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同龄的年轻人一样,笔者已经购置了房子,踏上了社会的染缸,但仍然没有放弃对巨大机器人的爱。(在美国,英国,英国,英国,英国,英国,英国,英国,英国,英国,英国,英国,英国,英国,英国,英国,英国,英国,
而这种爱最直接的表现,也就是家中那无处不在的模型烂胶了。年初亲戚来家里做客,参观完新房之后,有一搭没一搭的指着书柜上几个钢普拉问笔者:“都快结婚的人了,你还这么喜欢《变形金刚》啊?”
我能怎么办?被说成是《变形金刚》我也很绝望啊
没错,在许多没有接触过的人看来,不管是什么日系的《高达》、《超时空要塞》,还是美系的《环太平洋》,统统都可以用《变形金刚》一词以蔽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形金刚》俨然已经成为巨大机器人的代表。
今天,笔者不想科普机器人动画的区别,也不准备去聊“罗伯特”情怀,在这变5电影即将上映之际,且让我们追本溯源,来回顾一下《变形金刚》是怎么走上神坛,成为世界上识别度最高的动画品牌的。
故事还是要从日本说起
即使汽车人们如今操着一口纯正的美式英语,但聊起它传奇的起点,依然还是离不开那个盛产萝卜片的岛国——日本。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机器人动画已经呈现崛起之势,经过了《铁人28号》和《魔神Z》的洗礼,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开始喜欢上那些充满幻想的巨大机器人。和彼时更专注于超级英雄的山姆大叔不同,那个年代日本的玩具和动画公司都已经意识到了罗伯特蕴含的无限潜力,不少经典的机器人系列都开始萌芽。
《铁人28号》带起了巨大机器人的风潮
除了以《魔神Z》为代表的超级系和《机动战士高达》为代表的真实系以外,创作者们也在不断探寻萝卜片的新类型,在广阔的市场下,无数新鲜的创意被催生出来。正是在这个时候,一家名为Takara的玩具公司率先在机器人玩具中引入了变形这个概念。他们在1980年推出了一个名为Diaclone(戴亚克隆)的系列玩具,这个系列的角色可以在一些科幻载具和机器人间进行变形,而这,也正是《变形金刚》系列的前身。
与此同时,Takara也在旗下另一个机器人玩具Microman(微星小超人)系列中引入了变形这一概念。这个系列中十厘米不到的机器人们可以变身成手枪、汽车等现实中的物品,如今我们熟悉的威震天、声波等角色都来自于这个系列。
你能从戴亚克隆系列中找到不少《变形金刚》的影子
带着变形的新概念,Takara这两个玩具系列在欧美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日本本土却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当时的日本玩具市场被另外一个能变形的机器人系列统治,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超时空要塞》。依托于动画带来的巨大成功和林明美女神的无穷魅力,《超时空要塞》一举成名,并当仁不让的在周边玩具市场上傲视群雄。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1983年,那一年,Takara带着旗下的两个机器人玩具系列参加了东京玩具展,而急于打开东亚市场的孩之宝也派代表踏上了这个亚洲的机器人动画之乡。就像是命运中无数个偶然一样,早就关注到戴亚克隆系列的孩之宝找上了Takara,他们希望能与Takara共同开发这些能够变形的机器人玩具,并把它们推向更广阔的天地。
带有戴亚克隆标志的大力神
经过了数次谈判后,双方一拍即和,1984年,孩之宝公司与TAKARA达成了协议,前者可以使用后者的专利和形象来研发美版的变形玩具。同时,孩之宝做出了两个对《变形金刚》影响深远的改变,他们为本来由人类驾驶的机器人赋予了智慧和自主性,还将戴亚克隆与微星小超人中出色的角色分为了汽车人和霸天虎两个相互对立的阵营。就这样,我们熟悉的《变形金刚》正式诞生了。
从这时开始才有了汽车人与霸天虎的设定
由漫威开始的传奇
在还叫戴亚克隆与微星小超人的时期,这两个系列并没有什么成型的动画或是周边影视作品,《变形金刚》之所以能成长为如今的参天大树,与美国最著名的漫画公司漫威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在准备将《变形金刚》带回美国后,为了配合玩具的销售,孩子宝找到了漫画巨头漫威合作制作《变形金刚》的相关漫画。经过了长时间的研修和制作后,漫威为这些汽车人们赋予了各异的性格,并奠定了这个系列最初的世界观。《变形金刚》初版的漫画在1984年5月8日问世,这个仅仅四册的漫画开启了汽车人与霸天虎长达三十余年的爱恨情仇。
《变形金刚》漫画第一册的封面
初版的漫画描述了汽车人与霸天虎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以及它们在地球上那些充满想象力的冒险故事。这部漫画首次将汽车人的领袖定名为擎天柱,并引出了大黄蜂等一系列颇受欢迎的角色,奠定了《变形金刚》成为经典的基础。
在开启漫画的同时,孩之宝还授权漫威与日虹公司共同制作了一部只有三集的“广告片”。这个动画系列名为《Transformers——More than Meets the Eye》,在最初的企划中,仅仅有三话,它推出的意义也仅仅是为玩具的销售做宣传。但出乎孩之宝预料的是,这个仅仅有三话的“广告片”在付费给电视台播放后意外的受到了许多人的欢迎,迅速成为了当时美国收视率最高的动画片。
日版《变形金刚》的宣传图
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孩之宝“不得不”将原本只有三集的动画剧情继续延续,并最终扩展为了16集的长篇动画。在16集动画的补充下,擎天柱、大黄蜂、爵士、铁皮、威震天等角色的性格和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塞伯坦百万年战争和机械恐龙等我们熟悉的剧情也都是在这时出现的。同时,动画的热播也推动了玩具的大卖,尽管早期的玩具大多为戴亚克隆时代的库存,变形机构和整体设计都还远远说不上精妙,却依然受到了无数青少年的追捧。1984年,孩之宝总共推出了28个角色,其中有许多如今的熟面孔,它们为公司带来了超过1亿美元的净收入。
早期的《变形金刚》玩具,还远没有如今的精巧细致
G1时代的辉煌和亏到姥姥家的大电影
在《变形金刚》第一季动画获得成功并且带动玩具大卖后,理所当然的,孩之宝趁热打铁的推出了总长度为49集的第二部动画。同时从1985年开始,漫威英国公司也开始制作独立的短篇故事,不过这些故事中大部分都被视为发生在平行世界,并未纳入《变形金刚》主宇宙。
在动画的第二季中,更多性格鲜明的角色被搬上了荧幕,汽车人与霸天虎的斗争也越来越白热化。同时,第二季中引入了更多的“组合金刚”,除了第一季结尾出现的“大力神”以外,还在《魔力神球》一集中出现了由博派飞行太保部队组成的“大无畏”。与此同时,汽车人阵营首次加入了飞行部队,而霸天虎中也终于有了地面载具。《变形金刚》的世界观进一步得到了完善,角色脱离了脸谱化设定,有了更复杂却也更真实的性格。
第一个“组合金刚”大力神
另外除了《变形金刚》的生父Takara以外,孩之宝也开始像其他玩具商购买版权并将新角色加入进《变形金刚》的阵营。这其中就包括来自《超时空要塞》的天火和来自ToyCo的震荡波。在欧美大热的同时,《变形金刚》也被引进回了老家日本,但因为版权问题,许多角色都不得不改名,比如擎天柱就被改成了Convoy(柯博文)
天火脱胎于著名的“机战偶像片”《超时空要塞》
在随后的1986年,一部被粉丝们视为经典的《变形金刚大电影》出现了。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把这部动画电影视为系列的巅峰,它在《变形金刚》系列中的地位大约和《逆袭的夏亚》在《机动战士高达》中的地位相当。与动画版不同,大电影的剧情更加成人化,它解释了《变形金刚》的起源,同时也完成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那就是汽车人与霸天虎领袖的换代,这部电影告诉了孩子们一个残酷的事实——超级英雄也会死。在这部作品中,包括擎天柱等大量我们熟悉的角色死亡,另外还引出了一个在系列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角色——宇宙大帝。
宇宙大帝是《变形金刚》系列中的超级反派
从各方面来看,《变形金刚大电影》都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动画电影,它从地球跳进了宇宙,在TV版的基础上对《变形金刚》的世界观进行了极大的补充,用100分钟的时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宏大诡谲,冲突不断的汽车人世界。不管是镜头的运用、音乐的契合度还是剧情的起承转合都流畅自然,在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同时,也有着绝佳的可观赏性,被许多粉丝们视作不可不看的经典之作。
电影的作画主要是由著名的东映动画完成的
但在那个年代,《变形金刚大电影》却并没有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这部电影由孩之宝和Takara出资,联合漫威、东映等公司制作,并由派拉蒙发行,投资高达40亿日元,最终在全美的票房却只有区区580多万。因为当时与担任机械设计和主要作画的日方沟通不力,在一些角色的设计和玩具定位上出现了偏差。同时因为派拉蒙糟糕的宣传策略,不少孩子在电影上映时甚至都不知道这部作品的存在。再加上偏向成人化的剧情和大量领便当的角色,许多孩子没有能适应这急转直下的情节,所以尽管电影制作优良,却在票房上血亏,直到后来随着粉丝们的口口相传才得以正名。
擎天柱竟然——死了!
在大电影之后,孩之宝还推出了30集的第三季以及仅有3集的第四季TV动画。从1984年到1987年,孩之宝总共拍摄了98集《变形金刚》,外加一部电影版,粉丝将它们统称为“第一代”(Generation 1),简称G1(日本G1的说法过于繁杂,咱们下次再谈)。1988年,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的上海电视台引进了除去第四季共95集的《变形金刚》动画,我们这代对这个系列最初的记忆大多来自于此。尽管比国外稍晚一些,但《变形金刚》在国内也迅速成为了当年无数孩子们心目中不可磨灭的经典。
日本《变形金刚》G1的宣传海报
沉寂的G2和借助电影的重生
在经过了G1的辉煌后,《变形金刚》度过了一个稍显沉寂的90年代前半段,尽管漫威的《变形金刚》漫画依然在推出新作,但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看到一部优秀的《变形金刚》影视作品,直到《野兽之战》(Beast Wars)出现。
粉丝们一般将1992到1994年称作《变形金刚》的G2时代,这几年除了不断推出新玩具以外,孩之宝并没有什么大动作。因为没有足够的故事做支撑,G2时代的《变形金刚》稍显沉寂。
当然,这时候《变形金刚》相关漫画还在延续
1995年,皮克斯的《玩具总动员》上映,3D技术的引入让全世界看到了动画产业新的可能。于是,在次年,孩之宝推出了系列首部使用3D技术制作的动画——《野兽之战》。在这部作品中,汽车人和霸天虎都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能在野兽和机器人形态中切换的原始巨兽与巨无霸。尽管看上去与《变形金刚》G1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和故事,但其实这两者之间有着极深的关联。
《野兽之战》的主角变成了各种动物
和G1一样,国内也曾引进过《野兽之战》,并将其翻译为《超能勇士》。尽管没能达到G1时代的辉煌,但这部作品也掀起了一股《变形金刚》“回归”的风潮,并塑造了猩猩队长,无敌龙、精灵鼠、豹司令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新角色。另外《超能勇士》的续作《兽械争霸》(Beast Machine,国内译猛兽侠)更是兼具艺术性和剧情深度,情节紧凑,设定出色,将《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的制作质量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兽械争霸》在当时看来制作十分精良
而到了2000年之后,《变形金刚》还陆续推出过许多新玩具与动画,但真正再次将它带回全世界所有观众面前的,却还是2006年由好莱坞拍摄的真人电影版。真人电影版的角色形象基本都从G1中选取,并进行了全新的机械设定和剧情编排。尽管有些细节受到一些原作粉丝抨击,但依然是这个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业电影之一。同时,它还极大的扩大了《变形金刚》的受众群体,尽管系列第五部电影目前还没有上映,但几乎毫无疑问,它必然会在届时狂卷全球票房,一如前几作那样。
毫无疑问,《变形金刚5》依然会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游戏界的探索
在动画、玩具、电影大卖背后,《变形金刚》相关游戏的进展却并没有另一个怪物级机器人动画IP《机动战士高达》有声有色。尽管在这三十余年里《变形金刚》也推出了不少衍生游戏,但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与《机动战士高达》系列有着很大的差距。时至今日,很少有一款《变形金刚》相关游戏能被玩家真正记住。
《变形金刚》的第一款游戏诞生于1995年,这款游戏由Ocean开发,可以在Commodore 64和Sinclair Spectrum上运行。玩家可以选择擎天柱、爵士、大黄蜂、探长或者幻影面对无止尽的霸天虎的袭击,打败他们并获取能量。超高的难度和极差的操作体验让这个游戏闻名于世。
而在次年,其还在FC平台推出过一款名为《擎天柱的秘密》的横版卷轴游戏,不过名不符实的是,在这款游戏中,玩家扮演的其实是通天晓。
FC平台的《擎天柱之谜》
在近些年,随着游戏平台的更迭,在2010年,《变形金刚:赛博坦之战》出现了。有别于此前良莠不齐的各种游戏,这款授权作品真正凸显出了变形与作战的快感,并由此延伸出了“塞伯坦系列”,发展出了《变形金刚》游戏中少有的精品系列。至于随着真人电影上映的几款配合宣传的《变形金刚》游戏则大多都是在及格线之下徘徊的差生,很难称得上优质。
近几年,除了白金工作室的《变形金刚:毁灭》以外,称得上新作的就只有一款《变形金刚OL》。这款由孩之宝授权给国内制作组开发的端游结合了FPS、变形、对战、技能等要素,作为一款多人在线动作射击游戏,提供了不错的战斗体验。在《变形金刚》游戏匮乏的今天,不失为一种新的选择和思路。
《变形金刚》本身的世界观确实也比较适合改编成FPS游戏
同时和许多系列相关游戏不同的是,得益于多人对战游戏比较讨巧的角度,这款游戏中同时融合了经典的G1动画与真人电影角色形象,同时满足了粉丝们对不同时代作品的回忆。而在《变形金刚》更加全面的拥抱游戏界之前,借着《变形金刚5》上映的契机,去多人游戏里体验一把汽车人与霸天虎的战斗,或许也不失为一种别致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