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干,所以南阳何颙不禁盛赞他乃“王佐才也”。他后来成为曹操麾下第一谋士,为曹操成就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最终却仅仅因为反对曹操进爵国公、加九锡一事,而被后者所逼,最终“以忧薨”,年仅五十。我们不能不说荀彧的结局甚为悲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呢?今天,IP君(ID:IPyingshi)与大家聊聊荀彧之死!
荀彧之死
直到东晋初,王导还说荀彧你是曹操的第一大功臣。到了建安十七年,曹操想接受董昭等人的建议,为自己进爵国公,加封九锡,而荀彧却坚决反对,曹操因此而不快,荀彧知道曹操开始猜忌自己,在跟随曹操征讨孙权时,抑郁而终。另一种说法是“太祖馈饮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其实,荀彧无论是抑郁而终还是饮药而卒,至少说明荀彧在思想上和曹操不是完全和轨的,还是存在不可融合之处。荀彧之死肯定和他违背了曹操的意思有关。为何荀彧会有如此的悲剧命运呢?
从主观上说,荀彧是当时知识分子,也是世族阶级的代表,他也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个责任感,即“生为汉臣,死亦汉魂”的封建正统观,无论汉室如何衰微,在当时始终是天下正统。他也是抱着“匡扶汉室”的思想入仕的。“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俊咸宗焉。司马宣王常称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可以看出荀彧当时是天下仕人的仪表,也可以看出,荀彧对于汉室忠贞思想的根深蒂固。当时的荀彧,虽然极富盛名,但是势单力薄,曹操则是汉室的将军,也需要谋士来帮助自己,所以二人一拍即合。荀彧投靠曹操,知识把他定位在可以拯救汉室的英雄,绝非帝王。后来曹操准备进爵封王,这与荀彧的初衷是完全相悖的。作为东汉末大姓名士的领袖,荀彧辅佐曹操,可谓倾尽全力。但随着曹操一统北方,曹操便开始谋划如何踢开刘氏,经营自己的天下。这对荀彧来说是极其残酷的。历史已经走上了汉亡的轨道,荀彧却依旧留恋在祖上世受汉室恩德的汉官威仪,可以说荀彧是被自己的思想捆缚而死,也可说是忠贞汉室的卫道而死。
从客观上说,随着一个旧时代的过去,和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曹氏和刘氏已经发生了关系上的质的变化。荀彧作为一个谋士,至始至终还是要依附于统治者的重用才能得以施展才华,得以生存。曹操在早期重用荀彧,也是因为曹操当时并不强大,各方战事吃紧,荀彧的才能可以满足曹操的需要,帮助曹操扩大领地,获得更大、更多的利益。所以曹操才对荀彧委以重任,信任有加。后期,曹操开始想经营自己的曹氏天下,结果反对最强烈的就是自己的首席谋士荀彧,荀彧极力阻止曹操进爵,以为“不宜如此”,操“由是心不能平”对于“宁教我负天下人,修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来说这是不可容忍的。所以曹操对于贤士并不是真正的尊重,知识属于利用范畴,当荀彧这个人不能再为曹操所用,自然是要丢弃的。这就我们所了解的王权之术不在乎牺牲谁,只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江山永固。而荀彧没有及时的和曹操调整关系,在当时曹魏不然代汉的历史潮流下,荀彧成为汉室的陪葬品是必然的。
荀彧的死各种说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可以看出一点,古人都有一种正统观,统治者更加在乎自己的正统地位,如李世民很忌讳别人说他是胡人之后,元代统治者也一样。所以,后人,尤其是晋朝,必须承认魏的正统地位,才能说明晋取代魏是取代正统。犹如《水浒传》的梁山好汉,大多数都希望接受朝廷招安,为朝廷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实际上还是承认赵家的正统地位。大家觉得荀彧之死未免可惜,为何曹操不能容忍这样一位曾经为自己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我们是现在社会上可以包容万家思想的社会空气里长大的,而我们用现在的思想让曹操去包容一个后来如此反对自己的一个盖世英才,未免太苛求古人了。
荀彧作为曹操手下的一号谋士,“行义休整而有智谋”,又“好推贤进士”,其功劳是时人有目共睹的,曹操对此也感受颇深。但对这样一位在当时曹营中德高望重、立功无数的谋臣,当触犯到自己切身利益时,曹操照样不会有丝毫手软。当得知荀彧反对自己进爵魏公时,曹操认为荀彧有负于己:他给了荀彧身份、地位、名望,自己的好事却遭到荀彧的阻挠;既然你荀彧对我不义,就别怪我曹操对你不仁了。
从事实来看,曹操最后干脆地“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并给荀彧送去一空食品盒,示意一场空,使荀彧忧惧自杀而死。可见,曹操最后对待荀彧的态度仍然是其一贯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处事观使然。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荀彧的人生悲剧,既与东汉末年特殊的历史大背景和名士这一阶层的特殊性有关,也与荀彧的个人因素及其上司曹操的处事态度有关。荀彧的不幸是多种原因合力的结果,倘若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因素,他的人生命运或许就会有所改变。
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IP影视汇》,这里是超级大IP,这里是超级影视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