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随笔:社会、历史、哲学系列的第一篇文章:小A斯蒂芬尧舜宇是我国上古历史上三位著名的君主,准确地说,他们其实只是部落联盟的盟主。
由于当时的生产力低下,个人几乎难以维持生存,所以需要人们聚集在一起组成部落,而部落之间再进行联合就形成了部落联盟。每一个部落内部自然要选出一个首领,而部落联盟之中自然也要有一个盟主来进行管理。这其实就是最初的国家雏形。
由于当时的社会没有什么剩余价值,所以部落联盟的盟主,除了可以获得各种荣誉以外,一般没有什么利益可言,有的时候甚至还要拿出自己的既得利益以倒贴联盟的损失,所以其实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位置。因此也没有人愿意长久的担任下去。
但是联盟的的维系又不能没有盟主,于是就规定了盟主的任期,并由各个部落首领来轮流担任。这其实就是所谓的禅让制。
所以个人感觉,禅让制这个称呼是存在问题的,表面上看是“天下为公”的一种写照,但其实却是大家谁也不愿意干,互相推卸责任的被迫结果。
不过,虽然如此,盟主却也不是谁都能干的,而且社会越发展对盟主的品德要求也就越高,因为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愿意真正的做到以天下为公。这样一来,盟主的位置就从联盟部落轮流担任演变成了选举担任,这就出现了自发性的选举制度。
所谓自发性的选举制度其实就是大家不约而同所产生的认同感。相较而言,这种制度其实是非常优异的,至少他可以代表大多数人的意见。尤其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时代里,这种制度是实现个人平等权力的象征。但是这种选举可不会是胡乱的选,谁都能选,从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是要有目标性的了。而且是由自发性的选举制度决定了这种目标性。
我们以大禹的当选为例,当大舜在位三十三年的时候,由于年事已高就计划将王位(也就是盟主的位置)禅让给大禹。可是大禹本身并不同意,于是就在大舜去世后直接将王位让给了大舜的儿子商均,并自觉的离开国都,迁居到一个叫做阳城的小城居住。
这个时候自发性的选举制度就发挥了作用,所有的诸侯(也就是部落)都去到阳城向大禹朝贡,而不去向商均朝贡。这其实就是大家自发的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大禹。于是大禹这才正式登上王位,担任起这个部落联盟盟主的位置。这种选择显得尤为的公允、公平。
但是,大家注意,这种公允、公平是建立在天下为公的“公有制”状态之下的,是生产资料相对匮乏,基本没有剩余价值的时代里必然出现的一种结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资料的不断进步,社会越来越富足,所产生的社会剩余价值也就越来越多。那么对于这些社会剩余价值的享有权力,也就产生了优越性。这个时候这种自发性的选举制度下的公允、公平就会出现偏差。
上面我们举的大禹继位的例子中,大禹之所以产生将王位让给大舜的儿子商均的想法,其实就是这种对社会剩余价值享有权力的优越性下的一种萌芽式的思潮。这种思潮会在利益驱动下以非常迅速的方式进行传播,或者叫做传染更为准确,并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现实的结果。
我们继续举大禹的例子。当大禹年老的时候需要确立王位或者盟主的继承人。由于大禹是经过大舜的禅让才得到王位的,所以他必须依照规矩将王位禅让给其他人。他先是选了一个叫做皋陶的人,但是皋陶先大禹而死,于是就又选了德才兼备的伯益。但是大禹的这种做法并没有得到诸侯们自发性的选举制度的支持,他们更希望由大禹的儿子夏启来继承王位。这些诸侯们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主要是想要在自己的部落里实现“父死子继”的继承权形式的改变。所以他们需要一个率先促成这种改变的模板,于是就将夏启推上了前台。
在大禹去世以后,夏启在诸侯们的支持下发动了对伯益最高统治权的军事政变。最终夏启将伯益杀死,并在诸侯们的支持下很轻松的获得了王位,成为了大禹的合法继承人。社会权力的更迭方式,也由“公天下”的禅让制转变为“家天下”的继承制。而相应的,为了回报诸侯们对夏启的支持,这种权力更迭的方式,也会被推广到社会中的所有部落,以满足诸侯们对私有财产的诉求。
而自发性的选举制度也将在这一刻彻底的消失。
小A斯蒂芬发表于2019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