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服了列国的英明汗水,改元天命,人称建国大款(俗称后金)。
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攻占了大部分女真部落,但他还只是一个大部落首领而已。除了有明朝的军队驻守辽东外,与建州女真有着不少恩怨情仇的叶赫还很强大。
1618年,努尔哈赤迫于明朝关闭与女真的边市贸易所带来的军事压力,以及明朝保护叶赫所存在的军事维修,决心进军辽东,直接与明军对抗。他分兵两翼,亲率大军,一举拿下抚顺。拿下小城抚顺后,努尔哈赤又龟缩回去了。
努尔哈赤画像
直至第二年,被迫以少胜多,击溃明朝辽东经略杨镐集结的四路大军。
此后,努尔哈赤又连败袁应泰、熊廷弼,占领辽河以东、锦州以北的全部地区,也断断续续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
2
成为后金国天命汗的努尔哈赤,攻抚顺,下清河,取开原,陷铁岭,灭叶赫,在萨尔浒一役完胜号称47万的明朝十万大军,彻底与天皇帝万历帝翻脸。
继而,他开启了攻略辽东征程,夺沈阳,攻辽阳,其间也有稍作修整,在一些学者看来,他行动迟疑,不该给明军重新集结兵力、重新部署的点滴时间。
真的是他延误战机吗?
非也!
努尔哈赤天命三年四月以“七大恨”,宣布攻明,每一步都很小心。他还是清楚明军实力的,如在萨尔浒一战,他一直认为明军的有效兵力为二十万,而自己只有七八万人马。
他不会迅雷之势拿下整个关外,因为那样会彻底激怒明廷君臣同仇敌忾,集全国之力围剿后金。
万历帝画像
他在玩伐大木理论,今天砍一点,明天锯一截,在征战中积蓄兵力。如攻下沈阳后,他取得了不少人畜,获取了大量装备器械。而辽阳城内,熊廷弼留下的三丈三的高墙、万余尊火炮,以及七门明朝官宣宣称一炮可击毙数百人的吕宋大炮,还有零时拼凑的十三万兵力,都是不容小觑的。
然而,明廷提前将精通兵法的熊廷弼下课了,换上了看似有超能力但不谙兵法的袁应泰做主帅。结果还是被努尔哈赤三日下城。
后金是努尔哈赤带着诸贝勒集体攻城,把最高会议弄成了前敌指挥部。而明方,袁应泰是辽东经略,但他身后还有兵部、内阁和天启帝之类需要层层奏请的决策团队,同时还要受到户部、工部、内廷、言官等方方面面的制约。如此以来,办事效率就有了明显的差异性。
努尔哈赤攻明,打打停停,一直玩所谓的伐大木理论,一直延续到皇太极的天聪、崇德二朝。即便崇德元年皇太极改汗称帝,正式与明朝皇帝在尊号上平起平坐后,还不时派兵越过长城进入明朝腹地,但他在死之前,还是留了一座孤城宁远作为明廷在关外最后的办事处。
3
吞并辽东后的努尔哈赤,不再满足于以前讨伐征战的简单意义:抢夺奴隶、牲畜、粮草、钱财等战利品,而是想带着部众占据辽西平原,建立新的都城,却遭到了一些女真贵族的反对。
努尔哈赤强令在界凡建造宫室,继续西进,在萨尔浒大战后,对反对迁都的议政大臣进行严惩,处死反对最激烈的侍卫堂弟阿敦(皇太极为了扳倒代善,暗中使力除掉代善支持者阿敦,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将五大臣之一的扈尔汉下狱,并以囤积并隐藏珍宝之罪处死创建老满文的额尔德尼。
天命六年三月,努尔哈赤大举进攻沈阳,而在四年后将都城迁至沈阳。努尔哈赤先后五次建都,而这次却是定都,改名为盛京。这完全是配合他的扩张战略而定的。
皇太极画像
努尔哈赤的扩张迅猛,但期间又有调整,貌似没有一个快速反应的全盘计划。
他之所以最后选择从辽阳迁至沈阳,原因有四:
一、辽阳经济实力下滑,而沈阳的经济正处于上升阶段。
二、沈阳地势平坦开阔,粮食出产富足,有林有兽,有水有草,符合女真人狩猎的生活条件。
三、辽阳出现了激烈的满汉族群间的骚动,而沈阳只是一个中等城市,人口便于管理,迁都可以使他进一步推行防止汉人反抗的歧视政策。
四、沈阳一直是一个军事要地,是所谓的形胜之地,进可攻、退可守,既便于护卫新宾老家和铁岭、开原等国土,又便于轻快地渡过辽河,南下进攻明朝,还可以控制东南的朝鲜,向北两三天可以抵达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