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散文的基本特征1。散文是最能表达作家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形式,是作家表达自己经验见闻中的真实感,表达自己人生感悟的灵活精致的文学体裁。
“感”就是作者由某一眼前物或某一身边事产生了某种独特的感应,或某种亲切的感受,或触发了某种潜在的感情;“悟”就是从眼前景或身边事中悟出某种人生的真谛和哲理。而能触发作者感喟和灵感的,一定是眼前所见的人、事、景、物中具有某一闪亮点,而这一闪亮点恰恰就是作者构思作品的动情点和着力点,作者也由此升腾情感,升华哲思。如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其创作的动情点就是“在一个月前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故事,其中一个讲到艺术家和狗的故事”,这个故事触动了作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引发了作者对小狗包弟的回忆,讲述了小狗包弟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以及小狗的悲惨遭遇留给作者心中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这就是“感悟”。2.散文常用第一人称叙述,自我形象鲜明,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巴金先生曾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可以说散文贵在表现自我,写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所谓“散文笔调”,其实正是以“我”为主角、以第一人称娓娓“告白”的亲切口吻所写出的叙述文字。有“我”是散文的灵魂,写出鲜明的自我和个性是散文成功的要诀。
散文写作的唯一内容和对象是作者的感情体验。感情不只是构成散文内容的要素,也不仅仅是线索,而是散文写作的对象。散文中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感情体验。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多可少的“形”。如朱自清的《背影》,并不是为了要记录回家和父子离别的琐事,而是要吐露一种对父亲及失败了的父辈的怜惜和敬爱。
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就可以写好散文。写真实自我及由此生发的个性口语、感情体验和细节描写,是散文写作的基本要素。散文的“线”,就是感情体验,散文外在结构的核心是生活细节,散文写作就是以感情体验为红线穿起这些细节。
散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指材料的散漫甚至琐碎,表面看来这些松乱的材料之间并没有什么内在联系,但实际上是琐而有纲,琐而有序,这是因为它们都如同散乱的珍珠被一根“思想”的红线贯串成整齐的项链。这条“思想”的红线就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这些貌似散乱的材料从属于“感悟”,是围绕“感悟”选取并能深刻地表现作者的“感悟”,“感悟”是聚合材料之“神”。如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作者就是以“对小狗情感的变化”这根红线串起与小狗包弟相关的事件,如“包弟的来历”“与包弟相处”“送走包弟”等,而这些材料都是围绕并更好地表达作者“自己良心的忏悔”。
3.“好的散文,应该是知、情、文并重。”“知”是知识性、思想性,“情”是情感、真情、情趣,“文”指个性与表述的方法。一篇文章,它有了一定的知识性或思想内涵,作者心中有了真情实感,然后用一种良好的表达方法表达出来,就是一篇好的散文了。此外还有注意创造意境。散文的意境是情和景的交融,是意和境的统一,是作者浸透了时代精神的主观感情、意志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这是散文创作的更高要求。意是灵魂,境是血肉。意高则境深,意低则境浅。散文的这种意境应是诗的意境,即所谓“诗情画意”。它是可以捉摸的,可以感受的,是物质的,形象的,但它又是动人心弦的,是精神的,性灵的。如朱自清写《荷塘月色》,全篇着力于“淡淡的情趣”,顺着沿路走来、伫立凝想的线索,通过描绘使小路、荷塘、荷花、月色、树影、雾气、灯光……色彩斑斓,可见可感,而叶香、蛙鸣、蝉声,又可味可闻。再加上心情的抒写,巧妙的譬喻,创造出一种淡雅、娴静、情景交融的意境。这种优美的意境,正是散文写作者要努力追求、刻意创造的。
4.散文的题材可大可小、可整可零,而且常常在“小”和“零”题材上显示出自己的特色来。细小、零散、平凡的题材正是散文的用武之地,即“小”见“大”是散文写作最常用的手法之一。
郁达夫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很明显“一粒沙”“半瓣花”确实都小得不能再小了,但写了这“小”,却能从中“见世界”“说人情”看出其中的“大”来,这就是地道的“以小见大”。
季羡林先生在《世界散文精华·序》中,专门谈到“身边琐事问题”,且出语惊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到近现代,最能感动人的散文往往写的都是身边琐事。即以本书而论,入选的中国散文中有《陈情表》《兰亭集序》《桃花源记》《别赋》《三峡》《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祭十二郎文》《陋室铭》《钻姆潭西小丘记》《醉翁亭记》《秋声赋》《前赤壁赋》《黄州快哉亭记》等等宋以前的散文名篇,哪一篇不是真挚动人,感人肺腑,又哪一篇写的不是身边琐事或个人的一点即兴的感触,我们只能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只有真实地写真实的身边琐事,才能真正拨动千千万万平常人的心弦;才能净化他们的灵魂。……在这一点上,外国的散文也同中国一样。”
季老在这里所说的“身边琐事”或“个人感触”,指的都是取材的“小”,如壮丽多娇的山河日月、趣味盎然的花鸟虫鱼、寻常百姓的生活琐事,古今中外的有益借鉴和启示,当代的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尚,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等等,都可以成为散文的题材。但它和“真挚动人”“感人肺腑”即作用的“大”,却是内里相通、全然一致的。
在季老看来: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作为“散文”写作成功的一条“规律”无一例外地都是“即小见大”!因此,散文的题材包容古今、跨越中外、海阔天空。
5.散文的三要素:点、线、情。散文,无论是抒情,还是叙事,思想、情感应该是其灵魂,而要表达其思想、情感、志趣又离不开具体的景、物、人、事,因此,散文写作要善于抓住景、物、人、事,以其为载体来表达作者情思。秦牧说过:“散文散而不乱,全靠思想把那一些材料统一起来,用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会遍地乱滚,这才成为整齐的珍珠。”可以说,材料、线索及思想情感是构成散文的基本组件,我们把它概括为散文的三个基本要素:点、线、情。
(1)点,就是写进文章中一个个的材料,像项链中的一个个单纯的珍珠,先让学生围绕确立的观点运用求同思维筛选出一个个材料,即确定支撑文章观点的主要信息。如《故都的秋》中所描绘的“秋院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等,这就是构成散文的一个个材料,——点,学生通过梳理这些材料,等于把握了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确定了文章的基本内容。
(2)线,就是串联这一个个材料的线索,即串起一个个珍珠的红线,让学生明白这些单个材料为什么能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有什么内在联系。散文的材料应该是很“散”的,每一个材料都是一颗珍珠,但这些珍珠互相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写作者要寻找一根线,用笔作针,将这些散乱的珍珠穿起来,成为一串光彩夺目的项链。常见的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动线索等。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中的小路、荷塘、荷花、月色、树影、雾气、灯光、叶香、蛙鸣、蝉声等景物特点的描写无一不是与作者要着力的“淡淡的情趣”紧密关联,“淡淡的情趣”就是统领这些材料的线索。
(3)情,也就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思及志趣,即散文的“神”。这些单个材料分别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传达作者的情感,串联起来后指向一个共同点。这个共同归向点即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称之为文章的主旨,它往往以文质兼美的议论、抒情语句形式出现,是形象与哲理的高度统一。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者先从“清”“静”“悲凉”三方面对“故都的秋”进行概括,接着分别选取了能体现这三方面特点的景物,如对“蓝色、白色、粉红色的牵牛花”“槐树的落蕊”“衰弱的蝉声”和“透着浓浓凉意的秋雨”等作了描绘。作者着力描写故都带有“清静感”和“悲凉感”的景物,其主要目的正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抒发作者内心的苦闷寂寞与忧患,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这内心的“苦闷”、“寂寞”“忧患”和心中的“悲凉”等情感正是这些景物描写所表现出的共同点及升华点。
阅读《过年了,寄一瓣心香给父亲》,感受散文的基本特点,并试着进行赏析。
过年了,寄一瓣心香给父亲
新浪博客 潇潇沐雨
今天就是年三十了。这是工作以来第三次在成都过年。第一次是因为儿子出世,第二次是因为搬新家,而今年开始,就要和弟弟轮流做东过年了。母亲说得对,我已经是9岁孩子的妈妈,不能老是一到过年就想回老家了,应该立起自己的家了。
其实,根本的原因还是怕伤感。老家房子依旧,但人却已不能复原了。自从父亲离开我们,那个无论漂泊多久,总觉得可以停靠的家已经不一样了。房子租给别人,院里的橡树因为忌讳砍掉了,弟弟住到别处,连门前的菊花都枯萎了。而山坡上父亲的坟头,更是荒草离离。乡人说,要想为父亲打理坟头,需要等三年。所以,想想就在成都过年了,家乡于我,已经回不去了,童年已逝,家人们再不能完完整整聚在一起吵吵闹闹、你叮咛我嘱咐,所以,不如开始新的过年方式吧,亲戚朋友到我这里来,开始感受成都的春节,成都的气氛。只是,印象里的成都到过年时总是空空的,周围的朋友们都忙着回老家,不知是否能找回老家过年一样的氛围?
侄女乔乔说:“这里过年不好玩,我们在老家放炮的时候,整个天空都红了,好好玩哦!”这样的场景,又何尝不是在我的心头回味过一次又一次。喜欢老家过年前乡亲之间的问候,喜欢厨房里摆满了桌的年货,喜欢母亲和弟媳在厨房里张罗着年夜饭的紧张,喜欢父亲每到过年时清早必起来放鞭炮的热闹,在噼噼啪啪声中开始一年的新的希冀……小时候的我,会得到父母给的一块钱零钱在那一天自由支配,然后就会去买一个气球,一个蝴蝶车,吃一碗垂涎了一年的凉粉;自己有了孩子了,也会带着孩子等到12点,开始和他们一起放烟花、鞭炮,而父亲无论如何是会坚持到12点的,是会和我们一起辞旧迎新的……
父亲得的是癌症,离世时已经瘦得不成人形,但父亲不想走,他担心我。那时我的先生在外地上班,父亲总是说:“我再坚持一段时间,等过了年他回来我就放放心心地走了……”结果,父亲熬不住了,但不肯走。我们只好在元旦那天告诉父亲说:“你看,放鞭炮了,过年了,你不用担心了。”在第二天清晨,父亲终于撒手而去了。他的遗容是安详的,作为一位农村人,父亲一直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因为女儿争气离开了农村,因为儿子孝顺,因为他生病得到了很好的照顾……
父亲年轻时曾经很得意,做过村里的治保主任;中年时曾做过施工,挣过当时乡人们眼红的工资。后来却终因种种原因,从1988年后,就没有再出去看过工程做过事了。后来家里因为建房欠了很多债,我又读大学,原本基础薄弱的家庭陷入重重危机中,心高气傲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父亲只好回到家里做农活。那时的父亲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活在痛苦中,终日借酒浇愁。但即便在他最委顿的日子里,父亲对我的爱也不曾有过丝毫的消减。记得我大学回家时,得了甲沟炎,脚肿得不能行走。母亲为我在脚上拴上红线,说这样就不会肿上去了,父亲却不理这一套,背着我就往大队医疗站跑,走了整整半个多小时吧。父亲那时满身的汗水,到今天都仿佛在我的眼前闪烁……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样的春节,不一样的心情。是不是真的只有在孩子的世界里,才能始终感到年的热闹呢?那个一到过年就带着我和弟弟开始走亲戚的父亲,那个在孙儿、孙女们眼里慈爱可亲的爷爷,那个有时发脾气有时固执别扭的男子,您在天国还好吗?在年三十的日子里,您是否也感受到了我们的忆念呢?
这个春节,在成都的春节,我会带着家里的人,开开心心地过的。因为我知道,您喜欢热闹,喜欢我们健康、快乐……
在这寂静的夜里,请让我点燃我的心香,奉献于您的灵前……
二、散文的分类
对散文进行分类很不容易,现在文学界根据内容和表达方式把散文大致划分为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三类。
1.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内容以记人、叙事、写景为主,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和描写。记人的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叙事的如巴金的《小狗包弟》,写景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类散文写人记事,虽然不要求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刻划人物形象和铺陈曲折的故事情节,但人物和事件也必须相对的完整,有头有尾,不能过于支离破碎。
为生命增色
09届高三(14)班 彭紫娟
忧郁的天空如巨大的深色布幔,将大地笼罩。它本来是给人带来黑暗与恐惧的,却因镶嵌在天幕中的无数星星而变得闪亮有魅力。
生命中的种种坎坷与不幸让我们时常变得狼狈不堪,把我们包裹在黑暗的角落,不敢自视。恐惧像潮水一般向我们袭来,怕,一旦走出这个角落,一旦露出自己的狼狈与累累伤痕,就会遭到世人的嘲笑。我们像一只只丑小鸭,渴望神助我们变成童话里的天鹅。但现实是残酷的,外面的一切都不会因你而改变,只有改变自己,给自己嵌上一颗坚强、明亮的心,才能昂起头,走出去。
记不起他的名字,但记得住他绚丽的一生。他是一个终生只有一百厘米的侏儒人,七岁时,他如痴如醉地迷恋钢琴那美妙的音色,于是父亲给他买了一架钢琴,还特别为他设计了一个可以让他短小的脚控制钢琴踏板的辅助工具。十三岁,他第一次登台演出,演奏前,他特意在台上站了三分钟,让大家去笑;他知道,很多人并不是真正为了听他弹钢琴而来,只是对他的“可笑”身段感到好奇,“慕名而来”;于是,他先让观众笑够了,让他们接下来能认真地听,听他演奏钢琴曲,听出他灵魂的高度。一曲过后,掌声雷动。他一生都在刻苦地练习,从每天六小时到十小时到十四小时……他成了一支著名爵士乐队的灵魂,成为法国历史上第一位侏儒钢琴家,成为镶嵌在历史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让无数人仰望的明星。
我不知道他是否也为自己身体上的残缺而伤心自弃过,但一个先天有残缺的人却能那么自信、光芒地走过了一生,而我们健全人有什么理由被现实的挫折逼到黑暗的角落而蜷缩不前?为什么不自己为自己的生命添色呢?
为自己的天空镶嵌一颗坚强勇敢的星,让它引领我们回到光明的道路上,永不言弃,不停地向前奔跑,风雨无阻;为自己的天空镶嵌一颗名为梦想的星,给我们以方向;为自己的天空镶嵌一颗纯洁、高尚的星,给我们的灵魂以高度……
当我们生命的天空嵌满明星时,黑暗、恐惧、退缩、迷茫……都将被温暖的光所融化,我们的生命也将变得光明而充满魅力。
不要再抱怨自己的生命暗淡无光,为你的生命增色的人就是你自己!
【分析】
文章先亮出观点“既然环境无法改变,那么我们就应改变自身,为自身增添砝码,使自身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然后以世界钢琴史上最著名的侏儒钢琴家法国人贝楚齐亚尼的成长经历为例,比较详细地叙述他成长的过程来诠释文章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以反问句式进一步阐释观点,得出结论。本文以叙事为主,兼及分析议论,诠释主旨很形象。
2.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内容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方式除了叙述和描写之外,大量采用抒情笔法。或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的如朱自清的《背影》,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等。
月光如水
09届高三(14)班 潘有光
当我们匆匆穿行于“水泥森林”之中,当我们奔忙于教室与寝室之中,当我们感到心浮气躁、身心憔悴而无法承受激烈竞争时,我们似乎成为现代社会的奴隶,如同一叶扁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随风飘荡,我们找不到心灵的归宿。
追随古人的足迹,掀取古人智慧的灵光,我们会发现有一种东西成为千年来人们心灵的寄托,那就是被我们忽视的月亮。当月光如水般洒进窗台,照亮我们的心房,那时我们身心才会得到释放,内心才会觉得和谐。
一轮明月,千年来的寄托;一缕月光,千年来的渴望。一张藤椅,一杯香茗,端坐在月光之下:看,那月光如银幕般直泻而下;听,月光如一缕缕春风吹入心扉,如渺茫的歌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让人孤寂但更让人心静。月光下,品一杯香茗,心静如水,心中所有烦恼,白天所有不快都烟消云散;月光下,牛郎织女悄悄对话,青蛙与月亮高声对唱,而我也想象庄子那样做一棵守望心灵月亮的树,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守住心灵的天地,保持身心的和谐。
那一轮明月,是阿炳饱经人世沧桑,找到的心灵归宿。一曲《二泉映月》,表现出了一个人命运多舛,更表现出一个人对心灵归宿的期盼。阿炳将自己一生倾注在那一首千古绝唱《二泉映月》,所以他面对自己的种种不幸,仍保持一颗平静心,保持内心的和谐。阿炳已去,然而他的《二泉映月》将传唱千年,他那对心灵归宿的追寻将永远启迪着我们。是那一轮明月让阿炳在人生的苦海中找到了港湾,是那一轮明月让阿炳找到心灵的寄托,获得身心的释放。
那一轮明月,寄托着杜甫“月是故乡明”的思念,也承载着苏轼“一樽还酹江月”的人生感叹,更抒写着对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亘古不变的友情。
月光如水,照耀着千年,流淌了千年,映照了千年。
月光如水,如同心若止水。把我们愁情予月亮,让他冲洗;把我们浮躁心灵予月亮,让他沉寂;把我们焦躁双眼予月亮,让他明亮;把我们的心灵予月光,让他在月光的滋润下清静、释放。
【分析】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月亮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是人们浮躁心灵的归宿,更是思念、友情及人生感叹的承载。文中既有千年来不变的自然环境的描摹,也有阿炳故事的叙写,还有文人墨客诗文的引用,但其归向都指向月亮的象征意义,主旨明了,创设的意境恬淡优美,让人神往。
3.议论散文
议论散文,虽然也有叙事和抒情,但侧重于说明事理、发表议论,它和一般的评论不同。一般的评论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议论性散文除了事实和理论之外,还要运用文学形象来进行说理,使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理论和形象相结合,它是一种哲理性散文。
充实源于梦想
09届高三(1)班 张梦阳
芽儿带着对阳光和水的梦幻追求,冲破泥土终成参天大树;鲤鱼带着对龙门的渴望与向往,不畏艰险终跃门成龙;老鹰带着对蓝天的崇敬与热爱,逆风而上终翔于九天。芽儿的追求,鲤鱼的渴望,老鹰的热爱,都是它们生命中的梦想,它们带着实现梦想的决心和勇气前行,因此它们一生充实。
充实源于梦想,让我们闭上眼睛为自己编织一个彩虹似的梦,里面也许有蓝色,也许有红色,也许有……带着这个梦想,我们努力前行,踏着先哲们的足迹,我似乎看见充实的生命伴着梦想如雨后的阳光在足迹中蔓延。
那在丝绸之路上一行深深浅浅的足迹大概是张骞的吧,带着梦想和使命,他历尽艰苦,高山、大河、戈壁、沙漠挡不住他前行的脚步;他的目光是那般地坚定、执著,每日在孤单寂寞中行走,尽管艰难,可他却因梦想的存在而格外充实。
张骞的生命中因为有通西域的梦想而变得充实。有了梦想,困难将不再是困难,而是你前行道路的伴奏;有了梦想,你的生活将更加充实。
那将自己足迹洒遍祖国山河的是徐霞客吧,有着求真务实态度的他,凭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当时的条件是那么的艰苦,没有火车,没有飞机,也没有大轮船,有的只是两只脚,然而他却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祖国的大好河山,记下了自己的见闻感受。他的一生是充实的,充实在他不断前行的脚步间。
徐霞客的生命因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而充实,在他的眼中,风餐露宿,高山绝壁并非他裹足不前的理由,踏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才是他的终极目标,才使他每日的行走变得异常的充实。
踏着那些阳光的足迹,我更加坚信充实源于梦想,但是梦想必须付诸行动才能使生活充实,如果只是坐在那里空想,也是没有用的。如古时的守株待兔者,一心以为有兔子会自己撞树桩,乖乖地等他来捡,结果荒废自己的田业,颗粒无收。这个故事看来好笑,孰不知生活中这样的人到处都是,有的人不去想方设法充实自己的大脑,却只想通过偶然机会获得上司的提拔;有的人坐在教室里不努力学习却希望能考个好大学;有的人不去想法加强田间管理,只希望风调雨顺,获得大丰收。
充实源于梦想,生活因梦想而充实,但梦想不是空想,梦想不是坐享其成。让我们共同编织一个不是空想的梦,让困难成为生命前行的伴奏,让充实成生活的主旋律。
【分析】
本文是一篇哲理散文,“充实源于梦想”的观点贯穿整篇文章。文章既有形象的描述,如编织梦想的想象描写、张骞西域之途的描写,也有叙事、描述后的说理、议论,如“有了梦想,困难将不再是困难,而是你前行道路的伴奏;有了梦想,你的生活将更加充实”“踏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才是他的终极目标,才使他每日的行走变得异常的充实”,描写、叙述、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说理形象、深刻。
散文的内容离不开人、事、物、景,表达方式大都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记叙性散文有时会有议论和抒情,抒情性散文需要以叙述和描写作为基础,议论性散文的议论也要借助于叙事和抒情。所以这三类散文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它们的区分仅仅在于写作目的和侧重点不同而已。
三、散文的写作
散文写作和其他文学体裁的写作一样,讲究写作方法和技巧。要写好散文,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立意
立意就是确立主旨,即作品的主题思想。好的散文应该具有思想深刻、意境深邃的特点。
散文的立意要善于选择大众关心的重要事件,善于表现时代特点和大众的意愿。也可以小见大,因为较多的散文写的是日常生活和自然风光,题材并不重大,甚至只是一鳞半爪,一言一事,一草一木;运用这种写法,就要特别注意对题材的开掘,提炼出一个积极健康的主题,因为这种类型的好散文,往往是题材虽小,却能因小见大,见微知著,从平凡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思想意义来,就像郁达夫所说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如巴金的《小狗包弟》讲的是作者家中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引起人们对于“文革”的思索。“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是小,反映了“‘文革’惨无人道的现实,引起人们对于‘文革’的思索”却是大。“以小见大”已经成为散文写作中选材立意普遍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因使用者而异,各有不同,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1)透过平凡的现象挖出现象背后蕴涵的本质
鲁迅的《风筝》,写的是十岁的小弟弟最喜欢风筝,十几岁的哥哥却嫌恶他放风筝,一次哥哥把弟弟偷着做的风筝折断、踏扁了。这种小事是再平凡不过了,可是鲁迅却对它进行了无情的解剖,把主题提到“精神的虐杀”的高度。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玩具是儿童的天性;恃强凌弱,无端粗暴摧残儿童的天性,就是精神的虐杀。这种虐杀不是直接来自凶恶的敌人,而是来自亲人的无知,又造成被虐杀者的麻木,却不为人所觉察。这正是中国的封建旧意识——这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不可宽恕的地方。鲁迅的《风筝》题材虽小,但挖掘得深刻,提出的问题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以细小的局部显示宏大的整体
刘秀新、刘崇明的《一件珍贵的衬衫》,叙述作者骑自行车插进快行线,被周总理坐的轿车轻轻地挂了一下,挂破了衬衫,蹭破了一点皮。作者认为事故是自己造成的,声明“没事儿”。可是周总理却对这位素不相识的普通工人关怀备至。先是拉开窗帘注视着“我”,接着派车送“我”去医院,又亲自打电话询问检查结果,最后还派人送来一件新的确凉衬衫。这件事与周总理在党政、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动人事迹比起来,的确是太小了,但我们读后还是深受感动,这是因为有些小事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看意义并不小。这篇散文正是把这件小事和周总理整个的光辉人格联系在一起,因此文章主题的意义就大了。这正如作者在结尾时所说的“我经历的这件事,在敬爱的周总理一生的伟大革命实践中,仅仅是一件小事,然而,从这件小事上,我们看到的是周总理那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对劳动人民的深情关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
(3)用生活琐事讲述深刻的哲理
秦牧的《菱角的喜剧》,从小娃娃唱“菱角儿,两头尖”写起,说自己从小到大吃菱角不知道吃了几百次,“菱角是有两个角的”这个概念牢固形成了。后来看见三个角的菱角,小小吃了一惊;后来又看见四个角的菱角,大大吃了一惊。从菱角谈到蝴蝶、蝗虫、喝咖啡、牙齿、黑云、种子、养猪,谈出了一条深刻的道理:“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多样性。”菱角、蝴蝶、喝咖啡自然是琐屑平凡的事物,作者却从中概括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道理,从而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增加头脑里的辩证法。当我们读到作者最后的劝告“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时,人们会联想到当时思想界的某些情况。可见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4)运用象征的手法立意
象征是古今中外常用的手法。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白杨树,是为了赞美北方的农民,赞美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那种不可缺少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直白地说,是为了赞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的抗日精神。杨朔的《荔枝蜜》,不仅颂扬了渺小而又高尚的蜜蜂,更进一步颂扬了平凡而又伟大的普通劳动者。蜜蜂和白杨树都是有“个性”的生物,作者没有单纯地描绘白杨树和蜜蜂,而是用它们各自的特点象征人类社会里更为深广的东西,这就使散文主题的社会意义大大地扩展了。
2.谋篇
谋篇,就是对文章的整体布局进行恰到好处的安排,是散文写作的重要环节。在写作过程中,从主题需要出发,沿着一定的思路对零散的材料进行增减、提炼、加工、串连、排列,组成一篇文章。散文篇幅尽管短小,但构思并非易事,许多散文作者在这个环节上绞尽脑汁,为构思一篇好散文付出了艰苦的劳动。
散文的取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写单一的事物,事件的开头、结尾、经过大体完整,情节前后连贯,谋篇简单,容易掌握,如《小狗包弟》,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链,有开端、发展、结局和尾声;另一种是写两个以上的事物,这一类散文的谋篇复杂,不易掌握。在一文写多个事物的散文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就是“散”与“不散”的把握。在散文的许多评论中,有的说散文贵散,有的说散文忌散。这两种说法都对,又散又不散,形散神不散,这就是散文写作中的辩证法。形散神不散,有人把它说成是散文写作的普遍性的原则。其实,写单一事物的散文不存在散与不散的问题,形散神不散是针对一文写多个事物的散文而言。“散”,主要是就题材而言,作者思路开阔,从一点生发开去,古今中外、天南地北无所不说,一篇文章中写了好几件或者相关的、或者貌似而不相关的事物;“不散”,主要是就主题和结构而言,尽管题材驳杂,思路开阔,但是仍然必须围绕一个主题来选材剪裁,必须紧针密线,把它们组织成一个缜密的整体。这类散文就要能够有散有聚,能放能收,舒卷自如,这样才有散文的味道。
3.联想
联想,就是由此及彼的过程,即由自然想到社会生活,由现实社会生活想到历史经验,由现象想到深刻的道理等等。一句话,由此时此地此类事物想到彼时彼地彼类事物。联想可以使散文内容丰富,主题深化,形象性强,感情奔放,形成“形散神聚”的特点。因此,散文作者构思时,往往要运用丰富联想,联想成为散文写作中一个突出的艺术手法。在联想时,我们必须注意围绕一个主题来展开,主题像根红线,把题材贯穿起来,如果不贯穿这根线,联想出再好的材料也不过是一堆散金碎玉;联想时,还必须注意理清思路的层次和步骤,从一个材料联想到另一个材料,衔接要紧凑,过渡要自然,要有交代和照应。如果这两方面做好了,联想再飘忽,思路还是清晰的;材料再分散,脉络还是分明的。就像风筝系线一样,风筝放得再高再远,还是有地上的一根线维系着,这样就真正做到了形散神不散。构思散文常用的联想方式有以下三种:
(1)辐射式联想
这种联想有一个具体的辐射出发点或网络集结点,全篇文章的联想都从这一点引出,环绕着这一点,形成辐射状态或网络状态。
让心灵之灯为你导航
09届高三(14)班 李道波
曾经,在无数个错杂的十字路口迷失了方向;曾经,因为旅途中鸟鸣蝶舞、鸥翔鱼游而徘徊不前;曾经,在众说纷纭中、失败挫折前失去了自我。
一天,终于在心灵深处找到灯塔,于是点亮了心灵之灯,每当我迷失方向时都有它为我导航;每当我徘徊不前时,它都会用柔和的光驱除心中的乌云。从此,一个个充实的日子代替了那每天看着日历一天天变薄的空虚。
看!一个农夫正佝偻着背,拿着一把锄头在那锄草,他不是一般的农夫,他是昔日的越王勾践。与吴王战败后,他忍辱负重,与朝臣一起卑事夫差,但他并没有气馁,一蹶不振,而是励精图治以雪前耻,终于,经过了十多年的生聚,最终让夫差成了阶下囚。试想如若越王没有点亮心灵之灯,没有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并朝着既定的目标坚实地往前走,那他只能在空虚的岁月里独尝亡国的滋味。正是由于他勇敢地点亮了心灵之灯,卧薪尝胆尽管苦楚但却充实,最终洗雪了自己卑事夫差的耻辱。
挫折、困难是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调味剂,每个人能力的差距也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但只要我们以能力为灯油,选择适合自己的灯芯把它点亮,然后朝着它指引的方向坚持走下去,即使最终未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我们也可以毫无怨悔地说:“我的生活很充实。”小草若因为没有大树伟岸的身躯而感到自卑,那么就不会有一望无际碧绿的草原;小溪若因为前方是断壁陡崖而停滞不前,那么就不会有一泻千里的磅礴。正是由于小草结合自己实际点亮成为一片草原的心灵之灯,正是由于小溪朝着成为瀑布的心灵之灯的方向勇往直前,他们才拥有了一串由拼搏串起的充实生活并成就了自身的辉煌。
君不见海伦·凯勒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点亮了为他人提供精神食粮的心灵之灯,我们才得以读到那一部部不朽之作;君不见贝多芬在无声的世界里点亮了创造世界上最美音乐的心灵之灯,我们才有幸聆听到那“余音绕梁,三月不绝”的经典旋律;君不见司马迁在身心遭受极度摧残后点亮了为后人记下真实历史的心灵之灯,我们才能一睹那不朽的传世经典——《史记》……尽管,他们的身体也许都是残缺的,但因为他们都勇敢地点燃了心灵之灯,所以他们的生活仍然是充实的。
朋友,你现在是否正遭受着挫折?你现在是否正迷失着方向?你现在是否正感觉到空虚?那么,别再犹豫,让我们一起点亮心灵之灯吧!它将会赋予你信心和勇气,它会指给你方向,它会让你生活得更充实……
【分析】
本文始终围绕“让心灵之灯为你导航,你的人生将会异常充实”这个聚焦点辐射开去生发联想,既有穿越历史隧道对越王勾践躬耕画面和司马迁的联想,也有越过大洋对伟大的文学家海伦·凯勒和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的联想,还有对大自然小草、溪流的联想,材料涉及古今中外,从不同的角度恰切地诠释了聚焦点,形散神聚,形象鲜明,内容充实。
(2)联串式联想
这种联想有点像电灯的联串,它以一个具体的事物作为开头,联想到第二个、第三个……开头的那个不是中心,后面联想到的也不围绕开头的事物。作者把顺着思路联想起来的或是相似、或是相近、或是相反的材料串起来,从中引出一个主题,形成一篇文章。
阳光的味道
09届高三(14)班 徐帅庆
每天,我们的视野半径只在周围延展,每天,我们都和不同的人擦肩而过,人生的起起落落,生活的悲喜无常,更需要我们以一平静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去欣赏每一个日出日落。
一个人走夜路太孤单,如果有大自然的陪伴,那么这段旅程又该会是多么的惬意呀!大漠收斜阳,明月醉荷花,又该是多么令人神往。从《荷塘月色》中,我们可以领略荷塘月色的魅力,从《再别康桥》中,我们可以看到康桥在作者心中无法替代的位置。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与心态。有这样一位年轻人,在创业失败后一度想自杀,当他蹒跚来到一处悬崖边,想要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一声鸟叫把他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使他彻底清醒了,他觉得那是对生命的呼唤。
树不是青山的君王,游鱼是绿水的主宰,在自然中享受生命,我们定能收获一片美好的未来。美学大师朱光潜曾经说过,以自然的心态追求自然的生活是最美好的生活。大自然是一位神秘的画家,它给予我们以一片苍翠,一片光芒,我们时常会说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一个农夫,打着赤脚,挽起裤管,站在田埂上,在宁静的傍晚,听流水潺潺撞击禾苗声音,那是么多美妙的天籁之音呀!从农夫嘴角的微笑中,我们读出的是满足。
城市人说城市太喧嚣,他们想过宁静的生活;乡村人说农村太清贫,他们想过城市人富裕的生活。究竟怎样的生活才可以满足人的无限欲望?虽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追求,但不管谁都难以追求到十全十美的生活,因为不同的人他欣赏生活的眼光和心态不一样,自然会有不同的结论,只有学会去欣赏生活中的每一道风景,我们的生活才能得到满足。
阳光的味道真好,尤其是在春天,山花烂漫时,捧一本散文集,与山花同住,与虫蝶共舞,在和谐春风的吹拂中,在温暖阳光的沐浴下逍遥,快乐;阳光的味道真好,在阳台上,在绿地上,看看阳光驱逐棉被的晦湿,想着晚上可以在阳光的气味中快畅地呼吸,谁人能说生活不是美好的呢?
风雨过后艳阳天。不论岁月多么艰难,学会去欣赏生活中的每一道风景。因为,阳光是美好的,大自然是美好的,我们的生活更是美好的!
【分析】
本文是以串联式联想组织材料构思而成的散文。作者联想非常丰富,运用的材料非常散乱,如第二自然段的一个人走夜路、大漠、明月、《荷塘月色》《再别康桥》、创业失意欲自杀的年轻人,第三自然段的树、游鱼、大自然、农夫,第四自然段的城市人、乡村人等等,这些材料与材料之间内容上并没有内在的联系,且前后材料间并没有多大关联,但这些材料串联在一起却能准确诠释“只要我们学会去欣赏生活中的每一道风景,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非常美好”的主题。
(3)借托式联想
借托式联想就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式的联想,大致是借用一种景或物,来寄寓人情或事理。这种景或物与人情或事理,在客观上未必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作者通过联想把它们粘连在一起,构成一篇象征的散文。借托式联想所取譬的景或物,多数是花鸟虫鱼或山川日月,所寄寓的却是深沉的情志和深刻的思想。取譬和寄寓两者之间要有形似或神似之处,尤其要神似。这便是所谓“妙在形似之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我国现代散文家喜欢采用的方式。陆蠡的《囚绿记》、茅盾的《白杨礼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等都是这方面的珍品。
观 雪
09级高二(1)班 余文娟
没有预兆地,下起了一场纷纷扬扬的雪。她如散落的花絮,飘入人的眼帘,惹得旁人慨叹——好一场雪。站在窗台上,看这纷飞的尤物,的确够令人赏心悦目。
只见那晶莹的雪花,努力地聚在一起,结伴从高空飘落下来,一个个着白衣的精灵,还在远方,就对着黄叶笑,对着枯草笑,对着广袤的大地笑,似乎久违了这世间的一切。雨却总也阴魂不散,顽固地缠绕着这纯白的花丝,不容它拥抱这神圣的大地片刻,我伸出冰冷的双手,企图抓住这易逝的精灵,但那雪花过于脆弱,刚一接触掌心,它就湮灭得没有痕迹,我的心里是满满的失望:南国的雪,终究是个易碎的梦。
下雪固然让人兴奋,但“雨夹雪”带给人的只是兴奋过后的失望。孩童时就已知晓,雪花夹着雨丝下地,顷刻间就要融化,永远也聚不成想象中厚厚的皑皑白雪。更何况,这温润的空气对于那如花的精灵早已是个致命的打击,又何必去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景呢?这时的我,真想这里就是遥远的北方,温度够低,空气够干燥。
万万没想到,一节课过后,这雪竟越下越大,全然不管下得正欢的雨点,她们摇着洁白的羽翼四处寻找着伴侣,一片、二片、三四片,一层叠着一层。它们紧紧相拥,企图用自己的身躯护着同伴,让其免受雨水的侵蚀,她们互相鼓励,给对方在绝望的旅途中送上一盏心灯。终于,雨水妥协了,终于,她们胜利了——雪已经积得很厚了。白色的精灵啊,是你们给了我启迪:你们用单薄的身板向环境发出抗议,你们用团结的力量创造奇迹,你们用火热的心为同伴遮住风雨。是你们告诉我:团结是一种精神,坚韧是一种品格。没了它,生命本身就是个易碎的梦;没了它,幸福的洒落也是一种奢望。
都说雨雪同途,我道雨锻造了雪。
【分析】
本文是运用借托式联想构思而成的散文。作者先极力描写雪花给人们带来的惊喜,再极力铺陈“雨夹雪”难以积聚的失落,最后写到雪不顾雨的侵蚀,紧紧相拥,相互鼓励,用自己的身躯护着同伴终积聚成一层厚厚的白雪,由此引申出要表达的思想“团结是一种精神,坚韧是一种品格。没了它,生命本身就是个易碎的梦,没了它,幸福的洒落也是一种奢望”。联想自然,不露痕迹。
四、散文写作要注意以下几种关系
1.景(物、事)与情(志、理)的联系。一方面缘情(志、理)择景(物、事),另一方面借景(物、事)抒情(志、理)。写景(物、事)是手段,是依托,抒情(志、理)才是目的,是归宿。散文的“情(理、志)”往往体现在议论抒情的文字当中,表现散文的精义(或主旨)须用足用活议论抒情的文字。
2.内容与技巧的联系。
(1)主体与客体的联系。散文凡是写到主体(写作对象)之外的景、事、物,目的都是从侧面映衬主体,强化主体特征和作者的情感意念。
(2)人称与情感的联系。第一人称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显得真实贴切,可以增强可信度。第二人称以人物对话的口吻叙述,直接起到拟人化的作用,显得亲切自然,便于交流感情,进行抒情,能够增强感染力;第三人称以客观旁白形式叙述,张弛自由,便于多角度伸展。第一、二人称是站在抒情主体角度表达,物我一体,抒情散文都采用这种强化性表达。
(3)写实与写虚的联系。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
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写作“主体”(我)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产生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映。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些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个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
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在这里,“真实”是绝对的要求。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并不排除个别细节的想象),矫情伪饰。散文的这种“纪实性”,是这种“文体”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是不可率性改动的。
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作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虚”。
“虚”是在“实生活”的基础上生发的想象或联想,并由此升华的思想、情感。一般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主“理”,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及理智的深刻;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
散文的“向内性”或“精神性”相当重要,其“神髓”更在于“内”或“虚”上。因此,写作散文既要看到它是一种实、虚结合的艺术:虚,不离实(外物)的铺垫;实,有待虚(精神)的升华;有实无虚,缺乏精神的含金量,犹如趴在地下的写作;而有虚无实,缺少心灵寄植的根基,使人读后如堕五里雾中,又恰似悬在半空的写作。更要看到内(从情感到心灵都是内宇宙)或虚(从情感到精神都是超越实生活的),才真正是触发作家作意的“激活点”,思想、精神的“闪光点”,是散文作品的魅力所在。
五、写作训练
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果说磨难是生活之盐,那么浪漫便是生活之蜜。没有“盐”的生活淡而无味,但是“盐”加得太多,生活就会变苦,因为很少有人有意识地为生活加盐。
“蜜”就不同了,那令人回味的香甜仿佛是一种诱惑——让我们忘记生活的平常、平淡和平庸。
说到底,浪漫是富有诗意、充满幻想的,行为是不拘小节、放荡不羁的。
请以“磨难”或“浪漫”为话题,写一篇散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内容在规定的话题范围之内,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有“四气”:奋发向上、百折不回的志气;铁面无私,令人敬畏的正气;披荆斩棘、舍生取义的勇气;求新求好、能做善做的才气。
请根据材料,以“人生的关键”为话题写一篇散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数学试卷发下之后,有人喜形于色,有人垂头丧气,李珊拿到自己的试卷一看,是个“不及格”。她懊悔地想到自己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暗暗下定决心:“我要一切从零开始!”可是有位作家曾说过:“一个人可以弃旧图新,写上历史崭新的一页,但是,却不能‘从零开始’,重写自己的历史。”
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自定。
六、佳作赏析
水之韵
09级高二(1)班 朱淑媛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我不是智者,也不是仁者,但我爱山的浑厚、沉稳,更爱水的凝重、纯洁,那满江流水,从混沌初开的原始流到地老天荒的遥远,依旧往复不止,依然生生不息地滋养万物。
遥望幼发拉底、底格里斯河的奔腾,诉说古巴比伦踏上征程演绎生命之旅的意义,谈及流淌着的尼罗河冲刷出的古埃及,在那奔腾不息的流水中无疑孕育着文明的种子。
长江、黄河的雀跃,赋予了两岸子民非凡的才能,半坡的萌芽,河姆渡的觉醒,预示着一个强大民族生命的诞生。眨眼间,华夏破壳而出,而水便从龟背上的文字里流入那古老的黄土地,又从黄土地里悄悄淌出一段五千年的辉煌文明。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啊,连绵不绝的长江流淌出了江南鱼米之乡的甜美和温婉,气势磅礴的黄河则哺育了北国汉子的坦荡和雄浑。望着逝去的江水,我想起那个曾吟着“把栏杆拍遍”的南宋词人的铮铮铁骨,我感受到东坡诵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洒脱豪放。一江一河,一南一北,刚柔并济,成就了巍巍中华文明,造就了炎黄子孙淡然、沉静、君子坦荡荡的大气!
千年轮回,时间会褪去一切,但绵延、亘古流淌的水却一直用它伟岸而执著的姿态,静看瞬息万变,奔向沧海桑田。其中,分明喷薄着华夏流光溢彩的文化。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古老的诗人在水边吟唱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荡舟水乡,纵情放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后主凭江远望,愁思绵绵。
试想,若没有了水,词人多愁善感的绵绵情怀就无从寄托,又怎能留下这么多的珠玑文字,锦绣诗句?
水不但给了我们生命,而且给了我们生命的充实。水是文明的根,是中华文化的魂。当我把灵魂浸润在水中,倾听流水潺潺,耳边那轻拂的水声,在盈盈水波和交替纵横的历史足迹间蔓延开来。
纯洁厚重而又轻盈的水啊,是您给了我无尽的遐思和启迪,我敬你,爱你!
【点评】
“韵”有风度、风致、情趣、意味的意思;“水”,柔美而隽永,用它广博的胸怀养育着生命,用它高尚的精神洗礼着生命。本文围绕着“水”的这一特点创设了悠远而又恬美的意境,侧重表现出“水”柔美而又隽永的风致和神韵,读后让人震撼。
选材上作者穿越了时空限制,以“水”为聚焦点生发辐射式联想,内容非常丰富,有着非常厚重的文化色彩,“韵”的含义诠释得很到位;大量的引用既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篇末的直抒胸臆水到渠成,真正做到了“形散神不散”。
孤 木
09级高二(1)班 徐瑞琴
沿着陌生的泥泞小路,我漫无目的地走着。现在已经是冬天,刚刚下过了一场大雪,这场雪来得太突然,让我十分惊喜,可大雪过后,雪渐渐融化,我的好心情也烟消云散了,取而代之的是弥漫在心中淡淡的忧郁。凛冽的寒风迎面扑来,我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停了下来,靠近路旁的草地坐下,独自享受这份难得的清闲。
是的,周围的一切太安静了,只听得见寒风扑面时呼呼的声响。环顾四周,我面前是一个静卧着的池塘,清澈见底,这个小巧可爱的池塘,收藏了不少雪水,难怪如此清灵。池塘边有一棵孤独的树,与其说这是一棵树,还不如说这只是一个分布着些许枝丫的孤木。它那瘦弱的树干,仿佛被岁月刻满了伤痕,奇丑无比,却又令人感到怜惜;纵横交错的细枝,似乎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可它却又不肯就此湮灭。
因为它曾经历过许多,也承受了许多。它感受过柳絮纷飞,莺飞草长的明媚,也曾在烈日之下,遭受炼狱般的折磨;它领略过落叶纷飞,雁阵惊寒的凄美,也常在冰雪之中,受到寒风的讥讽。可这又算得了什么?一切过后,又是风轻云淡,孤木依然在此静静地屹立,坦然地面对一切。旁边依旧是安静的池塘,清晰地映照着它的身影。这里面,有过它朝着太阳,努力伸长的画面;这里面,有过它在暴风雨中,摇曳的舞姿;这里面,有过它聆听鸟鸣时专注的神情。
轻轻地摩挲着孤木粗糙的伤痕,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面对人生的挫折和打击,我们往往是哀叹和退缩。在退缩中,节节败退;在哀叹中,原本年轻的心变得老气横秋。我们何不尝试着一笑而过,坦然面对?野火烧不尽芳草不息的激情,悬崖百丈冰改变不了梅的铮铮傲骨。卸下心灵的包袱,踏上风雨无阻的路,尽管路途崎岖坎坷,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的生命还在继续,我们就不能驻足。
失意时,若能从容面对,不失风度,这便是一种豁达和洒脱。忽然想到要为孤木拍照,想把它的从容、淡定定格在画面里。回去的路上,孤木的形象久久萦绕在心头,忽然燃起一种信念:尽管前进的路有许多坎坷和挫折,但只要有一颗淡定的心坦然面对,定然会迈过眼前的坎,创造出自己的人生辉煌。
【点评】
这是一篇缘情造景、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先写自己淡淡的忧郁,再写孤木的“瘦弱”“伤痕”和“瑟瑟发抖”,尽管如此,孤木并不因此而自甘湮灭,而是“静静地屹立”“坦然地面对”,为下文抒情、言志张本,作铺垫,卒章显志,顺理成章。虽然景与志之间客观上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作者通过联想找到了它们的相似点,并把它们粘连在一起,形象地诠释了自己的观点。
观 雨
09级高二(2)班 盛颖
雨,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我站在窗前,不断有豆大的雨点砸在窗台上,溅起一朵朵水花,窗外树枝上几片仅存的枯黄的叶子在雨中飘摇。我看得出神,恍惚间似乎看到了在那遥远的时空,一个瘦弱的女子倚在窗前,眼看着窗外的绵绵细雨,低声沉吟:“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那在乱世里漂泊的诗性女子,也曾有过美好的回忆。她曾经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婚后夫唱妇随,“绣幕芙蓉一笑间,斜偎宝鸭依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这样的句子犹不能言尽她的幸福。然而,上天是残酷的,金兵入侵,国破,丈夫作为一方长官竟弃城而逃,她愤然指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之后,丈夫故去,亲人离散,她独自一人在人世间颠沛流离,一路追随南渡的小朝廷。在这期间,她用她的才情留下了那些铿锵或愁绪满肠的辞章,历史记住了她饱经忧患却不甘沉沦的身影!
她,一个弱女子,经历了痛彻心扉的国破家亡,却没有被磨难击倒,这些磨难反而成就了她在宋词上独树一帜的风格。若没有这些挫折,她的才情也许只能停留在“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娇憨上。经历了人世间的颠沛,她成长了,易安词中染上了沉郁雄浑之气,增添了忧时忧民之感。她能在历史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是因为她的才情,更是因为她饱经沧桑的愁思和对国家坚贞的气节!
有人说:“磨难对于强者是财富,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无疑,易安是一个真正的强者,每每读到她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都会去想象那个孤独的女子,带着怎样的坚定神情走过惊涛骇浪,曾经的大家闺秀失去了家人的庇护,独自扛起生活的重担,无论多么艰难,她都挺过来了,她是才女,更是永不屈服者!
易安娇羞的少女时期,甜蜜的婚后生活,颠沛流离的晚年组成了她精彩的一生。若缺少了磨难,再幸福美满的生活也只像那白开水,纯净却无味,只有用磨难给生活加点盐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雨依旧在下,猛然回头,看到桌上未解出的题,真想丢下不管,但想到那令人敬佩的女子,我又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继续在题海中爬行。
【点评】
这是一篇由眼前所见想到心中情和事再回到眼前所见的叙事类散文,“雨”是眼前景与心中情契合的连接点。作者由眼前所见的“雨”生发相关联想,联想到李清照的诗句,并由此写到这个乱世佳人半生漂泊中的“不甘沉沦”和“永不屈服”的坚贞气节,钦佩之情溢于言表。
文中大量诗句的引用有效地诠释了人物形象的特点,也增强了语言的文采,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七、高考真题回放
1.2010年湖北省作文真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孙悟空的筋斗云,哪吒的风火轮,都是神奇想象的产物,寄寓了人类渴求飞速行进的美好愿望。谁能想到,晚清幻想小说《新中国》预言百余年后在上海陆家嘴一带举办万国博览会,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梦想“从地球到月球”,在今天会成为现实?幻想源自人类的求知本能,展现了人类非凡的想象力。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叶子的幻想
湖北考生
回家的路上有一道很陡的坡。
坡上有一棵小树。每当我骑车上坡时,虽然感到特别吃力,但一想到马上就能看到坡上那棵小树时,浑身便充满了力气。
小树上有几片叶子,她们是我心灵的朋友,更是季节的象征,坡路的使者、生命价值的写照。
叶子总是微微地摇摆着,我很好奇,问:“叶子,你们为什么老是摆动?”“我们幻想飞翔,想去看看大地的美丽。”她们很认真地说。“叶子只是叶,永远不可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啊!”“看看吧。”她们单纯地笑着,不再说话。
叶子从春天摇摆到夏天,执著而热烈。我感到诧异:“为什么?一季的时间过去了,你们已长大,应该明白了……”“可能吧。”她们望着那道陡陡的坡,轻轻地说,“但是每当我们闻到大地飘来的清甜的泥香时,我们总是渴望着幻想着飞翔……”她们朝我笑笑,笑容里带着那股倔强……
秋天到了。
当我骑车上坡后,望着摇摇欲坠即将凋零的叶子,说:“你们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你们还追逐那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吗?”“是的。”叶子抬起头,眼里焕发着不可抑制的光彩,“你知道吗?朋友,现在我们很快乐。”“快乐?”“嗯,这段时间,我们明白了许多。我们在这树梢看到人来人往,虽然他们上坡很累,但是我们却看到他们上到坡顶后,眼里充满了胜利的喜悦。我们知道,幻想飞翔对于我们而言,就像一座不可翻越的高山,但我们并不惧怕。因为我们相信,美丽的大地正等待着我们。”我有些懂了,对她们灿烂一笑。
冬天到了。
我顶着凛冽的寒风艰难地将自行车骑到坡前。忽然,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了——几片干瘪的叶子,在飞,在飞翔!
时间如同停滞了一般,她们散发出年轻时的光彩。叶子离开了树的怀抱,在四溢的冬日暖阳中,拼命地想飞过那道陡陡的坡。在风的帮助下,她们越过了坡顶,像一个个吉卜赛少女,虽然衣着陈旧,裙袄破损,却舞得神采飞扬,旁若无人,眼里闪烁着炽热的光芒。那是平静的热烈,超脱的欢呼!
最终,叶子像一只只折翼的黄蝴蝶飘落到了地上,夕阳将她们染成了金色,如同天边即将逝去的火烧云……
泪从我的眼里缓缓地流淌出来。
朦胧中,眼前的叶子仿佛是追求生命价值的伟人,她们把幻想变成了现实。这时,我才明白,她们生在坡路边,长在幻想中,却真正感悟到了生命的内涵。幻想是一座高高的桥梁,连接着叶子还有我的理想和追求。
【分析】
本文是一篇构思巧妙、情感真挚的佳作,主要有以下亮点:
作者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生活,用叶子阐释了生命的价值,构思十分新奇。“每当我骑车上坡时,虽然感到特别吃力,但一想到马上就能看到坡上那棵小树时,浑身便充满了力气”“叶子从春天摇摆到夏天,执著而热烈”“叶子像一只只折翼的黄蝴蝶飘落到了地上,夕阳将她们染成了金色,如同天边即将逝去的火烧云”……这是多么平凡的情景,又是多么真实感人的画面。“几片叶子”一经作者之手,就成了追求生命价值的伟人,这也彰显了作者的才气和灵气。
文章多处暗合对比、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行文贴切自然,描写信手拈来,寓意深刻,把叶子的幻想,对生命的理解,都极具张力地表达了出来。
得分:内容24分十表达25分十发展10分=59分
2.2010年江苏省高考作文真题(70分)
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绿色生活
江苏考生
那是一块地,一块青草地。那时的生活是绿色的,因为,有这块地。
总怀念那天高云淡,总怀念那芳草青青。曾经,那片绿地躺在城市的近郊,尽情地呼吸,恣意地生长,没有人能打扰它的安宁,它以为可以一直这样下去,蓬勃而淡然,我也以为。
那片地上什么草都有,参差而杂乱,远没有城里的景观草坪美观,但我总觉得这里多了些什么,一种自然,一种蓬勃,一种生命的本真。
那时的我总爱在这里,一坐一个下午,这块地踩上去软绵绵的,但却厚重,不像城里的水泥地,虽然坚硬,但我总觉得踩上去空荡荡的。
看那些草恣意地生长,任生活被绿意染透,绿得闲适而舒畅。
城市像发酵的馒头,像是要吞没一切,推土机轰鸣着,翻起那一层层的泥土。我看见泥土被掀起,那原本蓬勃的青草已然发黄、干枯,它们的根裸露着,任风摆弄。
我愣在那里,心中一阵痛,泪无声地漫出眼眶。
为什么?为什么要夺走这块地,夺走这一片绿意?夺走这春天的芳草依依,夏天的繁花满地,夺走这秋天金黄的热烈,冬天莹洁的静谧。
我不明白。
绿色,澄净,闲适,却似乎与这现代化的社会格格不入。人们拼命地追逐,追逐着名,追逐着利,一刻也不放松,人们喜欢红色,红色代表着财富,代表着利益。
“煮酒话桑麻”已经成为一种奢望,“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也已成为幻想,稻香渐渐飘散,蛙声早已消逝。没有人愿意停下脚步,欣赏一路的风景,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心境早已失落。
我怀念那片绿地,也怀念绿色的生活,绿色的人心。
当城市将我们包围,我们是否还能做一个绿色的人,过绿色的生活?
突然想起一个人来,那个凤凰小城吊脚楼中的身影——沈从文。一切的尘嚣到他的心里都寂静了,只剩下水的纯粹、泥的厚朴,只剩下一片盎然的绿。不为名,不为利,静静地,只为寻求生命的真谛。
让心情变得疏(轻)松些吧!稍稍放慢些脚步,给心一片澄明与自然,这样便会感受到阳光与雨露。
淡泊、安(宁)静,这便是绿色的人。澄澈、透亮,静静地坚守,静静地追寻生命的本真,这便是绿色的生活。
【分析】
这是一篇紧扣命题,主题鲜明的文章。开篇直接进入主题,写在城市近郊一块青草地上的绿色生活,之后写城市夺走了这一片绿地,进而引发自己对“绿色生活”的深思,思路清晰,每一部分都突出主题,没有“旁逸斜出”。
文章构思独到,在极富生活气息的描写中体现了作者目光的深邃和思考的深入。从一块充满绿色的青草地切入,描写绿色生活的闲适和舒畅,这与后文在现代化进程中绿色生活渐渐消逝而让“我”失落、惋惜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安排使得文章后半部分的感悟有了凭借,也使感悟有了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