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12月,一个大队的太平军进入了芜湖正南的一个小镇,第一个是20岁的青年长寿陈玉成。这时,一位年轻的地方绅士来到陈玉成面前,指着挂在那高高的竹竿上的头,指着“禹如文正”。
陈玉成告诉他:这是“北逆”的头颅。
绅士名叫黄献廷,是芜湖人氏,而“北逆”则指的是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据《太平天国东北两王内讧纪实》载:他们万众一心,以石达开名义“上奏于天王,要求韦昌辉之头,同时致以恐吓,谓如不得其头即班师回朝,攻灭天京。”洪秀全这才害怕起来。他又下诏将韦昌辉、秦日纲和陈承瑢等200多个“诛杨”骨干分子进行全部杀死,并命令部属把韦昌辉五马分尸,割其肉每块两寸,挂在天京城内各栅示众,上标:“北奸肉,只准看,不准取。”至于韦昌辉的头颅,洪秀全则叫人用“盐箱装载”,送到石达开处验看,以收太平军失散的人心。
当时,天京城内没有一个太平军将士愿意送达韦昌辉头颅的任务。没法子,洪秀全只好找来几个外国人来帮下大忙。
这几个外国人为首的是英国人肯能,他手下有几个菲律宾人和1个美国人,由于“其肯说话,有能干,故即以‘肯能’。他原是受佣在清军封锁长江之洋轮中当一名炮手,在燕王秦日纲手下当差。”肯能接受并完成了“传首”的任务,他们是从天京“溯江传至翼王大营处”的。但160多年来,史学界都持“传首宁国”之说,即将韦昌辉的头颅传到宁国府(即宣城)所属的县内。这种说法是有误的。
理由一:“传首宁国”说都不是亲历者所见。
理由二:宁国府治宣城县及湾沚镇等当时全被清军重兵把守。
理由三:宁国府除宣城、湾沚外的几个县如泾县、旌德、太平、南陵、宁国或是无法“溯江而至”的,或者是翼王的所部不在此处。
那么,韦昌辉的头颅被肯能等人传带到了什么地方了呢?
据麦高文依肯能等人口述写成的《太平天国东王北王内讧详记》载:肯能等“几个冒险的水手到达芜湖,此处驻军为翼王族人所统率。他们复跋涉长途,率之得见翼王。时,翼王军势之强,人数之众,超过他们所曾见之太平军多倍。至令他们惊骇,其半数驻之于芜湖附近之一村。于此,北王之首级传至,系用盐箱装载,悬诸竹竿之上。”由此可知,韦昌辉头颅是传到“芜湖附近之一村”。显然,韦昌辉头颅传到芜湖是事实,但关键是“芜湖附近之一村”。
麦高文和裨治文的文章是史家简又文在1936年和1937年翻译出来的,刊载在《逸经》第17期和第33期杂志上面。简又文在“村”后打上一个“?”号,是因为原英文不是“village”而是“town”。而“town”,中文意思是城市、镇、市镇。简又文可能不相信当时属于小城镇的芜湖县城附近还有一个能以“town”来表示的市镇,故怀疑是“村”之误,又同为吃不准,故打上了一个“?”号。那么,这个被称为芜湖附近的“town”又在哪里?《芜湖县志》为大家解开了这个谜团。
据县志卷四十一庙宇志载:“是时北王韦昌辉父子首级悬于石硊关门前。石硊居民不得其详。适英王陈玉成攻取皖南,途经石硊。岁贡黄献廷叩舆问故,乃知韦谋害东王,特诛戮之,以安东王部下之心。” 由以上记载可知,韦昌辉的首级是高高悬挂在石硊关前的竹竿上。而石硊恰恰就是当时芜湖县属除县市外的20个市镇之一,有县志卷五地里志为证:“石硊镇在县南三十五里,壤接南陵,为驿路腰站,今驿裁而镇仍如故。”
韦昌辉是在1856年10月25日被“合朝同心”杀死的。他的头颅被肯能传到石硊最快时间也要5天左右,即在10月30日左右才能将头颅悬挂在城关的竹竿头上。而陈玉成来到芜湖石硊的时间,根据后人考证是在11月26日左右。所以说韦昌辉的头颅应该已在石硊镇上悬挂了将近1个月的时间。对于石硊镇的民众来说,这种事情肯定是一个相当不利的事。黄献廷在问明情况之后,转达了石硊镇人的共同心愿:“嗣念其头骨暴露已久,心窃悯之,爰为瘗于明珠庵门首。”因此陈玉成随即在此答应了黄献廷的请求。
而明珠庵到底又在何处?《芜湖县志》介绍:“明珠庵在石硊镇潘器滩,明初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镇人潘兆玑等捐金重修。”对此,有人会问,陈玉成为何敢如此胆大违抗天王“只准看,不准取”的诏令,准许黄献廷等人将其安葬在明珠庵门前。这应该与陈玉成当时的地位和对天京事变的态度密不可分有关系。在天京事变之后,陈玉成是有能力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屈指可数的太平军将领,且被天王洪秀所倚重。而陈玉成的叔父陈承瑢,在天京事变前是兴国侯和佐天侯,凡太平天国军政事务,均由其传达,在天朝是第八位领导者。陈玉成由他从家乡带出,并在天京事变前逐步提携为冬宫正丞相和成天豫,天京事变期间,陈承瑢先是追随韦昌辉、秦日纲,向洪秀全告密杨秀清谋篡,后跟着韦昌辉、秦日纲杀害东王杨秀清及其部属。在石达开班师回朝、要靖难攻打天京时,他又成为洪秀全的替死鬼,被诛杀。作为侄儿的陈玉成对此也有想法。在韦昌辉、秦日纲、陈承瑢被杀后,东王部众在洪秀全默许下谋杀韦昌辉亲军时,陈玉成挺身而出,向洪秀全表示了强烈反对:“太平军皆东北二王旧部,如欲株连,非杀尽太平军不可。”洪秀全听陈玉成这么一说,才不敢继续轻举妄动。因陈玉成是石达开的部下,且深为石达开赏识,而石达开虽站在诛韦立场上,但也是反对过多滥杀无辜。这也影响到陈玉成,正是由于有这种个人地位、境遇和经历,使陈玉成在途经石硊时,一方面告诉黄献廷悬挂的头颅为“北逆”,以表示他和石达开一致的立场;另一方面又准许黄氏等人将韦氏的头颅埋葬在明珠庵门首,如果没有陈玉成的首肯同意,黄献廷等人是不可能胆敢擅自作主这样做的。
如今,芜湖有很多自称祖籍是广西桂平的韦姓人,亦有称之为“韦家大屋”和“韦王坟”的地方。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他们就是北王韦昌辉弟弟韦志俊和韦昌辉孙子的后裔。韦志俊又叫韦俊、韦十二,在天京事变期间,他在湖北武昌作战,逃脱了天京事变中被诛杀的命运,天京事变后,曾经因功劳被封为定天福和右军主将。1859年10月,韦志俊在与陈玉成发生激烈冲突之后投降了湘军,并被授以清参将职,后定居在芜湖。而韦昌辉全家被洪秀全满门抄斩后,其中北王的一个姓严的身怀有孕的媳妇也逃脱了此次诛杀,并躲到了“严姓外婆舅家度命”,这些在《安徽宁国韦氏简谱》中有着明确的记载。这位韦昌辉仅有的一个孙子在简谱中说:“咸丰六年(1856年)十月间,洪(秀全)陡起毒心,谋害为首者,曾祖源玠、昌辉志政公遇害在京。韦姓全家招结金骨皆无存。余此时尚在母腹内逃避,随母在严姓外婆舅家度命。至同治三年(1864年)克复天京,五年(1866年)母去世,十三年(1874年)才蒙志俊叔祖书招字认,回至芜湖。”此时,他已17岁。正是韦志俊和韦昌辉的孙子得以存活下来,因而繁衍了芜湖一大批自称是祖籍广西桂平的韦氏后代。
谜底终于被揭开,徜徉在历史长河中,人们感叹无限,前既可见古人,后又见来者,感觉历史有时真会捉弄人,确实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