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阅读第三幕话剧《茶馆》,心里夹杂着五味。第三代精心经营的裕泰茶馆见证了变法后中国社会的尘埃,小茶馆折射了大社会,老舍老师用平民的视角和朴素的语言描绘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小人物。
《茶馆》所有的场景都发生在裕泰茶馆里,在这里,改良与保守融合交杂,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不断上演,而茶馆的命运也在封建势力压迫下走向灭亡。
话剧《茶馆》剧照
《茶馆》的结局随着掌柜王利发上吊自杀而结束,唯一一个在动荡中国存在六十多年的老字号茶馆也随之落入反叛分子之手,成为刺探中共情报的特务茶馆,曾经那个用来逗鸟、聊天、喝茶、吃面、做生意的茶馆成为了历史的光影。
茶馆的覆灭是最大的遗憾,但发生在茶馆里的故事也足以让人唏嘘。
秦仲义是茶馆老板的房东,人们都管他叫秦二爷,自戊戌变法失败后,就一直主张“实业救国”,这当时在茶馆引起了轰动。秦二爷凭借家产在天津建了一家工厂,抱着“富国强民”的心态苦心经营了四十余年,但势单力薄的民族企业在日本强大势力面前不堪一击,谈什么合作就把工厂给合作过去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因这是“逆产”而直接把工厂强拆,机器当做废铜烂铁给卖了。晚年的秦二爷已孑然一身,再次回到茶馆时竟无人认出,从前的光辉伴随着三座大山的挤压早已不复存在,径自拿纸钱祭奠起了自己。帝国资本外加本国投机势力的挤压使得民族企业从一诞生开始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以秦二爷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怀着救国救民的报负,却一步步走向帝国主义布下的死亡区,任他们如何挣扎也免不了走向灭亡,怎能不让人遗憾呢?
杨立新饰秦仲义
在抗战胜利后,茶馆掌柜考虑是否给茶馆增添说书供大家娱乐。试验过后发现这是费电不上座的赔钱买卖,无奈只能回绝了说书人邹福远的请求。说书人面临生存危机,老邹的徒弟为活命改唱京剧,却也挣不来三个杂合面饼子的钱。老邹心灰意冷,“咱们死,咱们活着,还在其次,顶伤心的是咱们这点玩艺儿,再过几年都得失传。这年头就是邪年头,正经东西全得连根烂。”艺术家们最见不得自家本事的流失,但老舍偏要把最绝望的一面呈现给读者和观众,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打碎给你看,又怎能不会遗憾呢?
茶馆说书文化
兵荒马乱的年代最使乡下人受灾,饱受饥荒困扰的康六为了糊口不都不出卖女儿康顺子,经过刘麻子的介绍竟然把顺子许配给了一个发家的庞太监,期望能过上好日子。可庞太监死后,顺子和儿子就被侄媳妇赶出了家门,东躲西藏,不得安生。
饿死后连棺材都没有的松二爷、迫于生计卖花生的常四爷、曾经做满汉全席现给监狱做饭的明师傅……这些出现在第三幕中的故事无疑让《茶馆》中的人物立体起来,也让观众为这些小人物不得善终的结局而感慨万千。
《茶馆》里的每一个人都有遗憾,王掌柜没有让茶馆传承下去,秦二爷没有振兴民族经济,邹福远没能发扬说书艺术等等。也许这正是老舍先生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旧中国容不得美好事物,只会让丑陋的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