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为什么不带五钩收官产50股。如果只有秀才侯景,请君暂时到灵延阁?——当代诗人以下《南园十三首》那5 贞观17年2月,唐太宗道功臣在凌燕阁。
在所有关于唐朝的历史剧中,太宗李世民都是一位“爱江山更胜美人”的君王,关于君臣之间的轶事远比其风流韵事更多。而曾在历史剧中反复出现的“凌烟阁”到底是什么?这个小建筑对大唐朝的意义何在?位列阁中的又到底是些什么人呢?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修建凌烟阁来陈列由阎立本所画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即为《二十四功臣图》。
虽说画功臣于凌烟阁并非始于唐代,但唐太宗李世民此举却为后世所称颂,究其原因,一是贞观之治终于开启了大唐盛世;二是被誉为“天可汗”的唐太宗确是古往今来的杰出明君;三是初唐的风采人物实在数不胜数,至今仍几乎个个家喻户晓。
李世民之所以为不世出的明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所遵循的君臣之道,不仅群贤毕至,而且知人善用,传下许多佳话。当李世民至暮年时,十分怀念往事,下旨将当年追随自己的老部下的形象绘入凌烟阁,以为人臣荣耀之最。凌烟阁建成之后,太宗时常前往怀旧,可见他们既是君臣,又是故友,这份往日情谊之深厚,莫可与比(李世民虽然对亲兄弟的态度是……但对朋友的确是很好的)。因此,与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麾下名将们的悲惨遭遇不同,唐代的开国元勋们多半能颐养天年,得以善终。
唐朝时期,凌烟阁建于长安城内(太极宫)三清殿旁。阁中隔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均为功高宰辅的大臣;中间一层所画,均为功高王侯的大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为真人大小,且面北而立,以示为臣之礼。因凌烟阁为唐太宗亲自作赞,褚遂良题字,阎立本作画,从而被称为集初唐文采、书法和绘画最高成就的“三绝之作”。
这二十四位功臣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和秦叔宝。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凌烟阁建成六年后,太宗驾崩。江山如旧,功臣名将皆成千古风流。
山贼是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上)
在《大话西游》诞生的一千几百年前,瓦岗寨义军起兵反隋,因此诞生了无数英雄好汉的传说,流传至今。比起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的凄惨收场,瓦岗寨的英雄们倒有不少得以在新的朝代建功立业,其中五位甚至位列大唐凌烟阁,除了郧国公张亮之外均得以善终。
话说,山贼真是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你们还不信吗?
郑国公魏征:一面流芳千古的镜子
想必许多人小时候听评书时,都是先从田连元的《瓦岗寨》听到这个名字的,魏征何许人也?先是跟随李密,又被窦建德俘虏过,后来成了太子李建成身边的人。
魏征为人有智谋,眼光亦准,早就看出李世民是太子未来劲敌,经常劝太子李建成排挤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抓了魏征质问他:“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征则从容不迫表示:“太子若早听我一言,哪有今日之祸?”
李世民就是看中了魏征这份直爽,不仅不降罪,还加以重用。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征前后面谏五十次,一生有数十万字谏言,太宗均能虚心听取,在古往今来的帝王中耐心可谓数一数二。魏征甚至还曾经上奏《十渐不克终疏》,历数太宗“亲小人”“游猎”“搜珍玩”等“十大罪状”,大加批评,不留情面。换个皇帝,就算不降罪,心里也实在过不去,而太宗却欣然表示“朕今闻过矣,愿改之”,然后赐了十斤黄金和两匹骏马给魏征,并将这批评奏疏交予史官记录,“使万世知君臣之义”。
《旧唐书魏征传》中记载,在太子承乾诞下嫡子后,太宗召集公卿赐宴,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民,犯颜正谏,匡朕之违者,唯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魏征在任时主管国家藏书,统领编撰了《群书治要》。可惜这套被称为唐代《四库全书》的珍贵典籍在唐末战乱中失传,幸而当初日本遣唐使曾抄录带回日本,千年之后,才经由日本传回中国。
《武媚娘传奇》剧中,魏征向太子承乾表明,自己在玄武门之变后多次犯上直谏,就是想让太宗杀了自己,并称“错过一次辅佐太子的机会,不能再错过第二次”,这番道理倒也讲得通。历史上魏征被任命辅佐太子的原因,也的确是李世民为了平息外界对太子的流言。
魏征自然没有见过武媚娘,棺材覆黑纱白纱之说也纯属演绎。但剧中魏征临终之时,太宗拉着他的手说“朕要将女儿嫁给你的儿子,咱们君臣姻亲就这样世世代代延续下去,直到大唐烟消云散的那一天”,可谓相当感人。实际上唐太宗的确是将最小的女儿衡山公主许配给了魏征长子魏叔玉,在魏征病重之时,这位公主还曾跟随太宗前往探病,太宗还跟魏征说:“来,看看你的儿媳!”
魏征病逝后,李世民伤心不已,五天没有上朝,并下诏厚葬,但魏征夫人裴氏以魏征平时生活节俭为由婉拒,李世民唯有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亲书碑文,并作诗称:“望望情何极,浪浪泪空泫。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遣。”
可惜,魏征逝后不久被人弹劾,太宗一气之下取消了婚约,衡山公主若干年之后嫁给了长孙无忌的堂弟长孙诠。太宗后来出征高句丽惨败后,不禁后悔说:“如果魏征还在,肯定不会让我来打这一仗。”听起来好耳熟,似乎君上都是在吃了亏之后,才想起逝去臣子的好。不过,单就太宗评魏征“以人为鉴”一句,便足以让这份君臣情谊流芳百世。后来康熙帝读到二人旧史时,都连称“君臣遇合之际,千古为难”,并感叹说,能像太宗与魏征这样“明君遇良臣”,实在太难得了。
英国公李勣:你知道他就是徐懋功吗?
在《隋唐演义》《说唐》等各种小说和评书中,魏征和徐懋功(徐茂功)常被并列提及,都是以瓦岗寨的军师形象出现,相当于水泊梁山的吴用,三国里的诸葛孔明,可是这一直让我们误以为徐懋功是个文臣形象,一介书生而已。
大错特错。
《武媚娘传奇》演到太子联同大将军侯君集谋反一节,太宗扬声说:“别忘了,我大唐威震天下的将军可不只有他侯君集一个人!大破突厥、四海闻名的大将军李绩(应为李勣)已经在城外等候他多时了!”
此时你们意识到李勣和徐懋功是同一个人了吗?
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
这家伙原本是个山东富二代,史书称其“家多僮仆,积栗数千钟”,十七岁就跑去跟了翟让,后来又跟随李密打败宇文化及。归顺李唐时,坚持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直至李密反叛被杀之后仍请求亲自收葬,并守丧戴孝,这份义气震动朝野,民间也广为传颂。唐高祖李渊赞其为“纯臣”,赐姓李,由此改名李世勣,后来为避太宗李世民讳,更名李勣。
除窦建德、降王世充,大破突厥,平定四方,李勣大将军在大唐的赫赫威名,远播直至海外。虽然他并没有像《武媚娘传奇》中描写的参与平定太子承乾谋反一事,但李世民临终之时,故意将其贬官至叠州,又派太子李治复其官位这件事史书上的确有所记载。太宗皇帝当时告诉李治:“你对李勣没有什么恩惠,等我死后你再召回他,拜他为仆射,他必定对你感恩戴德。”李世民用人的手腕,由此可见一斑。不过前提是,他的确信任李勣的忠义,还曾亲自割须为其煎药,并表示要将太子托付于他,还说:“我信得过你的为人,你过去都不遗弃李密,难道现在会有负于朕吗?”
照史书记载,李勣不仅用兵如神,而且情商很高,敬重贤臣、爱护将士,也十分知进退。长孙无忌等老臣心心念念与武则天过不去,当高宗李治决定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时,褚遂良仍一意阻拦,但李治问李勣时,李勣只说了一句:“这是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从此,高宗及武后都十分信任李勣。
75岁那年,李勣带领薛仁贵等将领一举攻克平壤,灭了高句丽,划为唐朝属地,终于完成了太宗皇帝的遗愿。次年,李勣卧病不起,却拒绝服药,据《旧唐书》记载,李勣当时说:“我山东一田夫耳,攀附明主,滥居富贵,位极三台,年将八十,岂非命乎?”
李勣病逝时,高宗李治停朝七日,追赠其为太尉,谥号贞武,高宗与太子李弘带百官一同亲自送葬哀哭。为李勣所筑的坟都依卫青、霍去病的先例,并赐与魏征、李靖、尉迟恭等名臣一同陪葬太宗昭陵,生荣死哀,达于极致。
后话其实还有,只是略煞风景。在武则天称帝后,发表了那篇著名的讨武檄文并造反的骆宾王和徐敬业,大家还记得吗?唉,徐敬业也就是李敬业,李勣之孙。《资治通鉴》记载说,他兵败身死之后,武则天一怒之下掘了李勣墓并砍棺,还让这一家恢复徐姓。直到中宗复位,才为李勣平反。
开元十九年,唐玄宗为表彰祭祀历代名将设置武庙,以周朝开国丞相姜子牙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司空英国公李勣”便是其中之一,同时代名将中,被列入“武庙十哲”的唯有李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