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海边原创作品,请不要转载)
众所周知,刘备三区楚丽去请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为刘备献了隆中对。
这是个战略规划,它改变了刘备以往那种像无头苍蝇般到处乱闯的局面,对刘备的事业做了一个整体而又步骤的规划。这个规划对不对,不是本文探讨的话题,但至少刘备心里踏实了,因此他才会说出了“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样的感慨。此时在刘备的眼中,对诸葛亮当然是非常的欣赏和佩服。
不过,除了隆中对这个战略规划被刘备采纳外,诸葛亮加盟刘备阵营初期还有什么奇思妙想呢?或许大家会说很多,例如火烧新野、水淹曹军、草船借箭、借东风之类的。对不起,本文说的是历史,不是《三国演义》。之前提到的都是小说中的情节,而在历史中并不存在。
好了,回到正题。诸葛亮在投靠刘备初期有没有为刘备献上什么奇策呢?
还真的有一个,足以改变三国历史。
这个奇策的背景发生在公元208年七月,也就是诸葛亮投靠刘备的第二年。当时,曹操的十余万大军进攻荆州,刘表突然病逝,次子刘琮打算向曹操投降。此时刘备驻扎在樊城,直到曹操来到宛城,刘备才发现情况危急,立即率领部众离开樊城。途中经过荆州州治襄阳。这时候诸葛亮献上了一条计策:攻打襄阳,灭了刘琮取而代之,下一步占据整个荆州与曹操对抗。
这个计策可谓石破天惊,一旦成功,隆中对的第一个战略规划——占据荆州就提前实现了。
不过,刘备的回答是:“吾不忍也。”四个字就拒绝了诸葛亮的计策。之后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较为清楚:刘备在长坂地区被曹军虎豹骑追上,妻子和两个女儿被俘。再后来就是赤壁之战,三足鼎立了。
诸葛亮的这个奇思妙想究竟能否成功呢?千余年间这个问题引发了不少的争论。在此笔者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尽管战争的胜负充满了偶然性,但还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也就是老祖宗常说的六个字: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做一个初步探讨。
首先是天时。作为抵抗的双方,在这一方面的差距是明显的。举一个例子就能说明问题。当曹操占据荆州之后,大军未动,单凭一封书信就已经让东吴大乱。江东群臣纷纷建议孙权投降,孙权心急如焚,忙不迭地找来周瑜出主意。除了曹操强大的军事实力外,天时亦是一个主要因素。不管是挟天子也好,奉天子也罢,反正皇帝在曹操的手里,他的所作所为就代表王道,是正义的象征。而刘备呢,一无所有,只不过是个对抗皇室的反贼(或许有人又要说了,不对啊,刘备可是皇叔。对不住,这也是演义,如果按照小说里那份乱七八糟的世系表来看,刘备不是汉献帝的叔叔,汉献帝朝不多是刘备的八辈祖宗,辈分高太多了)。因此,在这方面刘备完败。
其次是地利。假使诸葛亮的计策成功,刘备占据襄阳,面对曹操的进犯,刘备势必采取以下的战略部署:首先依托汉、淯二水,北守襄阳—章陵一线,将曹军挡在这些坚固城池之下,将战争变成持久战;其次要与荆州各地方势力取得共识,一直抵抗曹操;第三还要派人联络东吴,争取东吴出兵支援,减轻荆州的正面压力。
这三条能否在短时间内实现呢?答案是不能。因为曹操出兵荆州时采取的就是奇袭的战术,快速通过荆州直达腹地。故此刘琮才会如此惊慌失措。一旦刘备在夺取襄阳之时曹操杀到,刘备就成了瓮中捉鳖,连逃跑的机会都没了。
第三是人和。有人说了,刘备在荆州深耕七年,群众基础雄厚,南逃的时候不是有十多万荆州百姓跟着吗?其实这是个伪命题。刘备在荆州七年不假,但荆州的军政首脑们绝大多数都是赞成投降曹操的。刘表在世时已是如此,更可况刘表一死,荆州实际掌握在蔡瑁、张允等投降派手里。刘备此时进攻襄阳,无异于趁火打劫,人和就完全丧失了。即便拿下襄阳,单靠自己的几万军队对抗曹操,无疑是送死(或许有人又说了,城中不是还有几十万老百姓吗,让曹操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曹操想拿下襄阳难于登天。不得不说这种说法是荒谬可笑的,完全不值得讨论)。
从这三个方面来看,诸葛亮的这个计策所导致的最大可能性只有一个:刘备、诸葛亮等人在襄阳城外或者城中被曹操团团围住,最终被歼灭,三足鼎立的局面因刘备一方的过早灭亡而终结,汉末分裂的局面最终被曹操扭转,历史被改写了。
刘备为何拒绝诸葛亮的计策,史书中没有记载。不过在孙刘两家联手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刘备拿下荆州四郡并因此有了一块根据地之后,刘备或许会看着意气风发的诸葛亮心中寻思:
小伙子,做规划你行我不行,打仗我不行你也不行,但何时打何时跑我行你不行。干脆任命你做个军师中郎将,先管管地方财政及军队的后勤工作,让你这个年轻人多历练历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