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的死因,是“红学”的大题目,争议颇多,许多人认为后四十回与曹雪芹的设定不合,黛玉不应该是程、高所写的那样的死法,于是探佚所得有各种各样的观点,甚至有说黛玉是自杀而死的。
本文以本为本,从百二十回小说中,老老实实地总结归纳自己的观点。
黛玉之死,用一句话说,就是死于木石姻缘的破灭。
不管作者如何设定,黛玉总不会仙女下凡,为了一个哭字,哭完了,眼泪干了就去死。
那么,黛玉与宝玉的木石姻缘是如何破灭的呢?
一,王夫人的阻挠。
王夫人无疑是最热心金玉良缘的人,这一点说起来很庸俗,但是很实际。
荣国府的内当家,从贾母手里移到了王夫人手里,作品中没有写,但想来也不是就没有争斗,邢夫人再不得人心,毕竟是长房长媳。
内当家从王夫人手里移到凤姐手里,更是不合规矩,因为还有一个李纨在。凤姐之成为内当家当然有她的能力起作用,但能力那东西是最说不清的。假如王夫人不是王夫人而是李夫人,是李纨的姑母呢?
王夫人为了不让大权旁落,极力促成姨侄女宝钗跟儿子的婚事,极力阻挠木石姻缘,是顺理成章的事。一个“眉眼像林妹妹”的晴雯的死就足以证明。这观点没有争议,就说这么多。
二,贾母与外孙女的步步疏远,乃至于最后的直接封杀。
黛玉进府时,贾母是“心肝儿肉”的痛哭过的。
第二十九回,宝钗十五岁生日后,张道士给宝玉提亲,被提亲的女子正好十五岁,明显是薛家的托付。但被贾母拒绝了。贾母说了宝玉年龄还小,又说了不管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好就行之类的话。“生的倒也好个模样儿”本就是张道士说了的,贾母的话似乎与张道士的话接不上榫头,实际上是装聋作哑,有意为之。
第五十回贾母直接向薛姨妈打听宝琴的年庚八字,凤姐和贾母一唱一和,似乎是在替宝玉说亲。贾母说她看中了宝琴,就有变相推却宝玉与宝钗的婚事因素。
这两件事导致了薛姨妈无可奈何答应为黛玉向贾母提亲。
许多人说,贾母在家族联姻的问题上,是与王夫人对立的。贾母不希望贾府内政一代代把持在王家(薛家)手中,致使她老太君的绝对权威一步步走向空壳化。这点我是赞同的。
贾母与王夫人的婆媳过招,同样在晴雯之死上有明显的体现。须知,晴雯毕竟是贾母送给宝玉的,贾母送给宝玉的“黛影”,王夫人敢于先斩后奏,这就是王夫人在宝黛钗婚姻问题上向贾母的直接挑战,精明如贾母,是不可能感受不出来的。
但贾母的思想观念却又是传统保守的,与宝黛的自由恋爱尖锐对立。所谓“史太君破陈腐俗套”,贾母所说的话与回目背道而驰:
“见了一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鬼不成鬼,贼不成贼。便是满腹文章,也算不得佳人了。”
贾母的这种思想,代表的是封建礼教,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在贾府,贾母就是统治阶级的代言人。所以,注定了贾母不可能支持和保护宝黛爱情。这与她是否站在王夫人一边毫不相干。这也就是贾母对黛玉疏远的根源。
金玉良缘的鬼话,贾母可以不相信,家族联姻可能导致的负面作用,贾母会规避。但封建礼教根基的东西,作者是不可能让贾母无视的。
在作者笔下,贾宝玉眼睁睁地看着一群生动鲜活的女子,在她的眼前一个个地死去,最后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贾宝玉这块无用的石头毫无办法,作者也毫无办法。在女娲那里这块石头补不了天,在贾府里这块石头同样补不了天。
黛玉的被贾母疏远,是制度的必然,作者也毫无办法。
所以,后来贾母的态度急转直下,第八十二回黛玉在噩梦中被逼嫁,贾母的冷漠和无视,就预示着黛玉的被舍弃。第八十四回贾母直接称许了宝钗做媳妇儿的人人“宾服”。
第九十回贾母说:
“林丫头的乖僻,虽也是他的好处,我的心里不把林丫头配他,也是为这点子。…… 只有宝丫头最妥。”
至此,贾母对宝黛爱情进行了直接封杀。
三,贾政、元妃家族利益的扼杀。
贾政是实质上的荣国府的当家人。
贾政关注的是贾府的兴衰存亡、家族的持续发达和后继有人的大事。
忠顺王府来人他忧虑的是“祸及于我”;“玩母珠”事件上他想到的是甄府的被抄;元宵灯谜他看到的是不吉之兆;殴打宝玉气的是子孙不肖。
对待宝玉的婚事,贾政理所当然地会考虑家族利益。“四大家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道理,他必然最是明白。至于宝玉的婚姻会导致外甥女什么样的结果,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小说中表面像是说在贾政要外出公干之前,贾母、王夫人把宝玉和宝钗的婚事跟他通个气。其实,是要他的最后认可。没有贾政的认可,一切都是空话。贾政才是最后的决策者。
元妃的作用与贾政相类。她从宫里送出来的东西,唯有宝钗和宝玉的一样,就说明了她对宝玉婚姻的态度。
元妃的做法的原因与贾政一样。
封建礼教、家族利益和家族内权力争夺的交叉作用,构成了宝黛婚姻的悲剧。
最后,封建礼教的代表贾母宣告了黛玉的死刑:
第九十七回黛玉吐血,王大夫说是尙不妨事,用敛阴止血的药,还是可以治好的。但贾母说:
“咱们这种人家,别的事自然没有的,这心病也是断断有不得的。林丫头若不是这个病呢,我凭着花多少钱都使得。若是这个病,不但治不好,我也没心肠了。”
封建礼教和封建统治者的冷酷无情,令人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