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大一学生叶琪每周六晚上都去同学家上课。
4月16日晚刚过7点半,妈妈开车把他送到锦江区某小区门口,约好10点来接,他便熟门熟路地跑回“营地”。所谓“营地”,其实是“初妈的客厅”,从去年4月开始,每周六晚,“初妈”黄蕾宇都会固定在自家客厅开设读书沙龙“读书慧”。她是一位13岁男孩的妈妈,也是金牛区泉水路小学的副校长。因为儿子何奕初的名字里有个“初”字,“初妈”的名号也不胫而走。
一年时间,客厅读书慧的观众,从最初的3个人扩展到现在有50多人。来讲课的人,也五花八门,有规划师来讲摄影,有香格里拉管理者来讲慈善文化,有核工业部工程师来讲战斗机……47期的读书慧,这里迸发了许多”有趣”的主题和故事。
所有的分享都无关职业,而关乎爱好。家长兴致勃勃地分享自己的爱好,而孩子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哦,原来世界还能这样有趣!
[孩子们]
不仅是听众 也是分享嘉宾
叶子琪还没进门,“初妈”“初爸”的问候声已经响彻客厅。见小伙伴们都还没到,他熟练地从袋子里掏出两只鞋套,便直往楼上冲, “我先去书房看书啦!”书房是“读书慧”的妈妈们共同维护的一间读书室,两排书架挤满了妈妈们送来的新书,前段时间电视剧《芈月传》热播,这里便多了两套同名小说全集。
接近晚8点,不到50平米的客厅渐渐涌满了人。游泳回来的何奕初张罗小伙伴们的座次,被几个大孩子拖到沙发上,玩成一团。8岁的古镐维也喜欢往哥哥们的怀里钻,跟他们一起玩。
女孩都坐在对面沙发,安静地翻阅茶几上的书。在何奕初他们口中,来读书慧的女孩都是“学霸姐姐”,因此,在课前维护纪律时,一经她们的提醒,客厅就会瞬间安静下来。
“初妈”黄蕾宇依然是主持人,她预告,下次读书慧的分享嘉宾不再是家长,而是一位同龄人,她刚在CCTV“我推荐的一本课外书”节目上获得了金奖。吊起娃娃们的胃口后,黄又提前安排了家庭作业,让在座的孩子各自推荐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配着PPT,轮流分享,“像TED那样的”,黄补充。
“会用英语吗?”“要演讲吗?”“什么主题呢?”……娃娃问题不断。
“随意!发挥你们的想象力。”黄蕾宇笑着回答,宣布本场读书慧开始。
[家长们]
平时他是古博士 周六晚是古爸爸
主讲嘉宾古晓东坐在电视机前,屏幕上投放着他做的PPT,围着他的是一层又一层的娃娃和家长。离他最近的是小学阶段的娃娃,横七竖八的一排,坐在垫子上;远一点是初中阶段的娃娃,挤在沙发上;再靠后,是站着的家长们。小小客厅盛下了16个小孩,12个家长。所有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古晓东,等着他来讲“非洲的国家公园”。
这是古晓东第二次坐在“初妈的客厅”担任主讲嘉宾,家长们都叫他“古博士”。 平时,他在省林业厅从事动植物保护工作,但到周六晚上,他就是“古爸爸”,时常送儿子古镐维来参加读书慧,偶尔上台讲讲他的专长。
即使是专长,他也提前准备了8页纸的文字材料,90分钟的读书会结束后,他长舒一口气。“至少让儿子知道了我是干什么的。”古晓东说。
去年底,古晓东曾去非洲的两个国家公园做科研考察,回来后,便以考察报告为蓝本,准备了这次读书会的内容。为了配合孩子们的兴趣和能力,他又专门配了上百张实拍的图片和两段视频。
当PPT上闪过一张张鲜亮的鸟类照片时, 读书会瞬间变成了“看图抢答”的游戏环节。“珍珠鸟,上次讲到过!”“椋鸟,立在犀牛背上帮它吃虱子。”……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听古爸补充哪些鸟在府南河看得到,哪些鸟在云南满天飞。
[发展]
从3个人读灰姑娘开始 在朋友圈里壮大
黄蕾宇回忆,第一期读书慧只有寥寥3个观众,儿子、干女儿以及干女儿的同学,主讲人则是她自己,大家一起读《灰姑娘》,来讨论灰姑娘里各个角色的性格和命运。
“最开始的目的是通过阅读来淡化儿子身上浓郁的性别色彩。”黄蕾宇说,儿子上小学6年级后,男孩子气越来越重,喜欢战争、武器,《三国》和《水浒》可以看很多遍,却永远不会去碰《红楼梦》。从重读《灰姑娘》开始,黄不断地引导孩子们,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去看问题。
首期读书慧的照片发到朋友圈后,黄蕾宇收获了许多点赞,也接到了朋友们殷切的询问:“下一期是什么时候啊?”“我能带着娃娃参加吗?”第2期读书慧,便多了2位朋友领着孩子慕名前来。
随着每期读书慧在朋友圈里的不断转发,小小客厅总是挤满了儿子的同学、同学的同学、自己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组建的读书慧家长微信群,也有了上百名成员。
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读书慧一直是黄蕾宇朋友圈的聚会。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通过各种途径加入微信群,表达想参加的愿望,黄蕾宇也在考虑接纳陌生人加入读书慧。她提到,目前已经有公益基金跟她接洽,提供更宽敞的场地。“我仍然会坚持家庭式的读书模式”,黄说,“新场地将会复制客厅装修,如果人数过多,会考虑周末举办两场,每场的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
但黄蕾宇却不希望这里变成实用主义的读书会,“这里会讲西餐礼仪,会讲企业管理,会讲分享经济,也会讲二战的电影、翟永明的诗和灰姑娘的后妈,我希望他们在这里从容地度过一个周末的夜晚,不为获得,只为体验。”
成都商报记者 钟茜妮 编辑 敬玲燕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