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8月7日上午,红三军团从长沙通道撤出,被切断的红一大队第二团也加入了主力部队。
总指挥彭德怀闻讯,立即飞跑过去。一副担架前,警卫员正失声痛哭。彭德怀拦下担架,看到担架上已经没有呼吸的战友,他的眼泪奔流而下。彭德怀命令部队继续前进,自己紧紧守护着担架,一路走一路落泪。
下午,部队在浏阳县永安镇外停下来,将担架上的烈士安葬在一座山头上。彭德怀、滕代远带领军团司令部及红一纵队的官兵们,肃立四周,告别这位亲爱的战友。
最后一个离开的是彭德怀。才垒起来的新坟前,他深深鞠躬,口中喃喃说道:“我要是不叫你回来,也许就不会……”泪水顺着面颊滚落而下,他禁不住悲声痛哭,很久才转身离去。
彭德怀伤痛告别的是《理想照耀中国》第11集《第五十五封信》的主人公——共和国第九烈士陈毅安。牺牲时,他才25岁,是红3军团第8军第1纵队司令员,长沙战役前敌总指挥。
陈毅安,湖南湘阴县界头铺人。1925年,20岁的陈毅安进入黄埔军校;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三湾改编随部队上了井冈山,成为保卫井冈山的骁将。
1928年8月,国民党湘赣敌军瞅准井冈山兵力空虚,纠集四个团的兵力对黄洋界发起进攻。当时,井冈山上兵力的确少得可怜,仅有红军第三十一团一营两个连扼守黄洋界,率领这支队伍的就是时任第三十一团副团长兼第一营营长的陈毅安。
凭借天险之势,有了根据地群众的支持,陈毅安组织力量布下竹钉阵、竹蓠芭障碍、滚木擂石、竹钉壕沟、石筑掩体五道防线,与敌人斗智斗勇,殊死血战。
当天下午4时,一门缴获的迫击炮从井冈山红军修理厂抬到黄洋界上,陈毅安亲自操炮,仅有的三发炮弹在敌军指挥所附近爆炸,吓得敌人魂飞胆丧,逃之夭夭。
十几天后,毛主席、朱德率红军主力返回井冈山,听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消息后,激情填写了《西江月·井冈山》,诗词中“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赞扬的就是以一胜十的陈毅安。
1928年12月,彭德怀率领的第五军也上了井冈山,陈毅安先后担任该军副参谋长、参谋长。
1929年1月,敌人再袭黄洋界,陈毅安掩护部队撤出重围,自己却左脚负伤。带着伤残,陈毅安依然坚持艰苦转战,这一撑就是两三个月,他一度只能靠担架随军行动。
3月底,彭德怀再也不忍心他这么干下去,即便是身边已经没有参谋长了,也不能让他就这样躺在担架上。彭德怀弯下腰,紧紧握住担架上陈毅安的手,和政委滕代远一起做工作让他回家养伤,顺便和等了他多年的未婚妻把婚事办了。
是的!未婚妻等他等得太久了。1923年,18岁的陈毅安和师母的外甥女李志强一见钟情。次年,陈毅安从湖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到汉阳兵工厂当了一名技师,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此后,陈毅安东奔西走,他们聚少离多,七八年里,书信成了他们互诉衷肠的唯一通道。那一封封信见证了他们的爱情,也见证了陈毅安的革命历程。
1926年冬天,黄埔军校毕业,陈毅安便踏上了战场,他写信告诉李志强——今年寒假预备同你结婚的愿望恐怕又将难以实现;1927年,面对秋收起义和井冈山的艰苦斗争,他信中对李志强说——
“我天天跑路,钱也没有用,衣也没有穿,但是精神非常愉快,因为是自由的,绝不受任何人的压迫。”
虽然不是革命者,李志强也渐渐理解了陈毅安执着的革命追求,她不再劝说陈毅安改行教书,安静地守在家乡,等候着他的来信,等候着心上人早日回家乡。
看着眼前连路也走不了的陈毅安,李志强心疼不已,眼泪哗哗直流。她精心地照料着陈毅安,一步也不愿离开。陈毅安知道,不能让李志强再等,躺在床上、瘸着腿也要先把婚结了。
这一年,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光,他们终日厮守在一起,过着温馨甜蜜的日子,把从前欠下的相依相伴、浓情蜜意都补上了。陈毅安的腿伤渐渐好了,李志强也怀上了孩子。
但这样的时光是短暂。1930年7月,一位中年男子拎着礼盒走进了他们的新家,将陈毅安拉到院子里,低声跟他说了好半天。陈毅安听了激动不已。
来人叫邓萍,红三军军团参谋长。邓萍此次是奉彭德怀之命,要陈毅安速速归队。原来,红五军已经扩编为红三军团,下设五、八两个军,彭德怀始终惦记着陈毅安,要他担任八军第一纵队司令员。
一边是一直憧憬的革命事业和组织的召唤;一边是还没享受够的夫妻恩爱生活。陈毅安明白,这一走,又是南征北战,不知道何时才能再相逢;这一走,又是枪林弹雨,不知道能否见到妻子和未出世的孩子。
李志强没有阻拦丈夫,默默地为他收拾行李,将写好封面的空信封放了进去。那个夜里,他们说了一夜的话,陈毅安告诉妻子,会继续给她写信。如果妻子收到无字信,就表明自己遭遇不幸。妻子立即蒙住了他的嘴,紧紧偎依在他的怀里,任泪水流淌。
第二天一早,团聚不到一年的小夫妻依依惜别。李志强把他们的合影照片放进了丈夫的上衣口袋。陈毅安望着泪眼婆娑的妻子,飞身上马,扬鞭之时,对妻子喊道:“明年三月,等我回来,我们一家三口拍张全家福!”
谁能想到,此一去,英雄再无归时;此一别,竟是夫妻永诀。
日夜兼程,三天后,陈毅安赶到了浏阳金井——红三军团司令部。大将荣归,彭德怀带领滕代远、何长工、黄公略、黄克诚、彭雪枫等早早迎候,一双双大手紧握在一起,一群革命战友拥抱在一起,陈毅安的心中充满了激情。
紧接着,中央“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严令下达,长沙战役打响。彭德怀任命陈毅安为前敌总指挥,率领第一纵队打头阵。第二天,长沙拿下,这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攻下的唯一省城,陈毅安功不可没。
疯狂的敌人很快对长沙开始反扑。十余艘外国军舰掩护刘建绪、公秉藩、罗瀛藩三个师渡过湘江,进逼市区。谁能想到,就在撤出战斗中,归队才一个月的骁将就此殒灭。
难怪彭德怀如此伤痛,他甚至在自责:“如果不是自己急着召唤他回来,也许他能多陪陪妻子、孩子,甚至不会牺牲。”
没见过父亲的的遗腹子陈晃明,曾在心中怪父亲不该舍弃他们母子,但他更明白,如果没有父辈的牺牲和付出,哪有他们的新世界,从父亲给母亲的信中,他更能读懂父亲的大爱,也更爱父亲。
守在湘阴老家,李志强依然都在等着丈夫的来信,等着丈夫回来拍全家福。等过了夏天,等过了叶落,等来了雪花,邮差的铃声从未断过,但每次她得到的都是“没有你的信”的失望,她再也听不到昔日邮差远远喊着“李志强,你的信”的动听声音。
转眼到了1931年。陈毅安和李志强的孩子在他们约定的三月来到了这个世界。李志强高兴,因为他们的爱情结出了果实;她也很忧伤,因为孩子出生没有看到父亲。
生下孩子不久,她终于听到了邮差那声久违的“李志强,你的信”!终于收到了丈夫的来信,李志强清楚地记得这是丈夫寄给自己的第五十五封信。然而,当她迫不及待地打开信封时,惊呆了!
信封里竟是一封无字家书,还有那张她临别时放在丈夫口袋里的结婚照,照片上残留着血迹。无字信!想到丈夫离家前那个晚上说的话,李志强失声痛哭。
但她不相信这是真的。李志强甚至将空白的信纸送到照相馆,请人用药水浸泡,看看丈夫是不是不方便而寄出秘密信。但她得到的回复依然是,这就是几张白纸!
李志强不相信丈夫就这样没了,连孩子都不看一眼,就这样走了。他说过,要自己等着他,要回来拍全家福的!李志强没想到,分别一个月,丈夫就牺牲了,这封信是战友按照丈夫的嘱托,忍了半年多才寄出来的。
她不相信也不愿接受这残酷的现实,带着儿子一边等着丈夫,一边四处打听丈夫的消息。每个夜静人深的时候,读着丈夫那一封封来信,抚摸着那带血的照片,泪水一颗接一颗地滴下,滴在那无字家书上。
等候中,儿子陈晃明一天天长大,慢慢地能够读懂父亲写给母亲的信,知道父亲爱妈妈,爱这个家,便一遍又一遍地问母亲:“父亲什么时候回来?”
李志强抚摸着儿子的头,眼望窗外,告诉儿子:“父亲一定会回来的,他说过要回来和我们一起拍全家福的。”也许没有消息就表明还有希望,她依然执着地等候着。
战友英年牺牲,彭德怀一直都牵挂着陈毅安的遗孀,但他不忍心把坏消息告诉这对母子。直到1937年9月,李志强将询问信寄到了八路军总指挥部,他这才忍痛亲笔回信。
志强先生台鉴:
来函敬悉。
毅安同志为革命奔走,素著功绩,不幸在一九三○年已阵亡,为民族解放中一大损失。
当日寇大举进攻,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今日,只有继续毅安烈士精神,坚决奋斗,完成其未竟的遗志。
收到彭老总的亲笔复函,李志强伤痛欲绝,放声大哭,“毅安,你真的就这样丢下我们母子走了。你的儿子快7岁了,他还等着你回家呢?你说好的回家拍全家福呢……”
母亲闻知噩耗五脏俱裂、泣不成声的情景,已经懂事的陈晃明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到老都还记得清清楚楚。他也明白,自己盼望见到的父亲没有了,他连父亲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丈夫走了,就像彭德怀说的那样,他的事业还没完成,李志强立即回信给彭总,要带着孩子去延安。彭德怀不仅答应了李志强,并随信寄了二百元旅费。八路军长沙办事处主任徐特立给她开具了路条,将沿路行程路线、联络信息等一一告知。
很可惜,由于敌人的封锁,李志强此行未能实现,但她一直都保留着那张路条。这张路条今天就留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日战争馆”的“八路军驻全国办事处”栏目中。
解放了,终于解放了,丈夫为之奋斗的事业成功了!党和国家没有忘记他们,彭老总也没有忘记他们,李志强又收到了彭德怀的来信——
志强同志:
……你们母子熬过十多年艰苦生活,始终向往革命,这种精神是值得钦佩的。关于你们目前的生活工作与学习问题,我已电告湖南省委黄克诚同志,请予关照,如有困难,可和他们面谈。
1951年,在党的关怀下,李志强调到北京邮电部工作,儿子陈晃明也进入北京理工大学学习。而此时彭老总正在朝鲜指挥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之战。
1954年12月7日,陈晃明清晰地记得这一天。那天早上,太阳刚出来,一辆轿车停在家门口,一位穿着军装的年轻人走进他们家,李志强一下子愣住了。
来人自我介绍:“我是彭老总的警卫参谋景希珍,彭老总和夫人在家等着你们,我来接您们。”汽车带着他们母子进了中南海,彭德怀和夫人浦安修已经在永福堂门口迎着。
那天,彭老总跟他们说了很多话,非要留下李志强母子在家吃了中饭才让走。彭老总很是伤感,他说:“陈毅安、黄公略、左权都是黄埔生,他们很要好,可惜都走得那么早……”
看着眼前的陈晃明,彭老总又说:“黄公略留下一个孩子,名叫黄岁新;左权的一个孩子叫左太北,你的名字叫陈晃明,都很好,你们的父亲都是我的好战友,你们也就是我的孩子。”
1956年3月20日晚8时,一阵敲门声,李志强开门一看,颇是惊讶,门口是彭老总!彭德怀进屋在陈毅安的遗像前,默默地站了好几分钟,然后跟李志强讲起陈毅安牺牲的经过。
讲到陈毅安身中四弹时,李志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眼泪夺眶而出,嘤嘤抽泣。彭德怀不愿引起他们母子更大的悲伤,便没有再讲下去。临走时,他告诉李志强,还会再来,关于陈毅安同志的情况,再来谈十次、百次都可以。
此后,彭德怀多次登门李志强家,每逢佳节,还会派人送来一些珍贵的礼物。金日成送给彭老总一箱大苹果,他从中挑选四个送去;前苏联伏罗希洛夫元帅赠送一台三用电视机,他也搬到了李志强家。
陈毅安等烈士的牺牲换来了新中国,他的英名也将永存。1951年,毛主席亲笔签发首批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陈毅安烈士的证书为第九号,他被称作“共和国第九烈士”。1958年彭德怀为他题词:“生为人民,生的伟大;死于革命,死得光荣!”
陈毅安的儿子陈晃明没有见过父亲,可父亲一直都在他心中。毕业后,他留在了北京理工大学,成为工程光学系教授,工程光学领域的专家。
陈晃明的儿子陈正烈走进了军营,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炮某部副部长、火箭军某部副总工程师,少将军衔。
李志强在确认丈夫去世后,就一心抚养他们的孩子,终身没有再嫁,1983年病逝。一生夫妻,相守的时间竟不足一年,她的骨灰和陈毅安的遗骨合葬于井冈山龙市,他们终于可以安安静静地倾诉对彼此的思念和深情。
而陈毅安写给妻子的五十五封信,特别是那封“无字家书”给后人留下了悲壮豪迈、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见证了“共和国第九烈士”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