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不做亏心事,何怕鬼敲门。这句话好像不适合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6月29日,玄武门之变前三天,太白金星在白天出现于天空正南方的午位,按照古人的看法,这是“变天”的象征,是暴发革命或当权者更迭的前兆,代表要发生大事了。
当初李世民竭力建议其父李渊起兵反隋建唐,李渊曾答应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且李世民长期在外征战,军功赫赫,威望日高,李渊先后封他为司徒(三公之一)、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中书令(亦相当于宰相),乃至无可再封时,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天策上将之职授予他,位在诸王之上,在朝中的地位仅次于李渊和太子建成。秦王府内人才济济,众多支持者们一起形成了秦王党,与太子党相抗衡。
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一场兄弟阋墙手足相残的血腥大戏拉开了帷幕。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6月30日,之变的前两天,建成在太子府宴请自己的二弟和四弟,这是杨文干事件之后,三兄弟第一次坐下来把酒言欢。
四弟元吉先到,他和太子哥哥,向来交好,也是太子的有力支持和同盟者,协助太子哥哥,引诱秦王府那些骁勇的将领,为自己所用,便暗中将一车金银器物赠送给左二副护军尉迟恭,并且写了一封书信招引他说:“希望得到您的屈驾眷顾,以便加深我们之间的布衣之交。”
谁知尉迟恭一点面子也不给,竟然说他要是私自与太子殿下交往,就是对秦王怀有二心,就是见利忘义的小人。李建成一听由不得大怒,便与他断绝了往来。
恼羞成怒的李元吉,随后指使勇士在夜间刺杀尉迟恭,终究没敢进屋。元吉哪里是个轻易善罢甘休之人,他又向李渊诬陷尉迟恭,将其关进奉诏命特设的监狱里审问处治,然后将他杀掉。李世民再三请求,尉迟恭这才得以幸免。
李元吉又诬陷左一马军总管程知节,李渊随之将他外放为康州刺史。程知节看到李世民身边的辅佐之臣快走光了,秦王自身又怎么能够长久呢!他决定誓死不离开京城,并希望秦王及早将定下计策。李世民迟疑不答。
李元吉又用金银丝帛引诱右二护军段志玄,段志玄依然不肯为其所用。
李建成和李元吉深知,在秦王府有智谋才略的人物中,值得畏惧的只有房玄龄和杜如晦。便建议父皇李渊将房玄龄、杜如晦也逐出秦王府,严令不得相见。 此时秦王府文武多被免官外放,李世民的心腹只剩下他妻子的舅舅雍州治中高士廉、长孙无忌、右候车骑将军三水人侯君集、张公谨以及尉迟恭等人。
秦王府众人感到惶惶不可终日,日以继夜地劝说,李世民尽快采取行动诛杀建成和元吉,逼李渊退位。为此李世民还曾向灵州大都督李靖、行军总管李勣问计。但他犹豫不决。
兄弟三人欢宴之时,宫内传来小道消息,元吉将被任命为行军大元帅,率大军讨伐突厥。说明最会打仗的李世民已经不再被信任。而随同元吉出征的皆是秦王府的武将核心人员们。
这对于秦王府一干武将们,简直就是灭顶之灾祸!可对于太子建成来说,这是一个将秦王府的武将们一网打尽的绝好时机!
席间,李世民突然心痛,被淮安王李道宗搀扶着返回了秦王府。不久,李建成便接到报告,说二弟回府后呕血数升。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先弄死李世民,在收拾他的部将可谓易如反掌。
李渊得到奏报后,先给大儿子建成发了敕令,然后又亲自来到秦王府,看望并询问二儿子世民的病情。
平民百姓家的孩子打架,做父母的要么一人五十大板,要么就是将他们分开。身为皇帝更是父亲的李渊,又该如何处置?
首先他要安抚受了伤害的二郎,因为他知道首先提出反隋的谋略,消灭敌雠,平定海内,都是这个孩子的功劳。他也本打算立他为太子,然而却被他坚决的给推辞了。现在大儿子建成被立为太子已经很长时间了,他也也不忍心夺去他的太子之位啊。
既然他们兄弟似乎难以相容,一起住在京城里,肯定要发生纷争,干脆将李世民 派返回行台,留居洛阳,陕州以东的广大地区都归他主宰。不仅如此,还要让他设置天子的旌旗,如汉朝梁孝王故事。
此时,李世民一听,便哭泣着,以不愿意远离父皇膝下为由表示推辞。李渊安慰说:“天下都是一家,东都和西都两地,路程很近,只要我想念你,便可动身前往,你不用烦恼悲伤。”这是父子间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也是李渊做的重大的决定。
为此李渊问询裴寂、陈叔达,秦王去留的得失利弊。两人以这样做以后就不是两个儿子相争,而是天下相争了!战乱一起,民不聊生,国将不国,使成千上万的百姓,陷入战乱之中,来劝说李渊。这个时候,李渊皇帝的身份又战胜了父亲的角色,便改变了主意。
可见两兄弟间的斗争,已经到了图穷匕见你死我活的地步。
古人的寿命,相对于现代人,是比较短的。此时60岁的李渊,已经属于高龄之人,无论是作为父亲和皇帝,他不得不开始安排自己的身后之事。
武德九年,626年7月1日清晨,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令满朝文武都颇感震惊的是,皇帝委任的行军大元帅,居然是齐王李元吉。
之前一直军功赫赫的秦王李世民,真的榜上无名。而且圣旨中特别命令秦王府的诸位将领,必须随军出战,听从齐王李元吉的调遣。
明知这是一道暗藏杀机的人事安排,一向性格刚直且异常精明强干的李世民,在朝堂之上竟然没有任何反应,也没有任何的抗争。真真的令人诧异,宁折不弯的秦王,为什么居然自始至终一言不发,毫无作为?
朝堂之外,太白金星连续第三天,诡异的在白天出现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预示着大唐王朝将要发生大的变故。而漩涡中的李家二郎世民,却显得异常的冷静;一是他无计可施,只能任人宰割。二是他已经做好了应对一切的准备,拼个鱼死而网不破。
早朝之后,李世民立即命府中幕僚前来议会,当众人得知要听命于元吉时,立刻意识到局面已经十分的危险了。有谁不知道,齐王元吉凶恶乖张,是终究不愿意事奉自己的兄长建成的。因为护军薛实曾经对齐王说:‘大王的名字,合起来可以成为一个唐字,大王终究是要主宰大唐社稷。’齐王欢喜地说:‘只要能够除去秦王,夺取东宫太子之位就易如反掌了。’
他与太子谋划作乱还没有成功,就已经有了夺取太子之位的心思。猜鸷骄侈,自幼便以脾气暴躁而闻名的他,可是什么事情都敢干出来的;因事竟然命壮士,将抚养他长大的侍女兼保姆的陈善意拉死。尽管他也后悔了,并私谥其为慈训夫人。但他的暴戾的行为,依然令人不寒而栗。
他为人骁勇,擅长使用马槊。爱好打猎,装载罗网的车子就有三十多辆,他曾说“我宁可三天不吃东西,不能一天不打猎”,还放纵他身边的人掠夺百姓的财物。
他在并州时,经常穿上便装出城,和窦诞一起游乐打猎,践踏农田庄稼,放纵身边的人,公开掠夺百姓的财物,境内的家禽家畜,几乎被他们抢光。他站在大路中间放箭射人,观赏人们躲避,作为娱乐。把兵卒分成左右两方,做打仗游戏,直到互相殴斗砍杀,造成伤残甚至死亡。夜晚敞开府门,到别人家里公然干些淫猥勾当。黎民百姓人人怨恨,个个满腔愤怒。
人们劝说李世民,假使这两个人如愿以偿了,恐怕天下就不再归大唐所有。以他秦王的贤能,捉拿这两个人就如拾取地上的草芥一般容易,怎么能够为了信守匹夫的节操,而忘了国家社稷的大事呢!
而此时李世民不能对人言明的最大困境,就是所有的对他不利的举措,都是经由皇帝父亲发出下达的,作为儿臣,他有理由或者胆量抗命吗?
他秦王府已经快要被拆解完了。没有了政治决策权,就等于失去了优势。
如今已是处于无比严重的危机之下了,如果不想失败,成为砧板上的鱼肉,被人宰割,那被迫采取极端的手段,也是唯一的办法——发动军事政变?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7月1日傍晚,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唐高祖李渊招来六大宰辅,前来议事。大殿之外,太白金星依然令人不安的高悬于天际。古人认为天象和人事是有关系的。
傅奕,大唐王朝最权威的星象专家上奏道:“太白形于日侧,而见于秦分,主秦王当有天下。”就是说:金星出现在秦地的分野上,这是秦王应当拥有天下的征兆。”
李渊此时的愤怒是可想而知的,老子还驾崩呐,儿子就要夺权篡位。震怒的他,让傅奕带着奏表去秦王府,让李世民立即进宫对此事进行解释---
而此时的秦王府,正在紧张的谋划着。李世民命令长孙无忌秘密地将房玄龄等人召回,然房玄龄等人并没有答应,理由是陛下敕书的旨意是不允许我们再事奉大王的。如果我们现在私下去谒见大王,肯定要因此获罪而死,因此我们不敢接受大王的教令!
李世民真的发怒了,他对尉迟恭说:“房玄龄、杜如晦难道要背叛我吗!”他摘下佩刀交给尉迟恭,让其前去察看一下情况,如果他们果真没有回来的意思,可砍下他们头来见。
以防万一,以至于房玄龄和杜如晦不得不穿着道士的服装来到秦王府。
已被秦王李世民收买,成为其眼线,在太子的东宫中担任率更丞(主管计时的官员)职位的王晊,他跑来告诉李世民:“太子对齐王说:‘现在,你已经得到秦王骁勇的将领和精锐的士兵,拥有兵马数万之多了。我与秦王在昆明池为你饯行,让勇士在帐幕里将秦王杀死,上奏父皇时就说他暴病身亡,父皇应该不会不相信。我自当让人进言,逼父皇将国家大事交给我处理。尉迟恭等人已经落到了你的手中,应该将他们悉数坑杀,谁敢不服!’”
房玄龄听后,对李世民说,希望大王不要疑惑不定了。 现在仇怨已经造成,一旦祸患暗发,岂只是秦王府不可收拾。大王功盖天地,应当继承皇帝的大业。现在大王担心危机发生,正是上天在帮助大王啊。
李世民叹息道:“骨肉相残,是古往今来的大罪恶。我当然知道祸事即将来临,但我打算在祸事发生以后,再举义讨伐他们,这不也是可以的吗!”
始终商量不出结果。最后不得不用占卜的方法来决定,恰好秦王府的幕僚张公谨从外面进来,便将占卜的龟壳夺过来扔在地上,说:“占卜是为了决定疑难之事的,现在事情并无疑难,还占卜什么呢!如果占卜的结果是不吉利的,难道就能够停止行动了吗?”
这才促使李世民下了最后的决断,制定了一个骇人听闻的行动计划——袭杀太子亲哥,劫持父皇,逼其退位!
但是有一个难题,大哥和四弟并不经常出宫,一旦出宫便是护卫随从一大批,根本无法同时干掉他们,怎么办?此时,又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摆在面前—— 父皇的特使太史令傅奕到了。
先君臣后父子,作为臣下,皇帝让你解释,为什么天象显示你要造反。对于李世民不仅压力山大,极致的危险,说不定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李世民面对父皇,他说“儿臣丝毫没有对不起皇兄和皇弟,现在他们却打算杀死儿臣,这简直就像要替王世充和窦建德报仇。如今我快要含冤而死,永远地离开父皇,魂魄归于黄泉,如果见到王世充诸贼,实在感到羞耻!”眼泪使得父皇犹豫了。
紧接着,李世民使出杀手锏,那就是以对手的错误来攻击他。李渊面对被李世民毫无征兆的突然抛出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与后宫的嫔妃淫乱’,这样一个重磅炸弹,一下就蒙圈了。李世民这一招,成功的转移了李渊的视线。
太子淫乱后宫,这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难以启齿的丑闻,会成为千古笑柄的。李渊怒火攻心,哪里还顾得上星象的问题?他李家二郎是否真要篡位夺权?
于是,急了眼的李渊高祖望着李世民,惊讶不已,回答道:“明天朕就审问此事,你应该及早前来参见朕。”
豁然出现了,让李世民得以伏击大哥和四弟的机会,一个难题就这么被父皇迎刃而解!他必须马上去做另一个准备工作。
辞别父皇,李世民去见了早年曾是秦王府的一员部将,后成为太子的亲信,玄武门的守将常何。在最短的时间,劝服了常何,将这枚最重要的棋子为他所用。一个城门官也成就了李世民。
棋高一着的李世民,在最关键的时刻,让这些重要的人物在最重要的关头,都有意无意帮了自己一把。
皇族内斗,手足相残的故事,就要降临到27岁的李世民身上,为了抓住这个机会,必须亲自去做一件可怕的事情,这是他无法逃脱的命运。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7月2日清晨,玄武门之变当日。
位于太极宫北面的玄武门,是皇宫的制高点,在此可俯览宫城全局。无论是朝臣还是太子觐见,玄武门必经之路,是进入太极功的咽喉之处,控制了玄武门,就等于控制了父皇。历史的舞台搭好,沉默的玄武门,见证了一场兄弟阋墙手足相残,无比残忍的悲剧。
那晚,大唐王朝的三位王子,三个兄弟,转瞬之间就有两个命归黄泉,为已久的太子纷争,做了最血腥的了断。
李世民跪伏在父亲高祖的胸前,号啕大哭良久。为他残忍的屠杀了自己的兄弟?还是他终于成为了硕果仅存的嫡子?
李世民等虽多次劝谏李渊尽快起兵反隋,但李渊都以建成未到太原不肯起兵,直到同年六月李建成到了太原,令李渊非常高兴。也印证了《唐创业起居注》所记载,晋阳起兵是李渊本人的主意。李世民只是参与者之一。
新旧唐书里,将李渊起兵建唐的功劳几乎归功于李世民,而李建成的功劳却只字未提。
李建成,为李渊(高祖)和太穆皇后(窦氏)的长子,小字毗沙门。建成携领家属在河东居住,并遵父命秘密结交有才能的人。来到太原之后,带着裴寂等人,劝李渊仿效仿效伊尹、霍光废掉隋炀帝杨广拥立代王杨侑,发兵传檄各郡县,更改旗帜向突厥表态。师出有名,令中外归心。正式起兵以后,得到了河东地区的响应,建成前期的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建成一路走来,凭借着往返只用了九天时间,平定西河,被封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进入长安后,李渊与众文武拥立代王杨侑为天子,尊杨广为太上皇,改元义宁。杨侑封李渊为唐王,李建成为唐王世子,并许建成开府自置僚属。
618年(义宁二年),隋恭帝杨侑又封李建成为抚军大将军、东讨元帅,尚书令。他率军取霍邑,拒潼关,攻克长安。
从太原起兵到高祖进入长安称帝建唐,建成的功业并不亚于李世民,也就是说,大唐建国,李建成和李世民是平分秋色的。
建国以后,他作为太子又多次率军打退突厥的入侵,擒斩与突厥勾结的刘黑闼,平定山东。李建成太子府任用的很多人才都为大唐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太子,建成常年留守深宫处理政务,做的是王朝日常的工作,大的方面是在保护王朝的安全和未来,小的方面也是在保护自己,为什么?
因为只有国家未来的当家人安全无虞,国本才能稳固,国家才有希望。所以世民可以死,元吉可以死,诸位将领都可以死。
至于政事上,“高祖忧其不娴政书,每令习时事,自非军国大务,悉委决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让建成主持日常工作,学习做皇帝。证明建成在治国方面的经验,要比李世民丰富得多。
在早期的治国方略中,建成便显现出了独到的一面:李世民平定河北,杀了窦建德,但并没有真正的安抚住河北,之后窦建德的手下刘黑闼,就又起兵谋反了。李世民还建议用雷霆手段,前去剿灭。而建成则认为,在上位者,必须要让百姓安心,没有天生就想造反的人,只要给他们活路和谋生之路,他们就不会揭竿而起,与王朝为敌,所以一定要安抚。建成亲往河北,用安抚的手段顺利平定了刘黑闼,使河北人心思定,再无后患。
武德九年,建成37岁,随着父皇的年迈,许多国家大事都被转移到太子东宫进行处理,建成哪有时间去享乐。这一年,天下大旱,各地得救急文书接踵而至,一大堆的政务工作,都需要他亲自处理。可见李渊对建成的悉心栽培和殷殷的期待。
建成如果真是《新唐书》记载的,是个荒淫无度的纨绔子弟。那初生的唐王朝何谈未来?然而,事实证明,在建成位居太子之位的八年时间里,大唐王朝不仅没有昙花一现,走向覆亡,反而蒸蒸日上一片繁荣,并最终一统天下。
《资治通鉴》记载:太子李建成性情松缓惰慢,喜欢饮酒,贪恋女色,爱打猎;高祖第四子、齐王李元吉,常有过错;二人均不受高祖宠爱。
爱好打猎,不仅是建成的爱好,那也是他们家族的爱好。难道李世民就不爱好吗?为了打猎,他竟然要杀了,谏阻他的田舍翁魏征。
好女色,就是和父皇高祖的嫔妃私通乱伦,宫禁幽深神秘,并无资料证实。唐初的后宫制度不是很严,世民住在承乾殿,元吉住在武德殿后院,他们的住处与皇帝寝宫、太子东宫之间日夜通行,不再有所限制。太子与秦、齐二王出入皇帝寝宫,均乘马、携带刀弓杂物,彼此相遇只按家人行礼。
而不好女色的李世民,却将弟弟的妻子,揽入怀中;之变后,原东宫和齐王府的女眷,则全部没入宫中,成为李世民的后宫组成部分。四弟元吉的妻子杨氏被李世民纳为妃,但没有正式封号,宫中呼为“巢剌王妃”,是长孙皇后去世以后唯一一个生下子女的嫔妃。
相比性情果敢刚烈的李世民,南宋时期的《通鉴纪事本末》,三字形容建成“性宽简”,就是性情宽容豁达,像极了其父李渊“宽仁容众”性格。
所以性格暴戾的四弟元吉,在唐初的政治斗争中,是大哥坚定的支持者,愿意为大哥鞍前马后。不是因为跟着太子大哥,比跟着与自己的地位一样,只是功劳本事大点的二哥保险,自己更有前途。而是性格宽厚的大哥,对他的关爱和忍让。他自然不愿意和他一样有着火爆脾气的二哥呆在一起,硬碰硬,自然有火花,有争斗。
真正的李建成是个心存仁义的人,他的政治眼光和才干都算的上一流;星象专家傅奕上奏,请求废除佛教,从武德四年(621年)至武德九年(626年),傅奕总共上疏七次。李渊有意废除佛教,建成以“佛教讲究众生平等纵是儒道也难以伦比,从古至今的明君贤士无不对佛教遵崇敬仰。现在出家者未必都是好人,有行为不端的,有为了避税偷懒假装学佛的;但也有威仪具足,严守戒律,心性志向像珠玉一样澄明高洁的。如今要不分贤愚地遏令他们一并还俗,恐怕将会玉石俱焚。这件事恐怕要损伤了德政和教化。今天如果责令佛门自行降罚除奸,非但佛性慈悲为怀、平等无差,而且那种物我两忘、绝爱忘恨、无嗔无怒的舍己境界就像大海一样的包容一切。商均和丹朱这两位储子生长于帝舍皇宫,虽不堪大任,但还不至于亏损尧舜的圣德。今天忽然要因愚僧的过错而毁灭尊宗,我经过反复商量认为于理不可以这样做。”
处世为人更是厚道的好人。说他和父亲的妃嫔私通,倒不如说他对这些庶母们,相较二弟世民,比较恭敬和厚待。而世民每次在宫中侍奉父皇宴饮,面对诸位妃嫔,想起母亲太穆皇后死得早,没能看到父亲拥有天下,有时不免叹气流泪。不仅李渊看到后很不高兴,各位妃嫔见此情景心里想必也不痛快,自然要在李渊面前搬口舌;现在天下太平,陛下年寿已高,我们陪着他娱乐娱乐,又有什么不好。可你秦王总是在一旁流泪,这不就是在厌恶曾恨我们嘛。如果有一天陛下作古后,我们母子必定不为秦王所容,还不得被杀得一个不留!皇太子仁爱孝顺,陛下将我们托付给太子,必然能获得保全。李渊看着身边这些年轻的美妾妃嫔,也为此很伤心。
李世民平定盘踞在洛阳的王世充以后,李渊让贵妃等几人到洛阳挑选隋朝宫女和收取仓库里的珍宝。贵妃等人私下向李世民索要宝物并为自己的亲戚求官,李世民毫不客气的回答道:“宝物都已经登记在册上报朝廷了,官位应当授予贤德有才能和有功劳的人。”没有答应她们的任何要求,因此妃嫔们更加恨他。
而且他和父皇最为宠爱的张婕妤、尹德妃两家还有过节。她们自然不会为李世民添好话了,且效果显著。
如果不是陈叔达进谏,说秦王为天下立下了巨大的功劳,是不能够废黜的。况且,他性情刚烈,倘若加以折辱贬斥,恐怕经受不住内心的忧伤愤怒,一旦染上难以预料的疾病,陛下后悔还来得及吗!李渊才没有惩治李世民。但对世民逐渐疏远,而对李建成、李元吉却日益亲密了。
如此“性宽简”的建成,在非常时期,行非常之法,真的会置二弟于死地?
他只想利用自己的政治优势,利用太子的身份,父皇的支持,通过父皇的旨意,便可轻而易举的来实现自己对二弟的打击;驱逐了二弟身边的一干谋士。建议任命四弟元吉为行军大元帅,率大军讨伐突厥。而随同元吉出征的皆是秦王府的武将核心人员们。
命令都是父皇下达的,如果拒绝和抗争,那就就是抗旨犯上。这道圣旨不仅剥夺了李世民的兵权,还调走了他的部将,这对李世民的政治资本和力量,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李世民已经失掉了左膀右臂,又没有后宫的支持,二弟毫无招架之功。建成兵不血刃,干的真够漂亮。
建成认为,向来多谋能干的二弟,会乖乖的交出兵权的,因为有父皇的圣旨,二弟难道还会反抗不成?这次二弟无论本领如何的超群,注定难逃被架空的命运。一个大赢的局面等着他!
魏征提醒建成,秦王不会束手待擒,越是大赢之际,越不能掉以轻心,小心行事。建成觉得自己已经稳操胜券,不必采用极端的手段;元吉已经掌握兵权,二弟最大的政治资本也将离他而去,凭借着父皇的支持,轻而易举的架空李世民,顺利继承皇位。既然可以不流血的战胜二弟,何必多此一举地对亲弟弟的生命下手哪——性颇仁厚,永远不把别人往最坏的地方想。以仁厚来治理国家,百姓可安居乐业——最大的优点!但是不把政敌往最坏的方向想,最后自己将成为对手的刀下鬼。
念及一母同袍之情,他竭力阻止兄弟相残,以至于差点和四弟闹僵。因为自幼性情暴躁的四弟元吉,显然更倾向从肉体上消灭他的二哥。元吉曾经策划过多起针对二哥世民的刺杀计划:招募勇猛死士,收容逃亡罪犯,以伺机将其杀掉。
李世民陪同父皇到齐王府,李元吉让自己的护军宇文宝潜伏在卧室,准备暗杀李世民。生性颇为仁爱宽厚的建成,连忙制止了他。李元吉恼怒地说:“我这是为哥哥着想,对我自己有什么好处!”
李渊准备到太和宫去避暑,李世民、李元吉陪同,李元吉对李建成说:“等我到了太和宫,就派精悍的将士抓住他。把他关进地窖,只开一个洞口递送食物”。建成阻止。
元吉又建议父皇,除掉李世民。李渊说:“他立下了平定天下的功劳,而他犯罪的事实并不显著,用什么作为借口呢?”李元吉道:“秦王刚刚平定东都洛阳的时候,观望形势,不肯返回,散发钱财丝帛,以便树立个人的恩德,又违背陛下的敕命,不是谋反又是什么!只应该赶紧将他杀掉,何必担心找不到借口!”李渊不答应。
杨文干事件和东宫毒酒案,明眼人一看即知,这是围绕太子的储君地位所展开的较量,其目的,都是借以损害建成在父皇心目中的形象,动摇其地位。
先是有人告发:李建成擅自召募长安及各地的骁勇之士两千多人,充当东宫卫士,号称长林兵。李渊召见建成,把他责备了一番,将可达志流放到巂州。
更让谁也没想到是,建成送出的一份礼物,从而引发了一场轰动全国的军事叛乱。
建成亲近并厚待,曾经在东宫担任过警卫的庆州都督杨文干,出于收揽亲信的目的,让郎将尔朱焕和校尉桥公山将一副铠甲赠给杨文干。谁知两人来到豳州后,便上报发生变故。还有一位宁州人杜风举也前往仁智宫讲了这一情形。
李渊大怒,借口有别的事情,以亲笔诏书传召建成,让他前往仁智宫。李建成心中害怕,不敢前去。太子舍人徐师谟劝他占据京城,发兵起事;詹事主簿赵弘智劝他免去太子的车驾章服,屏除随从人员,到皇帝那里去承认罪责。
还没有走完六十里的路程,李建成便将所属官员,全部留在北魏毛鸿宾遗留下来的堡栅中,带领十多个人骑马前去觐见,向父皇伏地叩头,承认罪责,因为身体猛然用力,自己摔了出去,几乎晕死过去。李渊的怒气仍然没有消除。当天夜里,将他囚禁在帐篷里,给他麦饭充饥。派遣司农卿宇文颖速去传召杨文干。宇文颖来到庆州,杨文干便起兵造反了。
李世民建议李渊,派遣一员将领去讨伐杨文干。李渊认为,杨文干的事情关连着建成,恐怕响应他的人为数众多。最好让李世民亲自前往,回来以后,便将他立为太子。李渊不愿意效法隋文帝去诛杀自己的儿子,届时就把李建成降为蜀王。蜀中兵力薄弱,如果以后让建成能够事奉世民,并让世民保全建成的性命。还对世民说:“如果他不肯事奉你,你要捉拿他也容易啊。”
让人百分百诧异的是,李世民出发以后,李渊却只以致使兄弟关系不和睦的过错而责备了建成,又让他回京城留守。罪责推给了太子中允王圭、左卫率韦挺和天策上将府(秦王府)兵曹参军杜淹,将他们一并流放到了巂州。
叛乱,那可是十恶不赦的罪名,必死无疑。李渊的做法,证明了没有证据指出杨文干谋反是李建成指使的,但也没有确凿证据为秦王府所设计,这件事便在疑窦丛生中,不了了之。
李世民在哥哥的东宫,宴饮时中毒,呕血数升。谁是下毒者?
在家宴请宾客,客人中毒,那宴会的主人,自然便是头号得嫌疑犯。有着高水平政治素养和政治智慧的建成,会用如此拙劣的手段,除了引发父皇对自己的震怒,百姓的唾骂之外,实在看不出对自己有丁点好处的事情?
元吉有下毒的动机,他曾多次表态,自当替大哥亲手将二哥杀掉!可他没有下毒的条件,建成多次阻止他对世民下手,难不成这次就同意在自己的东宫,实施对二弟的毒杀,除非建成也被人下了傻药。元吉脾气暴烈,不代表他没有脑子,那将导致他和太子大哥政治同盟的破裂瓦解,一起跌入深渊。这也是元吉最不愿得到的结果。
还有一个人,那就是魏征,出于政治考虑,也曾经建议杀掉李世民,一劳永逸的解决兄弟之间的政治纷争。但十分器重魏征的建成并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作为东宫的一个谋士,没有太子的首肯,魏征是不敢对一个亲王下手的。
既然要置世民于死地,干嘛下毒的量,只是让他吐血,让他怨恨和反击。而不是大剂量的直接要了他的命,不就再无后患了。难道另有欲制李世民于死地之人?
毒杀弟弟,公开的谋杀,于公于私都是不可饶恕的大罪。可依然令人奇怪的是,李渊只是敕令李建成:“秦王向来不善于饮酒,从今以后,你不能够再与他在夜间饮酒。”并无其他处罚,也没有追查李世民中毒的缘由,只是要求太子今后不要在与二弟喝酒;你二弟一向酒量不好。
本来不能喝酒,却喝多了,造成胃出血,这样的例子,可谓屡见不鲜。对于极聪明的世民,正好借此演一场苦肉计呗。
从李渊对几起事件的态度和决定,证明看得出自始至终,建成在两起事件中,都是被动挨打的那个人。假如李建成因此真的被废黜,谁会是继任者?也就是对谁最有利?且李渊并无废建成之意;有隋朝的前车之鉴,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废掉自己册封的太子的。不然他也不会开始打压秦王世民。
公元626年7月2日凌晨,建成、元吉来到临湖殿,察觉到了变化,也印证了元吉事前预感的不妙;李渊的一个妃子张婕妤暗中得知了李世民密奏的大意,急忙告诉李建成。张婕妤是李渊晚年最宠爱的人,她们家和秦王府有过节,自然是站在东宫建成一边的。
两人立即掉转马头,准备向东返回东宫和齐王府。突然他们在身后听到了世民的一声呼喊,但不知喊得什么?猜测:你们去死吧!或者,今天就是你们的死期。反正是一句宣战的话。否侧弟弟元吉也不会马上搭弓箭射他二哥。
三兄弟在这场残杀中,其性格的特点也表现的淋漓尽致。性格暴躁的四弟元吉,立马搭箭开弓,却三次没射中---
性格刚直果决的二弟世民,丝毫没有理会四弟的举动,反击的第一个目标,自己的头号政敌,自始至终没有出手的大哥,将他一剑封喉射死了——太子必死!
性格宽俭仁厚的建成,此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呆呆的愣在原地,亲眼看着四弟激射二弟,眼睁睁的看到二弟娴熟的开弓搭箭射击,他被自己的亲二弟一剑封喉,生命终结。他的眼睛致死,都始终惊愕的大睁着----
齐王元吉不仅武功过人,而且是一位百步穿杨的神射手。居然在生死关头,三次都没射中,近在咫尺的二哥。他是心虚因而紧张?
在这位性情暴烈,武力过人的皇子心中,当下是兄弟亲情占据上风的。虽然面前的二哥,与自己政见不同,势同水火。但兄弟之间,张弓射箭的局面依旧令他始料未及,不同于早年以射杀移动中的俘虏而引以为乐,毕竟对面的是他的亲二哥呀。他内心的紧张和不忍,足以让他再三不毂。这位神射手的异常表现,最终为自己的生命也为后人,画上了一个悬疑的句号!
事情并没有就此完结,他们的头颅被被二弟砍下,以降服誓死要为他们报仇的东宫和齐王府的部将。他们哪十位无辜的,甚至有的还是襁褓婴儿的孩子们,也都二弟被残忍杀害,并在宗室的名册上删除他们的名字,为的是斩草除根。
李世民曾经自己说:“在太原起兵和做皇帝之前,就没有好好地看过书,整天的骑马打猎,根本就是个纨绔子弟。”起兵之后从小喜欢骑射狩猎的李世民,则开始频繁带兵,征战四方。兄弟两人一文一武,辅佐父皇。两唐书,都这样记载李世民说,从小就很有决杀的能力,很果断,性格刚毅---老百姓的话,就是争强好胜。他还甘愿继续来做父亲和兄长的影子吗?秦王府在建立王朝时的牺牲最大,功劳也是最大的。但是身为一个王爷,是没有很好的酬劳的,尤其秦王府的一干人等。可是太子东宫就不一样了,他们没有那么大的付出和牺牲,但是他们是主宰天下的人。从这一点来看,秦王府的人心理自然不平衡。所以他们希望用非法的手段夺取权利。
在那个血色黎明的残杀中,李世民也表现的有些失常?是在他成功地射杀大哥后,十几岁就带兵打仗,骑术精湛的他,居然没有控制好马匹,而坠落马下差点被赶过来的三弟给勒死。射杀大哥,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震撼——内疚,无论是处于逼迫还是无奈,哥哥和弟弟,毕竟没有动手,更没有叛乱啊。
得知发生的惨剧后,李渊召世民前来,抚慰他说:“近些日子以来,我几乎产生了投杼(父母双亲的)的疑惑。”有作为父亲的悲伤和无奈,更有作为皇帝的哀求:让唯一的儿子手下留情!
李世民即位后,于武德九年(626年10月26日)下达诏书,追封已故太子皇兄李建降为息王,谥号为隐,是为息隐王——中下等谥号,指本性难改,言过其实,柔弱短寿。
皇弟齐王李元吉为海陵郡王,谥号为剌,是为海陵剌王——下等谥号,指刚愎自用,忘恩负义。以皇家丧礼重新安葬。
安葬那一天,李世民在宜秋门大哭一场,显得十分哀痛。并准许原东宫谏议大夫魏徵、王圭,以及原东宫和齐王府的幕僚属官,陪送灵车到安葬地。
建成生前所任用的武将薛万彻,为唐征讨突厥、吐谷浑、高句丽等;冯立在突厥逼近长安时以少战多,大战突厥;马三宝于唐创业时立下不少功劳,李世民曾因马三宝的死而废朝;文官有王珪为唐初名相,魏征更是进入凌烟阁。太宗这样做是为了安抚人心稳定江山的政治目的,还是那永远无发抹去的内疚?
但不知,一母同胞的长兄建成,和他那出生时,因母亲窦皇后厌恶他的长相,不愿意抚养,命令家人将之抛弃。侍女陈善意偷偷将他抱回,秘密抚养,方没有夭折在襁褓之中可怜的四弟元吉。可曾在“玄武门之变”后,走进过李世民的梦中?兄长临死前充满无助和惊愕的眼神,以及东宫和齐王府中,侄儿们绝望的哭号声,是否时常会在他的眼前和耳边闪过?
回答是肯定的!李世民恐惧兄弟的鬼魂前来索命,于是派尉迟恭与秦琼担任门前守卫,但后来因两人年老,无法长期担任,只好转绘制两人的画像挂在门口,成为后世门神的由来。
尉迟恭和秦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