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古代封建王权中的宦官,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唐、明两代的宦官。因为这种酿酒的宦官专权最严厉,国民对国家的损失最大。
明朝还算好一点,宦官至始至终没能威胁过皇权。唐代中后期的宦官简直可以一手遮天,杀皇帝、左右帝位、杀贵妃、杀宰相,整个大唐似乎没有宦官做不到的事情。比如说代宗朝(李豫)的宦官李辅国,就曾公开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僖宗朝的太监田令孜,更是被唐僖宗李儇称为“父”,可见唐代宦官狂妄至斯。除此以外,还有俱文珍、王守澄、大名鼎鼎的仇士良以及杨复恭等等权倾天下的宦官。既然如此,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知道这些宦官在唐朝能够叱咤风云,目无王权,是因为他们握有了左右神策军和两枢密使这种具有军权的职位。但是宦官专权,早在东汉就有发生了啊,为什么唐朝要重蹈覆辙,甚至让宦官掌握实权呢,葬送自己的国运呢?到底是什么客观因素,使得唐朝的宦官可以横行无忌?而这个锅,如果我们真要追溯,实际上还得从武则天说起。
公元690年,已经66岁的武则天通过宫廷政变等手段,最终如愿坐上皇位,李唐王朝的江山被改为武周。也正是在这段历史中,无数开国功臣或者老去,或者被清洗,朝中不仅能堪大任者相继减少,对于皇帝来说,宫中能够信任的亲信都已经没有几个,甚至同为皇室中,也因为各怀鬼胎而相互猜忌。之后,武则天弥留之际还政李唐,不想却被韦后以安乐公主形成党羽,操控朝政。
当时还是临淄王的李隆基经过周密布局,最终除尽想效仿武则天的韦后乱党。但由于自己本身就是靠“唐隆政变”上位,皇室内部进一步分裂站队,再无信任可言,导致只能使用近侍。而其中一位叫做高力士的宦官对李隆基的尽心辅佐,在公元710年平定韦后之乱后就被封为“太子少保”,随后一路升迁,直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高力士之所以可以成为唐朝第一个封公的宦官,是因为之前唐朝皇室内部几无信任可言,朝臣之中你也根本不知道自己所委托的人到底是不是“无间道”。好比当初李隆基杀韦后党、杀太平公主时,苑总监钟绍京就想反水,幸亏最后被其老婆劝住,辅助了李隆基,不然结局就可以变一变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情愿相信自己身边的亲信,也不愿意相信至今的亲人朋友了。正是种种因素之下,宦官得以被重用,而高士力也成为了第一个参政的唐朝宦官。
所以也有唐朝宦官专权,自高力士始的说法。
但是不管如何,高力士终究一生忠于李隆基,即没出什么岔子,也至始至终没有掌握真正有影响力的实权,他最多也就是影响下高层决策罢了。然而一件事的发生,则让唐朝的帝王开始更加相信自己身边的人,这件事就是大名鼎鼎的—安史之乱。
关于安史之乱我们废话就少说了,藩将造反,不仅几乎断送了大唐江山,更是使得大唐君主不再信任远在外面的藩将,因为一旦势大,唯恐故事重演。皇室兄弟不能信,宰相文官不能信,甚至连自己的宠臣都不能信,那怎么办呢?环视一周,发现也只有每天跟在自己身边的宦官了。公元756年,唐肃宗李亨继位,随着他飞黄腾达的还有一直伺候他的宦官李辅国,使其最终官至判元帅府行军司马、兵部尚书、司空中书令、加开府仪同三司,晋成国公,成为了第一个在唐朝几近呼风唤雨的宦官。
并且此时的李国辅不仅掌握禁军大权,开唐代宦官典兵先河。更是担任朝中要职,有了把持朝政,并且和以丞相为首的百官抗衡的实力,也就是南衙(百官)北司(宦官)之争。换句话说,到了这个时候,唐朝的宦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宦官了,他是集权臣和京将为一体的恐怖存在。也是自此,唐代宦官专权正式形成,到了唐代宗之后,一代更比一代严厉,一代更比一代猖獗。
那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唐朝的皇帝就要没发现这样有问题么?
好像真的没发现。比如元和六年(811年),唐宪宗曾贬当时的神策中尉宦官吐突承璀为淮南监军,准备废掉他,就对宰相李绛说,“此家奴耳,向以驱使之久,故假以恩私。若有违犯,朕去之轻如一毛耳”。所以到这里我们明白了,他们还是真觉得治不了藩将、治不了权臣,而宦官不过是家奴,随便搞搞就能治理。也正是这种心理因素,使得唐代皇帝对宦官的信任远超其他臣子。就好比还是刚才那个吐突承璀,结果三年后又被唐宪宗召回了宫中,深受信任,而宰相李绛却已经被贬了。
不过在最终的结局里,现实还是告诉了唐宪宗轻信宦官,把人当做家奴,甚至觉得随便给点恩惠打两把鸡汤就能为之所用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公元820年正月二十七,宦官粱守谦、王守澄、陈弘志等人害死唐宪宗,并谎称药发中毒而死,并扶持李恒为帝,是为唐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