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不说“孝道”。他们并不意味着“不孝”。不意味着他们对父母没有感情,不意味着他们不尊重父母。
如果将“孝”理解子女为对父母一种自发的爱恋与亲密,实际上世界上其他文明也是有“孝”的,但没有中国将“孝”文化发展的那么极端,成了一种“孝道”。
人类是一种社会动物,更是一种感情动物。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如果人与人之间长期接触而且相处融洽的话,都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相互依赖的情感,比如亲情,友情,爱情。
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就是人类之中最为典型也是最为浓烈的情感,这本该是自发的,天然的,我们原本并不需要通过制度的形式固化。
那么,在其他文明看来,中国人以剥夺子女地位的方式发明出了一种“孝道”,也许才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以压迫与被压迫的形式强制捆绑的情感,真的还是一种“情感”吗?
其实“孝道”的本质并不是情感,而是一种区分尊卑的礼法。“孝道”是封建礼教社会“三纲五常”中“父为子纲”的延伸。
我们看西方的一些文艺作品,感觉父母和子女之间关系比较自在,没有拘束,他们可以平等的交流、争执,甚至互开玩笑。这种情形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常见的情形是,父母端坐在上,庄重肃穆;子女垂手侍立,毕恭毕敬。
即使在现代社会,很多中国的家庭中,亲子之间仍然很普遍的存在一种对立局面。那就是中国的父母,从来不认为子女可以和自己平起平坐。如果子女偶尔顶撞了几句,往往会招来严厉的训斥,“小孩子,不能顶嘴!”
这是封建家长制度、等级观念在现代社会的残留,在中国的父母看来,子女不算独立的人格意义上的人,打骂,训斥,侮辱都是先天的权利,外人是无权干涉的。而在西方社会,对子女的粗暴行为是严重的侵犯人权,必要时,可以动用司法力量制止这种行为。
中国古代帝王以“孝”治天下,实际上是为了强化等级制度,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自古“忠孝”并称,鼓励人们“行孝”就是变相的鼓励人们“尽忠”,这是有利于统治者的。
所以,“孝道”更接近于一种宗教,其强调对为尊者的无限崇敬,以及无原则的顺从。为尊者是不能质疑的,否则就是“忤逆”,就是违背“天道”。
说白了,“孝道”就是封建君王训练臣民之“奴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孝道”的真实内涵是,无论子女对父母是否发自内心的爱与尊敬,无论父母是否值得尊敬,都要在形式上做到对父母的尊敬与顺从。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五帝之一的舜帝孝感天地的传说。
据说舜三岁时死了娘,父亲瞽叟续了弦,生下一个弟弟,叫做象。
象看中了哥哥的家产,又垂涎嫂子的美貌,于是想夺而取之。瞽叟偏爱象,于是伙同舜的弟弟与继母,三番几次想要谋害舜,但舜每次都逢凶化吉,机智的逃脱,三人没有得逞。
但舜始终对父亲,继母和弟弟没有怨恨,对双亲十分孝顺,在他做了大位以后,还封弟弟为诸侯。
那么我们可以问一问,几次三番大难不死,舜的心里,难道真的还会对父亲和继母充满敬爱吗?实际上,这明明就是对三个歹徒的纵容,却被当成行孝的典范,可见,所谓“孝道”的真面目,不过如此。其实这个故事更多的体现舜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胸怀,或者叫虚伪。如果他真的孝顺,当初就应该直接自裁,遂了父亲的心愿。
封建社会的“孝”,更多的是一种虚伪,是一种博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
我们再讲一个赵宣守墓的故事。
在东汉的时候,强调以“孝”治天下,那时候,专门寻找有“孝行”的人,赐以高官厚禄,以作为标榜天下的楷模。
在山东青州有一个叫赵宣的,父母死后,守丧三年还不够,这位老兄干脆把墓道当成了家,一住就是二十年。他的光辉事迹被人报道后,成了一个大新闻,一时人人称颂,成了名闻天下的大孝子。
眼看这赵宣就要青云直上的时候,偏偏碰到一个古代方舟子。
一个叫陈蕃的刺史,慕名前来拜访赵宣。却愕然的发现,赵宣竟然有五个不到二十岁的儿女!
这这,如果不是隔壁老王帮忙,那赵宣这二十年在墓道里,当着父母的灵柩干了什么不可名状的事情?
这一下,剧情反转,又搞出了一个爆炸性大新闻,一时人人唾骂,赵宣不光各种荣誉证书被悉数收回,还直接下狱论罪。
虽然这是一个古代的笑话,但虚伪的“孝道”在今天也不乏其人。
很多人在父母生前并不怎么过问,但在父母死后,丧礼办的风风光光,极尽哀荣,你说,这是真的“孝”吗?
极端的“孝道”,是封建礼教社会吃人本质的体现。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文章《二十四孝图》,我们引用一段描述“郭巨埋儿”的段落。
……
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郭巨埋儿”在今天肯定是犯了严重的罪行,上面说的舜帝孝感动天也是其中一篇,其实《二十四孝》真真假假,通篇充满了愚民的色彩,稍有识见之人都可辨别其中荒诞之处,不会轻易被其欺蒙。
可惜,鲁迅先生当年深刻批评的《二十四孝图》,现如今又在街上的宣传栏上,甚至学校的教室墙上出现了。
原本应该被深深掩埋的封建僵尸,现如今又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为祸人间,荼毒孩子们的心灵,这是何其悲哀的事情啊。
“孝道”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尊重与融洽,现代社会比“孝道”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年轻的父母学会与子女平等的对话,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
这里要介绍一部美剧,也是对题主问题的终极回答。
那就是出品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情境喜剧《成长的烦恼》,上海电视台译制,无论电视剧的制作,还是翻译的质量,都堪称经典。作者看过很多美剧,但对这部电视剧的赞赏,至今无可替代。
虽然距离今天已经有30多年,但剧中杰森和麦琪夫妇秉承的理念,被誉为家庭教育的典范,影响了无数人。
这部电视剧可以作为现代家庭伦理的启蒙教材。
而且我认为,每个有志成立家庭的青年男女,都应该观看这部电视剧学习怎么为人父母,通不过考试不准生小孩……
在今天看来,剧中的某些观念,比如对同性恋的嘲讽,可能稍稍不合时宜。但剧中对生活,对为人,对做事的等等理念,放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给人以极大的启迪。
借用一些网友的话说:
当若干年以后,我可能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不久于人世,我能够为自己在价值观形成时期有此剧集的影响而庆幸。
原来,美国小孩做错事,都不用挨揍的,这太他妈神奇了……我周围的小伙伴们,一星期不挨顿打,烧香拜佛,半个月不挨顿打,有如神助,一个月不挨顿打,这基本上不可能
我有很多人生观,很多都是从这部电视剧里感悟到的。这就是我们成长道路上很奇葩的地方,我们的人生观没有来自父母,也没有来自学校,而是来自一部美国电视剧……
我是80年代初生人,还记得放学回家,一边写作业一边看<成长的烦恼>,这部剧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知道原来父母和子女可以如此平等地相处……
西方人不讲孝,他们的家庭关系是靠什么来维系的?您看过这部电视剧后,一定会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