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在选择有趣的观光地。首先选择不商业化的地方,其次去人少的地方。
人少是可以享受都市之外的难得清静;没有商业化,自然就没有画蛇添足的破坏,可以感受本色的味道。然而,很多人真的去了,又会怎样呢?在广东的大亚湾边上,有一个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因为没有商业化,结果不少人却很失落,这又是为什么呢?
最早是问一个骑行的朋友,深圳周边哪一个景点人最少,他脱口而出,当然是惠州的范和村啊,就在大亚湾边上,很多骑行的人都喜欢去,因为没有商业化,不要门票,没有叫卖旅游纪念品的小摊子和小商店,也没有旅行团的游客,而这些正好引起了我一定要去范和村的冲动。
自驾从深圳出发上东部沿海高速,沿着S30深惠沿海高速行驶在惠东(稔山)出口下,进入G324国道,一直向前巽寮湾方向行驶,在路边就能看到范和村的指示牌。而从广州出发,沿着广济高速、广惠高速,同样在惠东(稔山}出口下,进入G324国道一样的能到达。深圳过去只有111公里,一个半小时,而广州过去大约 208公里,2小时33分钟。
刚进入村子,就是这个样子,好多人就很失落。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凡是古迹都应该是白墙黑瓦,整齐的石板路,其实那些都是经过修缮后的样子,但是人们早已习惯了“打扮”后的样子,反而不习惯原貌。
当然,更多的人是喜欢这个有600年历史的旧村子,“村中有围,围中有村”的建筑格局,还保留着罗冈围古围村、清代古戏台、圣旨牌匾等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别说这些古迹什么的,就是在这个干净而又没游客的水仙宫前,坐在古树下,发发呆也好。
据说最吸引大家拍照的却是这里,村里的网红建筑物,因为很有民国时期的味道, 原本它就是范和小学。这座它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一栋具有明显西洋风格的建筑,墙体为白色,上下两层,共四间教室,两间办公室。屋顶的墙面正中却镶嵌着一枚大大的红星,非常引人注目,据说也是村里必拍的地方。
范和村唯一最高点,它叫做“猪山”,因形状仿佛小猪而得名。 范和村村民认为,猪山是风水命脉,他们在山的周围兴建了不少神庙,谭公祖庙、文昌宫、将军庙、城隍庙、玄帝宫等。
据说谭公是惠东本土最负盛名的神灵,公认的谭公庙源头位于惠东县平山九龙峰。相传在清末光绪十三年,牛瘟传播,村民斋戒祷告,神谕指示要引来谭公香火才能化解。村民想方设法把谭公香火从九龙峰请来,举行醮会,果然从此风调雨顺。
在猪山上,最显眼的莫过于城隍庙,猪山的猪头处是最佳风水位,一座非常古老的建筑比起文昌宫和谭公庙,它显得更有年代感。从猪山南坡下山,就是城隍庙。范和城隍庙修建于明代泰昌元年(1620年)前后,由当时的四大乡绅陈氏、郭氏、王氏、高氏倡议集资。城隍庙布局规整,门楼两侧塾台展现广府格调,殿宇屋脊的嵌瓷装饰和神龛木雕则是潮式特色工艺的缩影。
如果按照历史与建筑的价值,范和村最有名的是罗冈围,它是一个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围屋,由陈氏族人所建,属陈氏围屋。
它呈正方形布局,长宽均为99米,用108间房屋相接而成围,设有东、西、南、北各自相对的4座门楼,号称“四十八座屋,十条巷,一百四十八间房”罗冈围是范和村所有围屋中最大的。其实它的名字与范和村的来历很有关系。
很多村民家的门前,都还是过去建造时的大石块和石板铺设,虽然也不少用现在砖瓦进行过翻修,不过那些古老的大石柱,依然牢固地竖立在屋面和四周,非常有年带感。范和村登山可樵,出洋能渔,拦潮晒盐,曾经富甲一方,这些也能体现出当年的富庶。
随意走进了一家村民的四合院,地上依然能见到过去石板铺设的地面,老人家很热情地让我们进去拍照,她说房屋失修,慢慢都垮掉了。不过对着大门的里屋,依然有着牌位和神龛,香火依然。虽然房屋排满了各种生活用品,地面却是干净整洁。
最早在饭罗冈定居的是高、王、郭三姓。南宋末年,元兵入侵,中原战火纷飞,高、王、郭三姓先人与逃难大军南下,先后来到烟敦山下的田心仔,见此地背山靠海,清溪平川,深觉此地是非常理想的安身之地,便在此安家立业,垦荒造田,这就是饭罗冈最早的先民与村落。
范和村古称饭箩冈,因地形貌似饭箩而得名。后因当地方言“饭箩”与“范和”同音,盛时有罗冈围、吉德围、尚德围、长兴围四大围村,以及围仔、六顺围等多座小型围屋。除了尚德围毁圮严重外,其他围村仍保存完好,古风犹存。其中罗冈围的陈姓是范和村人数最多的姓,因此罗冈围的古围村也最为恢宏。
范和村老建筑中,比较有特色的是3个建于清末年间的古戏台。分别是水仙爷戏台、妈前戏台和城隍庙戏台,虽然都年久失修,很有些破旧。惠东全县现存古戏台共5座,范和一村就保存3座戏台。
每到特定的时候,当地村民都会请戏班在戏台上演出,此风俗至今保留,村民还有自己的戏班子—范和业余白字剧团,专门唱白字戏,白字戏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稀有剧种。 每个古戏台前面都有一个小广场,是观戏的场地,正对戏台的必然是一座庙宇。
范和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敬神,凡演戏必奉神,并且形成牢固的习俗。一年12个月里,范和村总有祭祀戏活动,因此3个古戏台就不够用了,于是村里又新修了四个戏台。
范和村有许多的宗祠,每个姓氏都有, 都有烧香,人们非常虔诚。具有宗教的信仰使得他们十分纯朴,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他们对待都是非常的热情地为我们指路,告诉我们范和村的情况和历史传说。 不时就能看到昭示着家族昔日辉煌的牌匾和用来夹旗杆的功名碑。这些古牌匾有:陈氏祖祠的“御赐范和陈氏匾”、“亚元”和“拔元”,以及林氏祖祠的“明经进士”匾。
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御赐范和陈氏匾,匾上阳刻一道清嘉庆年间的圣旨。 可惜是的在2013年6月14日,陈氏宗祠“亚元府”失窃,一副清代嘉庆时期的圣旨牌坊不翼而飞,失窃的牌匾是范和首位举人陈鸿猷所得的。
范和村就在大亚湾边上,在水仙爷戏台的背后,一条通往大海的涌,有两座桥连接两岸。每年农历五月初二妈祖神像从巽寮请回范和过端午节,农历十月十五又从范和送回巽寮,过完冬至和春节。相传这一传统已经延续近300年。
范和村有一座黄墙尖顶的哥特式天主教堂,天主教早在清朝道光十七年(1836年)已有传教,据说传教士羊神父自香港渡海来到范和村,该教堂是稔平半岛上唯一设有主教的教堂,在解放前一直隶属于香港教区管辖。
中午时分,四处飘着村民家的饭菜香味,不过因为没有什么游客,除了一两家大排档,村里几乎没有餐馆,即使是小商店都不是很多,可见商业化程度不高,而正是这样一种自然的状态,才是吸引我门的地方,我已经去了好几次。
范和村尚未进行商业开发,没有门票,没有旅行团的人潮,也没有到处叫卖的摊贩,即使在周末,也只有不多的一些慕名前来的骑行者和自驾者。但这里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些精彩绝伦的美景,而更多的是一种远离都市喧嚣的静谧。
走如果你自驾去巽寮湾的时候,可以顺道去范和村,感受一下古村落淳朴的气息,或者在处处人头攒动的节假日,带着相机,背着水和干粮,悠哉游哉地漫步在村里,拍拍照,发发呆,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当然去之前要有心理准备,别失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