制度的重要性。
宋律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唐律,而唐朝时期的死刑复核、复奏制度已臻于完备。
编辑:花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