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随着世界的运气并不日新月异。"创新是文艺的生命。CCTV推出了主要的革命历史题材史诗巨制《觉醒年代》,全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全过程。用创新的表现手法和精湛的影像语言积极探索传统精髓的新时期转换和古今中外的精神联系。将红色基因注入史诗中,将崇高的品格融入人性描写中。
该剧目前豆瓣评分8.9,知乎评分9.2,并在微博、B站等平台引发诸多观众热议,强势“破圈”,获得不俗口碑的同时,更引起专家的“自来水式”转发和推荐,被专家力赞“有历史、有情怀,同时有审美,重视视听语言呈现效果,凝聚成兼具史诗气质和真诚情感的作品精神”。人民日报更以《从历史纵深处回望初心》为题发文,评价《觉醒年代》真实细致地表现一批民族先进分子,研究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传播革命思想的具体实践。称赞该剧不仅是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优秀之作,也是一部党史教育的生动教材。《觉醒年代》因何被众多专家力荐?为何俘获众多观众的心?在艺术表达和形象塑造上用了哪些不一样的手法?我们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解读。
其一、艺术形式创新,视觉效果震撼
在艺术创新上,《觉醒年代》选择版画作为影视叙事维度中的多元化视角。鲁迅先生推动版画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用它的战斗性传递整个新思想,《觉醒年代》则用深沉厚重的版画画风,反映大众的思想觉醒和勃发的人民力量,十分具有感召力。同时,剧中带有中国传统绘画式的美学设计,让整部戏都呈现出文化对撞的调性和格局,有网友表示这种设计“视觉冲击力很强”,并且具有一定的历史“厚重感”。
在叙事表达上,剧中多次使用隐喻手法,有细心的观众称赞张永新导演是一位“细节控”,即拍摄的每一个镜头,都不是多余的,都有其中内涵的意义。比如骆驼屁股上的假辫子、挥舞大刀的武将木雕、蚂蚁、鸽子等,既丰富了整个戏剧的规定情景,也在某种情景之下产生多义性。对“骆驼”这一动物的刻画更让观众为之惊艳,剧中骆驼不仅是一个负重前行的动物,它更像是经过血与泪的中华民族在特定时间节点下的考量,骆驼蹄子踩在两千五百年亘古不变的车辙上,隐喻着二十世纪初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真实位置。漫天的风沙,老旧的帝都与其融合形成风雨飘摇的大环境,为一代先知先觉者走向觉醒做背景铺垫。通过有效的空间营造,不仅渲染了戏剧气氛,更表达了剧中的大时代背景和该剧的主题思想。设计之巧妙,内涵之深厚,视觉效果震撼,有观众为之点赞称,“独特的艺术表达彰显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
其二、细微之处精准展现年代质感
作为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着墨于历史事件,但又不局限在事件本身。该剧瞄准真实,将剧情故事牢牢地挂在历史的脉络之上。剧中任何一个普通道具和场景的出现,它们的来源都有迹可循,人物的服装、道具以及建筑、装修,甚至是刷牙的牙粉,都体现了那个年代的特质。除了服化道之外,时代人物、人物思想和人文环境的配合也恰到好处。比如在《觉醒年代》的前两集剧情当中,有两处吆喝最为精彩,是把人物与剧情牢牢挂在真实的地域维度上的。第一处,是老北平的骆驼、驼铃和一段近乎数来宝式的吆喝,一下烘托出北平市井的氛围。第二处,是陈先生回到上海,与夫人见面时候,弄堂里边的售卖吆喝声。著名作家马庆云对此这样评价,“这样的桥段,精简有效,地域气息扑面而来。年代质感,地域质感,全部呈现最大的真实。这种真实,让人物和剧情内容,接了真正的地气。”
此外,剧中巧妙运用镜头语言,一帧帧画面颇具电影质感,比如毛泽东出场时走过的街道,依次看到小商小贩、卖孩子的、穷人要饭的、军阀骑马冲击百姓的等等,简单的一条街即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百态。有网友留言点赞:“毛泽东出场的蒙太奇的手法用的十分巧妙,主旋律剧中能有这样的表现手法着实优秀”。尽管有的镜头只有几秒钟,依然能感受到剧组的诚心。诸如此类全景式描摹时代背景的渲染效果,加上演员们颇有质感的表演,被《北京日报》这样评价,“全景再现百年前壮阔史诗画卷,追求细节真实,还原历史质感”。
其三、人物鲜活饱满,引发情感共振
《觉醒年代》聚焦建党风云人物,通过塑造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典型人物,突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的崇高理想和卓越贡献。该剧在塑造人物上下了很大功夫,不仅仅是外在形象,他们性格上的倔强正直,他们的一个动作一句语言,甚至是在他们与家人、朋友的相处中都能感受到他们的有血有肉。马庆云点评说,“这部电视剧可谓一面是严肃认真,一面是积极活泼。严肃的是人物角色面对国家民族将往何处去的理性思考,积极活泼的则是角色们谈笑间的生活工作画面”。剧中每个人物都不是“精神导师”式的高大全,而是有着自己的沉着冷静、积极乐观,甚至是思想上的不成熟,乃至于思想上的“分裂”等等。尤其是张桐扮演的李大钊和于和伟扮演的陈独秀,有观众称他们“不仅形似更神似”,“他们站在那里,简直就是李大钊和陈独秀本人”。
剧中有很多人物关于思想革新的观点、文化思辨的经典段落,能真切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意识,爆发出诸多“金句”,让观众看得热血沸腾。比如李大钊对留日的学生说的“既然已经到了国亡人死之际,便再无投鼠忌器之顾虑,我们应该有破釜沉舟之决心”表达了其对北洋政府卖国行径的愤慨和立志救国的决心;陈独秀那句“天下的路是留给天下的人走的,有志者事竟成”以及毛泽东的“敢于努力救国之新青年,筋骨强,方能气力雄”等台词虽然朴素却掷地有声,言语中蕴含的哲理以及蕴藏的情怀传播了爱国爱党、艰苦奋斗的正能量,引发当代人的情感共振。
正如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占才所评论的,“在人物塑造上该剧展现了他们对国情痛心撕肺的认识,对国情的认识又不是仅仅停留在贫困落后挨打层面,而是认识人、认识到中国人的愚昧”,《觉醒年代》中的有识之士是“先觉者”,是试图唤醒民众的敲钟人。他们只是那个时代万千知识分子中的读书人,先半步对中国有一些比较深刻的认识,又多一点爱国情怀,努力把自己的认识告诉更多的人。这样塑造的人物鲜活饱满,有性格有思想,有优点也有缺点,他们才能被观众所接受并信服。
总的来看,《觉醒年代》无论是在叙事表达上的创新力,还是镜头语言上的想象力,亦或是人物塑造上的精准力,都证明了这部剧是在务实打造精品,正如导演张永新所说的,这部剧的创作原则是抓其“神”,抓住“神”就等于抓住了灵魂。
编辑/贺梦禹