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秋明、江城、楚氏、明明、华夏人出生于公元前502年,公元前422年去世,享年80岁。
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楚国名臣左史倚相的孙子,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 ------ 摘自百度百科,侵删
先儒左丘明
春秋左传
左丘明,姜姓是姜子牙的支孙,世代居住在齐国的都城营丘(故以丘为氏,丘穆公是姜姓丘氏的始祖,后为避讳孔丘,改丘为邱)附近,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淄一带,为逃避灾难,全家人先到楚国,后又辗转来到鲁国,左丘明的祖父倚相是楚国左史,公元前506年周天子率领诸侯讨伐楚国,为保存典籍,倚相带领子孙离开楚国来到鲁国,定居肥城石横衡鱼村.为使子孙后代不忘先人,他把姓氏定为老祖宗封地营丘的“丘”字,倚相把典籍献给了鲁国,以便保存下去,他的儿子亦通晓史事,被任命为鲁国的太史,后来左丘明又继承了他父亲的职位,继任鲁国的太史官.左丘明历经30余年写就的《左氏春秋传》,史称《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有着极高成就的文学著作。
史圣故里石横广场左公雕塑
国语
左丘明晚年时眼睛出了毛病(这就有了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不得不辞官回乡,不久就双目失明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使他振作起来,将几十年来的所见所闻,各诸候的要闻和君臣容易得失的话记述下来,汇集成著名的历史名著《国语》,《国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它与《左传》一起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公元451年前后,左丘明因病去世,并安葬于故乡肥城石横镇衡鱼村。
位于东衡鱼的左丘明墓
东衡鱼原名都君庄都君里、 衡鱼,为舜帝成都之处。位于镇驻地--石横东南6公里。 地理座标北纬36°09′,东经116°33′。南邻康王河,北靠汇河,是东衡鱼国华、 幸福、中心三个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895户,4065人,均系汉族。地处涝洼,耕地6254亩,农历三、八为集日。清康熙十一年(1672)《肥城县志·古迹》载:“都君庄在城西四十里衡鱼,即帝舜成都处”。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肥城县志·市镇》载:“衡鱼集在城西南五十里,商贾云集,亦大市场也。” 该地五帝时(约公元前21世纪),曾是帝舜的城都,后为村庄曰:“都君庄”。又传:该村周围原是一片湖水,鱼市兴盛,遂于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00年) 更名为“衡鱼”,(含衡量交易鱼货之意)。后因相继建有前、后衡鱼村,并地处后衡鱼村的东侧,于民国元年(1911)按方位改名为“东衡鱼”至今。
传说上古时期,大舜帝曾在此捕渔、打猎、耕稼。虞舜来到衡鱼后,耕者让畔,渔者让泽,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后虞舜被尊为“都君”,陶河滨亦被更名为“都君庄”。村里至今仍流传着舜帝仁孝感后母、以孝治天下的故事。衡鱼唐代《重整庙会碑记》载:“衡鱼,古都君庄也,是处旧有都君祠由来已久,迄东竟为隙地。
2004年,在衡鱼村东南处发现了舜王冢。舜王冢墓径30米,高10余米。堆土以及附近农田中发现大量灰陶、红陶、白陶、黑陶残片,贝壳等遗存。近几年,村民曾挖出过大量古砖、炉灶和实心夹沙褐陶鼎(鬲)足。专家考证,该地是龙山文化时期到商周时期的历史遗迹。舜王冢的发现,与附近都君庄、都君祠以及周围古村落,为舜帝曾在衡鱼成都的有力证据。都君庄后改称衡鱼,当地流传着一种说法。据说,都君庄周围原是一望无际的湖水,历史上为九州通衢,物阜民丰,商贾云集,鱼市兴盛,遂于战国时期更名为“衡鱼”(含交易鱼货之意)。
衡鱼村新合作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